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盈車嘉穗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大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蘇玫瑰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亞洲藝術部這件珍罕之作器身敦碩,釉下鈷藍畫工嫺熟,前後腹各飾一面大型圓形開光,內繪耕耘圖,邊框環飾規整的纏枝牡丹紋。頸側對稱置蝙蝠耳,啣一枝喻長生不老的靈芝,瓶頸前後亦各繪一隻蝙蝠。這些蝠紋與蝠耳俱上下倒垂,皆因「蝠」象徵「福」,而「倒」諧「到」,故「蝠倒」喻指「福到」。瓶耳下方各繪蓮花一朵,花下所懸飾物樣式繁複,似結合了「卍」(音同「萬」)及「壽」字,合指萬壽無疆。其下懸磬音同「慶」,暗指「吉慶」。瓶腹前後的兩面大型開光,描繪的是一派閒適自在的田園耕耘景致,對於渴望返璞歸真、遠離案牘之苦的中國文人來說,觀之定然心馳神往。實則,其寓意之深遠,遠不僅止於此。瓶身圖畫直接取材於1696 年名作《御製耕織圖》,或名《佩文齋耕織圖》,英文多直譯為「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耕織圖) 或「Pictures of Agriculture and Sericulture」(農桑圖), 圖冊含耕圖、織圖各二十三幅,每頁配康熙七言絕句一首。2013 年5 月14 日,倫敦佳士得【寒山堂珍藏】拍出這套1696年圖冊之刻本(拍品編號97)(圖一)。《耕織圖》原作出自南宋學者樓璹(公元1090 至1164 年),樓氏字壽玉、國器,明州鄞縣(今寧波)人,曾任潜縣令。樓璹對農民禮敬有加,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著書解釋耕織活計。書分上下卷,公元1132 年著成後進獻高宗(1127 至1162年在位),皇上龍顏大悅,認為可為勸課農桑另闢蹊徑。宋代耕織圖流通本有耕圖二十一幅、織圖二十四幅,題五言敘事詩共四十五首。此書既描述了諸多耕織工序,亦提供了所用器具的詳情。及至1237年前後,樓璹之孫樓洪、樓深刊印石刻初版。至於後人(如南宋劉松年及若干元明畫家)繪製的耕織圖,泰半為樓璹版摹本。時至清代,康熙令宮廷畫家焦秉貞(活躍於1680 至1720 年) 據《耕織圖》刊本,另繪殿本《御製耕織圖》,以便在全國各地派發。焦氏畫風展現了在清廷供職的歐洲耶穌會教士之影響,其耕織圖畫工一流,且結合了焦點透視的原理。當時的木刻名家朱圭(約公元1644 至1717 年)負責鐫刻雕版。據稱,每圖上方的七言絕句皆為皇上親題,實則應有一部份出自朝中鴻儒之手,但題詩的筆意概以皇上御筆為藍本。1696 年的刻本有兩個版本,顯然出自不同的雕版,一者圖示鈐墨印,另一個版本鈐朱印,但兩者的序言皆用朱印。雖然康熙《御製耕織圖》是古往今來最流行的刊本,但雍乾二朝仍迭有新作。乾隆年間,蔣溥曾經修改此圖。據稱,此乃圓明園貴積山堂收藏的唯一摹本,但乾隆於1769 年親自為畫配詩,此後將之移放多稼軒。《耕織圖》對十八世紀宮廷意義重大,除了可證諸乾隆在位期間為1769 年版《耕織圖》新配的詩句,雍正年間的絹本設色五十二頁圖冊亦可資佐證:每幅圖中皆有雍正的身影,而且他還躬秉犁器,所做俱是康熙版本中的粗重農活。此圖冊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14:清代宮廷繪畫》頁74-90(香港,1996)(圖二),第76 頁左下第三開〈耗耨〉與本拍品紋飾相近。這類以耕織為題(甚至有皇帝扶犂親耕之場景)的宮廷畫,足證農桑之興衰對國祚社稷何等重要,亦彰顯了祈求五穀豐登時,帝后扮演的關鍵角色。皇上貴為天子,位居天地之間,山川社稷無不與之息息相關。天子若祭獻不周,可能會被視作災害(如歉收及其對國祚的影響)之源頭。皇帝每年主持的重大祭典之一,便是在行耕耤禮(自古以來於仲春亥日舉行)時躬秉犂器,事後皇后必須親自奉上解乏之物。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佚名清宮手卷《親耕圖》(圖三),描寫的正是雍正皇帝驅策金色水牛親耕之狀,其身畔的王公貝勒、朝廷重臣亦準備依次上前扶犂,圖見【The Very Rich Hours of the Court of China 1662-1796 –Masterpieces from Qing imperial painting】(巴黎,2006)。