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水彩画作是始于欧洲的古老画作类别,最初主要被用作油画草图,作为油画艺术的附属创作物,自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西方艺术家广泛应用。直至18世纪英国众多艺术家开始完全摒弃油画技法的影响,将其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由于是以水作为媒介调和稀释颜料,水的透明性及流动性使得水彩画作在色彩的清透性,光感的趣味性以及层次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其它西方绘画类别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水彩在这种材质的特殊性又与中国传统绘画在用具、技巧、表現形式和抒情性較強的取向上也相當近似。作为毕生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路的赵无极,无疑也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一直将水彩画作视为其重要的实践物来诠释其艺术理念。
1961年是赵无极来到法国的第13年,这个时期的他的油画艺术创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此幅《无题》(Lot 139)是艺术家探索张弛有度、轻重有致的空间节奏感的极好例证。他通过不同量水分稀释色彩,渲染渗透于纸上,探索一种色彩的多重震颤:捉摸不定的灰色流动于黑白之间,几缕蓝紫宛若山岚生烟。画面下方恣意奔放,泓澄浩势里聚集起波涛万顷的生命之气;上方迂回缠绵,杳杳烟波间弥漫着拨云见日的放光之处,一如英国艺术家透纳对光与水气的微妙处理,亦展现宇宙初创之际一片混沌朦胧,蕴积着宁和逸气,颇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意。
1967年创作的蓝调作品《无题》(Lot 138)中,赵无极则是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及意趣巧妙融会:水彩用笔不再充盈于画面全部,取而代之的是大处留白。赵无极独出心裁地将纸对折作画,展现延折痕碰撞的抹抹蓝色,相立相斥而又相辅相成。此作宽幅横刷,彼作细笔碎缀;此以轻若翎羽,彼以浓若绸锦;此讲明暗起落,彼讲肌理层次,恍如透纳在虚实相生的张力中探索画面平衡,疾徐有致的笔触体现聚散自如的速度感,仿佛一景“蝶趁落花盘地舞,燕随狂絮入帘飞。”中国传统绘画多会在画的空白处题诗或上款,即是吟咏画的意境,亦是构成画的元素,文字词则如画中留白,遨游于整体。本作品中,赵无极在右下方以墨笔书写法文“Pour PatriciaSapone”以示画作在当年赠于友人。Patricia Sapone 是法国尼斯Sapone家族成员,Sapone家族自50年代起与众多艺术大师,例如Pablo Picasso毕加索、Alberto Giacometti贾科梅蒂、Hans Hartung汉斯•哈同、赵无极等等关系紧密,后于70年代在尼斯开始Galerie Sapone画廊,赵无极在1993年也曾在该画廊举办个人展览。
另一幅创作于四十年后的作品(Lot 137)则大为不同。自2008年,赵无极走出画室像印象派画家一样在室外作画。这一年他停止了油画创作,不再不追求力重如山的笔触,亦不讲求斑驳多元的肌理,从澎湃激荡的豪放走入包罗万象的豁朗,释放色彩而充分呈现通透的光感与轻柔的流畅,宛若婉约派的宋词,音律柔婉清丽。画面愈加轻薄缥缈,轻盈似惠风扶水淼淼涟漪。色彩明澄开阔,揉蓝染碧于一片暖意,似光的色散碰撞出一幕幕自然之色。画面底部大笔横彩行气如虹,酣畅阔笔的色块线条一气呵成,体百里之迥,色彩色块之间自然过渡,相生相映,带来醉卧黄昏自不知的悠然意境。早年赵无极在杭州艺专从师林风眠时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初抵巴黎之时他就规避了中国传统,全心探险于战后的巴黎艺术浪潮。而巴黎又让艺术家从脱离传统的桎梏,到回归深入传统,用自己融贯东西方的语言展现不可名状之物的宇宙自然之气。如法国诗人亨利米修所述:“欲露还掩,似断还连,线条随兴游走,描绘出遐思的脉动。”赵无极则在纸上水彩呈现奔流百川的凝聚之力、视若浮萍的澄心之阔,引领观者走入风涛舒卷、月浩无垠的想象空间。
1961年是赵无极来到法国的第13年,这个时期的他的油画艺术创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此幅《无题》(Lot 139)是艺术家探索张弛有度、轻重有致的空间节奏感的极好例证。他通过不同量水分稀释色彩,渲染渗透于纸上,探索一种色彩的多重震颤:捉摸不定的灰色流动于黑白之间,几缕蓝紫宛若山岚生烟。画面下方恣意奔放,泓澄浩势里聚集起波涛万顷的生命之气;上方迂回缠绵,杳杳烟波间弥漫着拨云见日的放光之处,一如英国艺术家透纳对光与水气的微妙处理,亦展现宇宙初创之际一片混沌朦胧,蕴积着宁和逸气,颇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意。
1967年创作的蓝调作品《无题》(Lot 138)中,赵无极则是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及意趣巧妙融会:水彩用笔不再充盈于画面全部,取而代之的是大处留白。赵无极独出心裁地将纸对折作画,展现延折痕碰撞的抹抹蓝色,相立相斥而又相辅相成。此作宽幅横刷,彼作细笔碎缀;此以轻若翎羽,彼以浓若绸锦;此讲明暗起落,彼讲肌理层次,恍如透纳在虚实相生的张力中探索画面平衡,疾徐有致的笔触体现聚散自如的速度感,仿佛一景“蝶趁落花盘地舞,燕随狂絮入帘飞。”中国传统绘画多会在画的空白处题诗或上款,即是吟咏画的意境,亦是构成画的元素,文字词则如画中留白,遨游于整体。本作品中,赵无极在右下方以墨笔书写法文“Pour PatriciaSapone”以示画作在当年赠于友人。Patricia Sapone 是法国尼斯Sapone家族成员,Sapone家族自50年代起与众多艺术大师,例如Pablo Picasso毕加索、Alberto Giacometti贾科梅蒂、Hans Hartung汉斯•哈同、赵无极等等关系紧密,后于70年代在尼斯开始Galerie Sapone画廊,赵无极在1993年也曾在该画廊举办个人展览。
另一幅创作于四十年后的作品(Lot 137)则大为不同。自2008年,赵无极走出画室像印象派画家一样在室外作画。这一年他停止了油画创作,不再不追求力重如山的笔触,亦不讲求斑驳多元的肌理,从澎湃激荡的豪放走入包罗万象的豁朗,释放色彩而充分呈现通透的光感与轻柔的流畅,宛若婉约派的宋词,音律柔婉清丽。画面愈加轻薄缥缈,轻盈似惠风扶水淼淼涟漪。色彩明澄开阔,揉蓝染碧于一片暖意,似光的色散碰撞出一幕幕自然之色。画面底部大笔横彩行气如虹,酣畅阔笔的色块线条一气呵成,体百里之迥,色彩色块之间自然过渡,相生相映,带来醉卧黄昏自不知的悠然意境。早年赵无极在杭州艺专从师林风眠时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初抵巴黎之时他就规避了中国传统,全心探险于战后的巴黎艺术浪潮。而巴黎又让艺术家从脱离传统的桎梏,到回归深入传统,用自己融贯东西方的语言展现不可名状之物的宇宙自然之气。如法国诗人亨利米修所述:“欲露还掩,似断还连,线条随兴游走,描绘出遐思的脉动。”赵无极则在纸上水彩呈现奔流百川的凝聚之力、视若浮萍的澄心之阔,引领观者走入风涛舒卷、月浩无垠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