意大利重要私人收藏
郎靜山 (中國, 1892-1995)

自攝像;佛前沈思;靜觀自得;及臨河獨站

細節
郎靜山 (中國, 1892-1995)
自攝像;佛前沈思;靜觀自得;及臨河獨站
銀鹽相紙 (共四張)
26 x 23 cm. (10 1/4 x 9 in.); 29.2 x 21.4 cm. (11 1/2 x 8 3/8 in.); 29 x 22.7 cm.
(11 3/8 x 8 7/8 in.); & 29.5 x 22 cm. (11 5/8 x 8 5/8 in.)
(4)約1940年作;無年份;1938年作;及無年份
來源
Mario Finazzi先生舊藏 (直接得自藝術家本人)
現由原藏家家屬收藏
出版
1971年《郎靜山—六十年攝影選輯》中華學術院攝影研究所 台北 台灣 (圖版為《靜觀自得》,無頁數)
2003年《攝影大師郎靜山》中國攝影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為《靜觀自得》,第19頁;及圖版為《自攝像》,第98頁)

拍品專文

郎靜山 亞洲攝影之父
「我主張在技巧上,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我都認為應多研究國畫中蘊含的旨趣。」 -摘錄自郎靜山《郎靜山年表與語錄》
郎靜山是推動中國現代攝影藝術的先驅,早在三十年代初便因「集錦攝影」馳譽世界攝影藝壇。他是中國攝影家協會的重要成員之一,也是中國藝術史上首位把中國繪畫風格運用於攝影上的藝術家。他巧妙地運用所擅長的「集錦」與「影繪」攝影技巧,將屬於中國傳統水墨、詩詞的古典美,透過攝影機呈現觀者眼前。

家族珍藏 彌足珍貴
郎靜山與現藏者家族交情深厚,是次呈獻的一系列作品 (拍品編號569-527) 均為馬里奧‧芬拿茲 (Mario Finazzi) 先生舊藏,後來一直為家族收藏至今。馬里奧‧芬拿茲是一位當地著名的攝影師,為當時意大利先鋒攝影師協會「La Bussola」的成員之一,致力於三十至六十年代意大利推動攝影藝術。當時他與郎靜山均活躍於多個攝影展覽 (圖1),基於欣賞對方的作品而惺惺相惜。兩位藝術家更交換彼此的攝影作品,是次拍賣的作品便是當年直接從郎靜山手上交換而得的一部分。馬里奧‧芬拿茲亦曾於1948年意大利為郎靜山舉辦展覽 (圖2及圖3),藉此讓更多人認識他的作品及宣揚中國文化藝術。

集錦攝影 寫意抒情
「集錦攝影」可說是郎靜山一生創作中的巔峰代表,他將攝影中的多底合成或剪貼照片為一,並組成深具個人風格的作品。身為一位新聞記者,郎靜山的早期創作多以寫實攝影為主,同時多以自然風景為題材。《古剎掃塵》及《堆雲夕照》 (拍品編號569) 均為他早期佳作,在作品內容和形式上已流露出他文人式高逸典雅的思想情感。

逐本舍末 創新求變
本著不斷探新精神,神靜探索不同攝影技術和方法,為其肖像攝影帶來前衛嶄新的效果。《自攝像》(拍品編號570) 采用放大時底片移位法,從而獲得重影效果,突破西方繪畫傳統構圖形式,使構圖充滿變化。《靜觀自得》(拍品編號570) 及《水岸人家》(拍品編號572) 更用了早已絕跡於世的紙底技術,營造一種鉛筆掃描和水粉畫的效果。《絕嶂迴雲》(拍品編號571) 則模仿中國元代山水畫的風格,用紙底的天然纖維表現出類似山水畫中的「皴法」,將傳統中國藝術融入攝影當中。紙底技術見證郎靜山尋求摹仿繪畫效果的過程,亦成為後來發展至「集錦攝影」的前奏。

師古之法 融貫中西
《曉汲清江》、《曉風殘月》(拍品編號571)、《雷雨前夕》及《坐看雲起》 (拍品編號572)中的閒適與自在感,充分展現了郎靜山對傳統山水精神的獨到領悟。作品承襲中國繪畫特質的空間構圖,令整個畫面氣韻生動,在恰當的位置留白,給予觀者一種意猶未盡的聯想。朗靜山與張大千是一生摯友,二人時常結伴外出取材 (圖4),相信張氏對朗靜山的山水構圖式攝影有相當的影響,例如《横貫公路一景》(圖5) 見證張大千擅以繪畫去表達山水之妙,靜山則以照相機創作,巧妙地將東方色彩融入西方攝影技術當中,創立出一套為後人所稱頌的「郎氏風格」。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