洋人對此儀式深感興趣,所以常有描寫乾隆親耕之作,艾爾曼(Isidore Stanislas Helman,1743-1806)作於1786 年的著名版畫便是一例(圖四)。皇帝主理先農禮,而親蠶禮(泛指絲綢生產)則由皇后主持。皇后須於春季擇吉,於先蠶壇祭拜嫘祖,相傳嫘祖為黃帝元妃,後人尊之為先蠶神和紡輪的發明者。根據清代祭禮,皇后須用金鈎採桑喂蠶,隨後嬪妃各按品級用不同材質的鈎採集桑葉。康熙《御製耕織圖》及其後繼者的影響,在材質不一的十八世紀作品中時可得見。乾隆時期,也有製作瓷板四冊折本裝。這些瓷板詩文相配,除了序跋各鈐一方朱印外,餘者皆飾精美的墨彩琺瑯。這本清宮舊藏「瓷書」,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御制詩陶瓷器》編號73(北京,2016)(圖五)。其中一圖繪農夫立於水牛所拉的耥耙上,另一圖繪農夫推犂與康熙《御製耕織圖》原作如出一轍,與本拍品的春耕圖亦十分接近。南宋《耕織圖》呈現了對各式農具之興趣,徐揚繪製的《高宗御製農具十詠》圖冊與之遙相呼應,其靈感顯然來自《御製耕織圖》。台北國立故宮【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曾收錄這幅冊頁,載於展覽圖錄頁196-7 編號IV-14(台北:2017)(圖六)。2004 年4 月26 日,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推出的乾隆御製刺繡屏幅八幅(拍品編號356),當中也有《御製耕織圖》中用犂和耥耙耕作的畫面。(圖七)紋飾與本拍品相若的大型御製抱月瓶極為罕見,此器想必是皇上特為某個慶典所訂製。已發表作品中,有二例題材近似的鬥彩乾隆瓶:一例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圖見《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瓷》編號176(香港:1993)(圖八);另一例為希爾德斯海姆的羅埃默博物館珍藏,圖見韋斯納(Ulrich Wiesner)所著《中國瓷器》(Chinesisches Porzellandie Ohlmer’sche Sammlung im Roemer-Museum, Hildesheim)編號57(Mainz amRhein:1981)。巴爾的摩華特斯藝術博物館藏一例相同的青花抱月瓶,其上的耕圖也脫胎於耕織圖上的構圖。這兩件青花抱月瓶其他的紋飾皆一般無二,看來很可能是特別訂製的同一批器物(圖九)。無論是本拍品或華特斯珍藏,春耕圖的近景均有兩株梧桐,這一細節未見於《御製耕織圖》刻本。在畫的前景添加梧桐(梧桐科,又名青桐),其用意應該不單止是為了使畫面平衡有致,或框景為圖。梧桐的出現,固然絲毫無損畫面的真實感,但眾所週知,鳳凰喜棲梧桐,而這種瑞鳥僅見於太平盛世,且與統治者息息相關。所以,此樹可能隱含了歌頌皇恩浩蕩、祈求時和歲稔之意。此外,梧桐音諧「同」,故亦暗喻「天下一統」。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大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大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
23 ¼ in. (59 cm.) high, box
23 ¼ in. (59 cm.) high, box
來源
仇焱之珍藏,香港蘇富比,1994年5月3-4日,拍品172號
亞洲私人珍藏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拍品902號
亞洲私人珍藏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拍品902號
展覽
鮑氏東方藝術館,日內瓦,《One Man's Taste, Treasures from the Lakeside Pavilion》,1988-1989年,圖版編號C15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