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前衛藝術為美感帶來革命性的新觀點,同時表現了人類存在的意義。」1
— 嶋本昭三
嶋本昭三乃日本前衛藝術團體「具體美術協會」的創始成員,自五十年代活躍於日本以至國際藝壇。他在五十年代獨創的「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圖1),以及1965年獨創的「渦流」作品創作手法,絕對是開創先河。嶋本的藝術理念與人和物料的存在息息相關,他提出藝術是一種超越視覺的體驗,顛覆約定俗成的藝術創作方法,他的創作成了人類能量的體現和記錄,為六十年代世界藝術帶來啟發思考的新觀點。嶋本昭三作品獲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其他重要美術館收藏。「具體」藝術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此一時期,為繪畫注入新活力,例如:歐洲的「不定形藝術」、「眼鏡蛇畫派」以及義大利「貧窮藝術」,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
嶋本昭三認為藝術並不單單是用眼睛來欣賞的,他提出藝術是一種體驗。他一直在思考藝術對人類的意義,藝術是否可以帶給人們有別於既定的日常生活的感受?藝術是否可以證明人類的氣息?顏色本身是否有生命力?嶋本的創作就是這些問題的答案。
自1956年的《請在這裡走》(圖2)和「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嶋本昭三企圖創作超越視覺的體驗的藝術。「撞擊玻璃瓶」除了是能量的體現,同樣是釋放顏料本身的生命力。而1965年創作大型的「渦流」作品,是釋放顏料生命力的前衛巨作。
畫筆不能表現的效果
「我認為首要的是把顏色從畫筆中釋放,如果在繪畫時沒打算拋開畫筆,那麼便無法解放顏色。離開了畫筆,顏色便得到自由的生命。」2
「撞擊玻璃瓶」是首個嶋本昭三把顏料釋放的實驗。
「我認為以投擲注滿了液體顏料玻璃瓶的方式作畫,是對未知的探究。我發現不能預測的繪畫結果所誘發出的啟發比別的繪畫更強烈、更深遠。」3
這個藝術表演是能量的體現,包括了嶋本昭三本人的動能、聲能、自由意志。嶋本以身體的能量,通過雙臂,把用玻璃瓶或膠杯盛載的液體顏料送在半空,液體顏料從這一刻結合了嶋本的能量。在這個無人干預的時空,液體顏料擁有一段屬於它的「時間」(投擲玻璃瓶和玻璃瓶接觸地面相隔的時間)、「空間」(投擲玻璃瓶和畫布的距離) ,使之開展另一個獨立的生命之旅。嶋本完成藝術表演所體會的彼倦,便見證了能量的轉移、秏損。鋪在地面上的畫布記錄了能量,包括了藝術家的精神能量、身體動能、地心吸力。《無題》(日間拍賣拍品編號 463,圖3)及《無題》(日間拍賣拍品編號464,圖4) 綻放的活力和能量展現在向四方八面濺開的紅、白、深綠、泥黃、彩藍、粉紅色等等的顏料。畫布捕捉了顏料流動的速度、方向和力量。畫面上出現的紋理,如細長的滴漏效果、厚重積聚的顏料等等細節,都是嶋本昭三通過不同的拋擲的方法而形成。玻璃碎片記載了顏料在著地一刻承受的力度。二幅作品挑戰了傳統畫面空間、構圖、顏色、光線的編排。滴漏、糾纏的色彩渦流等等半自動、偶發而得的效果都是畫筆不能表達、呈現的視覺效果。
1965年,嶋本昭三創作出驚人的大型「渦流」作品,首次在1965年7月「第15回具體美術展」展出,另一對外發表場合便是1966年9月「第17回具體美術展」,《黑色渦流》(拍品編號16)曾參與這一展覽。在超過二米長的畫布上,嶋本昭三以一個類近漏斗的輔助器,加進不同色彩的顏料,形成一道自製的流動顏料柱,儼如流水,從空中把顏料送到畫布上。顏料接觸畫布便自動地向外推延,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交織在一起,十分奇妙地,看似沒法控制的流動狀態,卻出現一圈一圈,像樹林年輪的紋路,組成多個同心的有機形狀。這個糾纏的色彩渦流把顏料的生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間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渦流」作品把嶋本昭三與同時期探討色彩的的具體藝術家分別出來,絕對是嶋本昭三獨一無二的標誌。
