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 AND EXTREMELY RARE PAIR OF FAMILLE ROSE ‘POPPY’ BOWLS
A FINE AND EXTREMELY RARE PAIR OF FAMILLE ROSE ‘POPPY’ BOWLS
A FINE AND EXTREMELY RARE PAIR OF FAMILLE ROSE ‘POPPY’ BOWLS
1 更多
A FINE AND EXTREMELY RARE PAIR OF FAMILLE ROSE ‘POPPY’ BOWLS
4 更多
清雍正粉彩過枝虞美人花卉紋盌一對蘇玫瑰— 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亞洲藝術部與本拍品大小相若的雍正御盌中,以虞美人為飾者尤罕。但更與眾不同及精奇佳妙者,是其起於器足、越過盌沿延至內壁的「過枝花」(攀沿而過的花枝)紋樣。就此類構圖而言,畫好枝幹固需一流畫師,但唯有畫技出神入化者,方能駕馭虞美人裊婷曲折的花莖。這種裝飾技巧又名「過墻枝」(攀墻而過的枝條),音諧「長治」,借喻政通人和、長治久安。故此,當中既有歌功頌德之心,亦含祝聖上萬壽無疆之意。是次拍賣的雍正盌在處理這種高難度題材時,處處匠心獨運,筆筆渾然天成。此類盌盤外壁的花枝或花莖延至器內的裝飾風格,肇始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明末崇禎年間的中國瓷器。藤岡了一及長谷部樂爾所著《世界陶磁全集》第十四冊,頁275,圖版268號(東京:1976 年)內,便收錄了一例「古染付」過枝葡萄藤青花盌。此盌乃特為日本市場燒製,它選取的過枝花紋飾,或參照了十七世紀日本器物的近似紋飾。但要到清代,這類裝飾風格始大行其道,且備受皇室青睞。最早一例清代過枝花作品,是波士頓美術館的珍罕白瓷盌,此器乃白納德伉儷(Paul and Helen Bernat)舊藏。它燒造於十七世紀末,署陶瓷名匠昊十九款,圖見吳同所著《Earth Transformed: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Museum of Fine Arts,Boston》頁149(波士頓:2001 年)。該盌很可能出自康熙年間,器身用淡雅的白色胎土繪製梅花,花枝從外壁延至器內。但過枝花紋飾通常見於雍正粉彩佳瓷,其中又以桃紋盤居多,偶爾也用於桃紋盌,兩者皆屬宮中賀壽之物。除此之外,結合這種裝飾風格的紋樣少之又少。鑑於工藝難度大,所以過枝花器物多與皇家御苑息息相關,而雍正之後,過枝花基本上已銷聲匿跡。這種花枝或花莖自圈足與外壁交接處拔地而起、順勢而上並延至器內的過枝花,若要像本拍品般處理得行雲流水,絲毫不見斧鑿痕跡,唯有畫技卓絕者方可為之。由於構圖複雜,因此過枝花多用於裝飾瓷盤,蓋因器身較為開闊,繪製時較易處理。但像本拍品這一類瓷盌,苦於空間有限,繪製過程難上加難,更須借助能人巧匠之功。尤須一提的是,現存較小的雍正虞美人盌俱非過枝花格局,其器內皆繪零星的花瓣、籽實和佳果。事實上,倫敦大維德爵士珍藏中也有二例外壁繪近似虞美人圖案的雍正盌,其器型明顯較小,盌內散佈籽實、水果和花瓣。是次拍賣的這對盌口徑為13.4 厘米,而大維德藏品分別為9.1 及9.3 厘米,後者收錄於《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頁25 及41 編號PDF 821 及 878(倫敦:1991 年修訂版),PDF 821 為黑白圖片。PDF 878 的彩圖載於蘇玫瑰所著《形秀色麗四代珍》頁138 編號157(倫敦及新加坡:1992 年)。PDF 821 器身略外撇,撇口不明顯,器底單圈內書青花楷體六字雍正款;PDF 878 盌身為常見的圓腹,器底單圈內書青花楷體六字雍正款。張宗憲先生珍藏一盌,其大小、樣式和設計俱近似第二例大維德盌,先後於2000 年10 月31 日(拍品編號808)及2008 年5 月27 日(拍品編號1526)(圖一)經香港佳士得拍出。於1998 年11 月3 日,香港佳士得亦拍出一對相同的小盌(拍品編號961)。堪與本拍品媲美的唯一一件略大的雍正虞美人盌,出自倫敦大英博物館珍藏,目前應已發表(圖二)。拉斐爾(Oscar Charles Raphael,1874–1941 年)於1927 年將之贈予大英博物館,其口徑為13.5 厘米。值得一提的是,拉斐爾盌跟本拍品一樣,均於器底雙框內書青花楷體六字雍正款。