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瓶撇口、細頸、梨形大圓腹、圈足。外壁以帶狀劃花為飾,頸飾芙蓉紋、纏枝梔子紋,腹飾梔子紋,下接仰蓮瓣紋。足沿以外全器滿釉。整
體比例勻稱,用刀工緻,為明初處州官窯中難能可貴的佳作。
近似例雖經著錄,但未見相同紋飾的例子。大多的近似例除了腹部的主體紋飾不同外,副紋基本相同,從口至足由蕉葉紋、回紋、卷草、主體花卉紋、仰蓮瓣紋及回紋組成。主體紋飾以牡丹紋及蓮紋居多,前者可參考安徽永樂十二年(1414)平江伯陳聞墓出土一件,參見《文物資料叢刊》2期,頁259;台北故宮數例,載於《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台北,2009年,頁108-113,圖版52-55,且劃花皆頗為草率;北京故宮一例,見《龍泉窯青瓷》,台北,2014年,頁188,圖版161;拍賣兩例,見香港佳士得,1991年10月1日,拍品732號,及香港蘇富比,1996年11月5日,拍品635號。後者包括台北故宮一例,見《碧綠》,頁114-5,圖版56;托普卡比宮一例,見《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伊斯坦堡,第1冊,圖版223;Alan Barlow爵士伉儷珍藏一例,載於《Chinese Ceramics, Bronzes and Jades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Alan and Lady Barlow》,倫敦,1963年,圖版95b。北京故宮尚有一件以石榴紋為主體紋飾的例子,見黃衛文撰〈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研究〉一文,載於《中國古陶瓷研究輯叢–龍泉窯瓷器研究》,頁247,圖3,但器型不及此例圓碩,劃花亦無此生動。玫茵堂另藏一件葡萄紋的例子,載於《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3(下)冊,倫敦,2006年,圖版1582。
體比例勻稱,用刀工緻,為明初處州官窯中難能可貴的佳作。
近似例雖經著錄,但未見相同紋飾的例子。大多的近似例除了腹部的主體紋飾不同外,副紋基本相同,從口至足由蕉葉紋、回紋、卷草、主體花卉紋、仰蓮瓣紋及回紋組成。主體紋飾以牡丹紋及蓮紋居多,前者可參考安徽永樂十二年(1414)平江伯陳聞墓出土一件,參見《文物資料叢刊》2期,頁259;台北故宮數例,載於《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台北,2009年,頁108-113,圖版52-55,且劃花皆頗為草率;北京故宮一例,見《龍泉窯青瓷》,台北,2014年,頁188,圖版161;拍賣兩例,見香港佳士得,1991年10月1日,拍品732號,及香港蘇富比,1996年11月5日,拍品635號。後者包括台北故宮一例,見《碧綠》,頁114-5,圖版56;托普卡比宮一例,見《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伊斯坦堡,第1冊,圖版223;Alan Barlow爵士伉儷珍藏一例,載於《Chinese Ceramics, Bronzes and Jades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Alan and Lady Barlow》,倫敦,1963年,圖版95b。北京故宮尚有一件以石榴紋為主體紋飾的例子,見黃衛文撰〈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研究〉一文,載於《中國古陶瓷研究輯叢–龍泉窯瓷器研究》,頁247,圖3,但器型不及此例圓碩,劃花亦無此生動。玫茵堂另藏一件葡萄紋的例子,載於《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3(下)冊,倫敦,2006年,圖版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