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是件彩繪陶駱駝及騎駝俑充份反映唐代絲路繁榮之景象。駱駝、胡人的大量出現,證明唐代絲路貿易、對外開拓的精神。胡人多指波斯或西域商人,而雙峰駱駝更承擔起東西方貿易交換的重任,成為當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唐代的騎駝俑成為盛唐時西域人東來中夏的遺產標誌。
唐代騎駝俑大量的出現在這個時期,其燒製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代寫實雕塑藝術的高峰。相較於其它以描繪粟特人或突厥人一類的胡人俑而言,這件漢人騎馱俑著實少見。可參考一件頭戴尖頂帽的胡人騎馱俑,其於1954 年於陜西省長治市出土,現已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並收錄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頁54;另有一件著同類服裝,但卻無明顯鬃毛的騎駝俑,則可參見《徐氏藝術館:I》,香港,1993 年,圖版96 號。
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於2002 年5 月7-8 日,拍品191 號亦為一套胡人騎駝俑之近似例。
有關雙峰駱駝之資料,見Ezekiel Schloss,《Ancient Chinese Ceramic Sculpture》,斯坦福德,1977 年,下冊,頁220。
此器經牛津熱釋光測年法檢測(測試編號C298j91;1999 年1 月11 日),證實與本圖錄之定年符合。
唐代騎駝俑大量的出現在這個時期,其燒製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代寫實雕塑藝術的高峰。相較於其它以描繪粟特人或突厥人一類的胡人俑而言,這件漢人騎馱俑著實少見。可參考一件頭戴尖頂帽的胡人騎馱俑,其於1954 年於陜西省長治市出土,現已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並收錄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頁54;另有一件著同類服裝,但卻無明顯鬃毛的騎駝俑,則可參見《徐氏藝術館:I》,香港,1993 年,圖版96 號。
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於2002 年5 月7-8 日,拍品191 號亦為一套胡人騎駝俑之近似例。
有關雙峰駱駝之資料,見Ezekiel Schloss,《Ancient Chinese Ceramic Sculpture》,斯坦福德,1977 年,下冊,頁220。
此器經牛津熱釋光測年法檢測(測試編號C298j91;1999 年1 月11 日),證實與本圖錄之定年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