這一特徵殊不尋常,但亦見於另一批雍正御製粉彩瓷器。雍正過枝桃紋盤中的精妙之作,大多署雙框楷體六字雍正款。這很可能是在刻意模仿經典的成化鬥彩御瓷,因巔峰時期(即成化晚年)的成化鬥彩瓷多署雙框六字楷書款,樣式與本拍品和大英博物館藏品如出一轍。是次拍賣的二盌均繪紅、粉紅及瓣沿粉紅的白色虞美人,襯以綠葉和蓓蕾,畫風寫實靈動。此處的花卉描寫無比細膩精湛,這從花莖與偃垂花苞上的絨毛之逼真程度,即一目了然。至於紅色虞美人的花瓣,亦展示了粉彩御瓷釉上礬紅彩繪的丹青之妙。琺瑯彩本身乃精心調製而成,畫師用之恣意渲染濃淡深淺,營造出薄紗般的花瓣在陽光下若隱若現的效果。至於粉紅色及瓣沿粉紅的白色虞美人,它們所用的是另一款精製琺瑯彩,但畫工同樣出神入化。在描繪各色花卉時,畫師充份利用多種粉彩色調,濃淡粗細拿揑得恰到好處。層塗和調和後的粉紅、白、黃與淡綠彩,色彩益發寫實,捲曲的花瓣也更具質感。畫師除了用略深的粉紅彩來描繪某些花瓣的絲絡紋,還劃以細若毫芒的瓣紋,使其外觀和質感愈加逼真。在瓣尖粉紅的白花上,畫瓷師所劃的瓣紋效果尤佳。雍正粉彩以細膩見稱,這一優勢在呈現綠葉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只見深淺不一的綠彩濃淡相間,葉梢偶用泛藍或淡黃彩渲染烘托。描繪虞美人花的畫師,對此花應知之甚詳,或是描摹眼前的實物。所以無論是花芯的雄蕊和雌蕊,或是姌嫋曲折的花枝,乃至花蕾特有的綻放之姿,每個細節俱栩栩如生。「虞美人」為罌粟花屬,在中國名稱眾多,「錦被花」乃沿用已久的名稱之一,借指身穿錦衣,再引申為錦袍加身的高官。罌粟若襯以牡丹,則含「錦衣玉食」之意。虞美人這一題材,亦盛行於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的絹本和紙本畫。北京故宮藏惲壽平(1633-1690 年)繪於1685 年的《花卉圖冊》十開之一便是紅色虞美人,圖見E. S. Rawski 及J.Rawson 合編的《盛世華章》展覽圖錄頁330 編號251(倫敦:2005)。台北國立故宮珍藏鄒一桂(1686–1772 年)所作花卉圖冊,第十二開以菊為題,題識中提到「雍正甲寅夏四月 (即公元1734 年)」。第八開畫的是紅、粉紅、紫和黃色虞美人,圖見《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300 編號II-108(台北:2009)。最引人入勝的是,鄒一桂費盡心思勾勒花瓣的細紋及莖萼的絨毛,還細意描摹姌嫋曲折的花枝,該等特色在是次拍賣的二盌俱一一重現。虞美人既是中國藝術家喜聞樂見的題材,亦深受供職清廷的歐洲耶穌會傳教士青睞。最著名的例子莫如郎世寧(1688–1766 年),其作品中便有數幅以虞美人為題。台北國立故宮珍藏的《仙萼長春》圖冊第五開描繪的便是紅色虞美人、紫蝴蝶蘭與湖石,圖見前述著作《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324 編號II-118。《仙萼長春》的另一幅冊頁描寫的是紅、粉紅、紫及黃色虞美人,其瓣沿參差錯落有致。郎世寧在兩幅作品中,俱細意描摹寫花莖之曲折與花萼之偃垂,手法與鄒一桂遙相呼應。以各色虞美人為飾的雍正盌彌足珍貴,其最初的靈感也許來自絹本或紙本繪畫,但瓷器版的變奏依然創意非凡、畫工一流。本拍品的過枝花構圖更蘊藏了對皇上的祝頌,誠為工精藝熟的巔峰之作。
清雍正 御製粉彩過枝虞美人盌一對 雙方框六字楷書款

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S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DOUBLE SQUARES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御製粉彩過枝虞美人盌一對 雙方框六字楷書款
5 ¼ in. (13.4 cm.) diam.
來源
Frank Caro,盧芹齋繼承人,紐約,1960年代,編號C3814
展覽
德州聖安東尼奧美術館,1984-2017年

榮譽呈獻

Stephenie Tsoi
Stephenie Tsoi

拍品專文

盌侈口,深腹,圈足。內外壁彩繪罌粟花,紋飾相連,如花枝過牆而出。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兩盌紋飾章法基本相同。

更多來自 詹姆斯.桑頓醫生珍藏中國重要瓷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