根據蘆屋市文化振興財團出版的《具體資料集》中,「第15回具體美術展」場景照片讓我們窺見三幅「渦流」作品(圖5),而「第17回具體美術展」場景照片只出現本拍品《黑色渦流》(圖6及7)。統計現有文獻資料,1960年代創作的巨型「渦流」作品僅僅少於十幅。畢業於關西Gakuin大學哲學系的嶋本昭三在1954年和吉源治良等18位藝術家一同成立名為「具體藝術協會」的前衛藝術團體。嶋本昭三把團體命名為「具體」—「具體這個名字由兩個表意文字組成,『具』是實行,『體』是『身體/ 形』。而聯繫物質和身體就是運行身體的能量,即是生命」4。嶋本昭三從五O年代末展開的「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就是把藝術結合人體能量的前衛藝術,成為戰後「行動藝術」的先峰,提出不斷在擴大的「藝術體驗」。
1950年代,世界藝術從關注圖像美感發展至抒發肉眼不能見的潛意識和情感。而嶋本昭三進入探討能量的體現和記錄,以至顏料的生命力,他顛覆約定俗成的藝術創作方法,表現了人類存在的意義。即使在具體解散以後,嶋本昭三延續具體的世界觀,不但深化概念,同時成為「郵寄藝術」的亞洲先鋒,打破藝術的高雅形象,鼓吹大眾的參與,其前衛的態度,從未退縮。
1 2014年「第五混沌」《嶋本昭三 東西之間 生命 藝術的內涵》Gabriella Dalesio編作品 editioni Morra Napel 義大利 (第115頁)。
2 「處罰畫筆」嶋本昭三著,《具體》,大阪(4月1日),1957年。
3「嶋本昭三訪談錄」《嶋本昭三,武士,雜技演員的目光1950-2008》(熱那亞克羅齊別墅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圖錄,ABC-ARTE統籌),Achille Bonito Oliva著,米蘭:Skira,2008年 (第26頁)。
4 2014年「引言」《嶋本昭三 東西之間 生命 藝術的內涵》Gabriella Dalesio編作品 editioni Morra Napel 義大利 (第10-11頁) 。
— 嶋本昭三
嶋本昭三乃日本前衛藝術團體「具體美術協會」的創始成員,自五十年代活躍於日本以至國際藝壇。他在五十年代獨創的「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圖1),以及1965年獨創的「渦流」作品創作手法,絕對是開創先河。嶋本的藝術理念與人和物料的存在息息相關,他提出藝術是一種超越視覺的體驗,顛覆約定俗成的藝術創作方法,他的創作成了人類能量的體現和記錄,為六十年代世界藝術帶來啟發思考的新觀點。嶋本昭三作品獲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其他重要美術館收藏。「具體」藝術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此一時期,為繪畫注入新活力,例如:歐洲的「不定形藝術」、「眼鏡蛇畫派」以及義大利「貧窮藝術」,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
嶋本昭三認為藝術並不單單是用眼睛來欣賞的,他提出藝術是一種體驗。他一直在思考藝術對人類的意義,藝術是否可以帶給人們有別於既定的日常生活的感受?藝術是否可以證明人類的氣息?顏色本身是否有生命力?嶋本的創作就是這些問題的答案。
自1956年的《請在這裡走》(圖2)和「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嶋本昭三企圖創作超越視覺的體驗的藝術。「撞擊玻璃瓶」除了是能量的體現,同樣是釋放顏料本身的生命力。而1965年創作大型的「渦流」作品,是釋放顏料生命力的前衛巨作。
畫筆不能表現的效果
「我認為首要的是把顏色從畫筆中釋放,如果在繪畫時沒打算拋開畫筆,那麼便無法解放顏色。離開了畫筆,顏色便得到自由的生命。」2
「撞擊玻璃瓶」是首個嶋本昭三把顏料釋放的實驗。
「我認為以投擲注滿了液體顏料玻璃瓶的方式作畫,是對未知的探究。我發現不能預測的繪畫結果所誘發出的啟發比別的繪畫更強烈、更深遠。」3
