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RARE AND IMPORTANT GUAN-TYPE LONGQUAN CELADON HU-SHAPED VASE
A VERY RARE AND IMPORTANT GUAN-TYPE LONGQUAN CELADON HU-SHAPED VASE
1 更多
南宋 龍泉窯仿官釉貫耳壺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細節
南宋 龍泉窯仿官釉貫耳壺
8 7/8 in. (22.5 cm.) high, Japanese triple wood box
來源
The Ataka Collection.
出版
日本經濟新聞社,《美の美展》,第6回,東京,1967年。
佳士得,《古韻天成:臨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覽》,香港,2012年,182-183頁,編號79。
展覽
日本經濟新聞社,《美の美展》,第6回,東京日本橋三越百貨公司, 1967年8月29日至9月3日。
佳士得,《古韻天成:臨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覽》,香港,2012年11月22至27日;紐約,2013年3月15至20日;倫敦,2013年5月10至14日。

拍品專文

本件龍泉窯仿官釉貫耳壺出自商代青銅壺。青銅壺在商代為盛酒的禮器,多為直頸、鼓腹、圈足,頸兩側設貫耳的形制,其器身裝飾或為一道或為多層滿工的饕餮紋,饕餮的中心以扉棱作分隔。(圖一)龍泉窯工在設計時去繁就簡,以橫向的凹綫代表青銅器上橫向排佈的紋飾帶,以縱向貼塑的泥條模仿青銅器上的扉棱。這種做法在仿古的同時,最大限度的表達了宋人崇尚素雅的審美情趣,是古今融合的典範。

兩宋之際博古之風盛行,文人雅士皆以收藏青銅器為好,並加以考訂、出版。這一風尚在宋徽宗之時達到了頂峰,他不僅命王黼編纂《宣和博古圖》,並且以《博古圖》為範式訂正《三禮圖》之謬誤重鑄青銅禮器,用於各類國家祭祀大典。靖康之難,宋室南遷,宗廟祭器泰半為金人所掠,途中又多有損之,及至紹興年間朝廷面臨祭典必不可省而祭器匱乏的窘境。於是用各類經濟材料替代青銅製作祭器被提上了日程。瓷器土質,象徵天地之性,因而成爲了製作祭器的不二選擇。南宋官窯置窯之初所在的修内司即隸屬於負責制作祭器的禮器局,見《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卷》,臺北,2010,13-14頁。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官窯貫耳壺,體量碩大,氣勢恢宏,載於前揭書,50-51頁,編號I-2。此類南宋瓷仿銅禮器,多以《博古圖》為準繩,能夠較好的體現三代禮器的精神面貌。(圖二)

南宋時期,龍泉窯因其距行在臨安較近,而又有充沛的自然資源可資大規模窯業生産,在需要時亦會為宮廷燒製高質量的瓷器,見Rose Kerr,《Song Dynasty Ceramics》,倫敦,2004年,89頁。不難想象,在宮廷對禮器大量的需求下,龍泉窯所燒造的此類仿青銅禮器也是宮廷定燒的。而此件龍泉貫耳壺的釉色、釉質,特別是層層叠叠的冰裂狀開片,亦十分接近南宋官釉所追求的效果,見《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卷》,臺北,2010,編號II-1及II-3-5,應該是對官釉的刻意效仿。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與本品形制相同的壺,施加梅子青釉,載於He Li, 《Chinese Ceramics: 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 from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紐約,1996年,159頁,編號277。另一件近似的龍泉貫耳壺,施粉青釉,載於《Chinese Ceramics, Song Yuan Dynasty》,臺北,1988年,423頁。除了貫耳壺的器形外,龍泉窯亦燒造其他仿青銅禮器的器形,如大維德基金會所藏的一件龍泉青瓷簋,載於蘇玫瑰著,《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洛杉磯,1989年,45頁,編號20;以及四川遂寧金魚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龍泉青瓷簋,載於朱伯謙,《龍泉窯青瓷》,臺北,1998年,155頁,編號124。

更多來自 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 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