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陳文希生於廣東省的小村莊,在村郊自然環境中成長,自小喜愛在家四週觀察成群出沒的麻雀和鴨子,「細看牠們的形狀、習慣、一動一靜,以至獨立與群體的生活」。長期的觀察讓他得以畫出栩栩如生的禽鳥,以分明的筆觸和具感染力的構圖讓各種動物躍然紙上。《水鴨》於數輯陳文希畫��中均有著錄,畫中描繪一群水鳥恬然滑過寧靜的湖面。構圖採用從岸上俯視湖面的視角,水鳥的羽毛施以灰藍和赭石,與右下角的蘆葦互相呼應。
陳文希曾於上海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攻讀中國及西洋繪畫,作品亦集中西傳統元素於一身。其教授潘天壽教導年輕的陳文希以手指作畫,並啟發其毋懼失敗大膽創新,對其影響尤其深遠。本作品中,畫家選擇了以相對前衛的構圖描繪傳統題材,水鴨和蘆葦以「之」字形呈現於畫面中,突出作品的節奏和結構。張頌仁曾言道,陳文希「每一幅作品都有一條貫穿整個構圖的曲線」,擅長以有力的線條突出整幅作品的走向。本作中畫家亦沒有繪畫背景,善用留白以代表水面,於實體和空虛中取得微妙的平衡。
陳文希於1947年移居新加坡,成為獅城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水墨畫家之一。於一回顧其藝術生涯的文章中,陳曾寫道:「我雖以國畫為本,但我發覺西畫有大量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是構圖、和諧、平衡、線條結構等,均對傳統國畫大有裨益。」《水鴨》充份體現畫家融會中西的深厚功力,盡顯這位新加坡現代水墨畫先驅的藝術特質。
陳文希曾於上海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攻讀中國及西洋繪畫,作品亦集中西傳統元素於一身。其教授潘天壽教導年輕的陳文希以手指作畫,並啟發其毋懼失敗大膽創新,對其影響尤其深遠。本作品中,畫家選擇了以相對前衛的構圖描繪傳統題材,水鴨和蘆葦以「之」字形呈現於畫面中,突出作品的節奏和結構。張頌仁曾言道,陳文希「每一幅作品都有一條貫穿整個構圖的曲線」,擅長以有力的線條突出整幅作品的走向。本作中畫家亦沒有繪畫背景,善用留白以代表水面,於實體和空虛中取得微妙的平衡。
陳文希於1947年移居新加坡,成為獅城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水墨畫家之一。於一回顧其藝術生涯的文章中,陳曾寫道:「我雖以國畫為本,但我發覺西畫有大量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是構圖、和諧、平衡、線條結構等,均對傳統國畫大有裨益。」《水鴨》充份體現畫家融會中西的深厚功力,盡顯這位新加坡現代水墨畫先驅的藝術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