這個藝術表演是能量的體現,包括了嶋本昭三本人的動能、聲能、自由意志。嶋本以身體的能量,通過雙臂,把用玻璃瓶或膠杯盛載的液體顏料送在半空,液體顏料從這一刻結合了嶋本的能量。在這個無人干預的時空,液體顏料擁有一段屬於它的「時間」(投擲玻璃瓶和玻璃瓶接觸地面相隔的時間)、「空間」(投擲玻璃瓶和畫布的距離) ,使之開展另一個獨立的生命之旅。嶋本完成藝術表演所體會的彼倦,便見證了能量的轉移、秏損。鋪在地面上的畫布記錄了能量,包括了藝術家的精神能量、身體動能、地心吸力。《無題》(日間拍賣拍品編號 463,圖3)及《無題》(日間拍賣拍品編號464,圖4) 綻放的活力和能量展現在向四方八面濺開的紅、白、深綠、泥黃、彩藍、粉紅色等等的顏料。畫布捕捉了顏料流動的速度、方向和力量。畫面上出現的紋理,如細長的滴漏效果、厚重積聚的顏料等等細節,都是嶋本昭三通過不同的拋擲的方法而形成。玻璃碎片記載了顏料在著地一刻承受的力度。二幅作品挑戰了傳統畫面空間、構圖、顏色、光線的編排。滴漏、糾纏的色彩渦流等等半自動、偶發而得的效果都是畫筆不能表達、呈現的視覺效果。
1965年,嶋本昭三創作出驚人的大型「渦流」作品,首次在1965年7月「第15回具體美術展」展出,另一對外發表場合便是1966年9月「第17回具體美術展」,《黑色渦流》(拍品編號16)曾參與這一展覽。在超過二米長的畫布上,嶋本昭三以一個類近漏斗的輔助器,加進不同色彩的顏料,形成一道自製的流動顏料柱,儼如流水,從空中把顏料送到畫布上。顏料接觸畫布便自動地向外推延,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交織在一起,十分奇妙地,看似沒法控制的流動狀態,卻出現一圈一圈,像樹林年輪的紋路,組成多個同心的有機形狀。這個糾纏的色彩渦流把顏料的生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間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渦流」作品把嶋本昭三與同時期探討色彩的的具體藝術家分別出來,絕對是嶋本昭三獨一無二的標誌。
根據蘆屋市文化振興財團出版的《具體資料集》中,「第15回具體美術展」場景照片讓我們窺見三幅「渦流」作品(圖5),而「第17回具體美術展」場景照片只出現本拍品《黑色渦流》(圖6及7)。統計現有文獻資料,1960年代創作的巨型「渦流」作品僅僅少於十幅。畢業於關西Gakuin大學哲學系的嶋本昭三在1954年和吉源治良等18位藝術家一同成立名為「具體藝術協會」的前衛藝術團體。嶋本昭三把團體命名為「具體」—「具體這個名字由兩個表意文字組成,『具』是實行,『體』是『身體/ 形』。而聯繫物質和身體就是運行身體的能量,即是生命」4。嶋本昭三從五O年代末展開的「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就是把藝術結合人體能量的前衛藝術,成為戰後「行動藝術」的先峰,提出不斷在擴大的「藝術體驗」。
1950年代,世界藝術從關注圖像美感發展至抒發肉眼不能見的潛意識和情感。而嶋本昭三進入探討能量的體現和記錄,以至顏料的生命力,他顛覆約定俗成的藝術創作方法,表現了人類存在的意義。即使在具體解散以後,嶋本昭三延續具體的世界觀,不但深化概念,同時成為「郵寄藝術」的亞洲先鋒,打破藝術的高雅形象,鼓吹大眾的參與,其前衛的態度,從未退縮。
1 2014年「第五混沌」《嶋本昭三 東西之間 生命 藝術的內涵》Gabriella Dalesio編作品 editioni Morra Napel 義大利 (第115頁)。
2 「處罰畫筆」嶋本昭三著,《具體》,大阪(4月1日),1957年。
3「嶋本昭三訪談錄」《嶋本昭三,武士,雜技演員的目光1950-2008》(熱那亞克羅齊別墅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圖錄,ABC-ARTE統籌),Achille Bonito Oliva著,米蘭:Skira,2008年 (第26頁)。
4 2014年「引言」《嶋本昭三 東西之間 生命 藝術的內涵》Gabriella Dalesio編作品 editioni Morra Napel 義大利 (第10-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