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繪畫的溫度和能量
《03.11.1976》(拍賣編號 395)的重要性在於展示了朱德群追求畫作的個性,是他在六十年代建立的抽象方向以後,在七十年代加入光線的應用,產生強烈劇場攝人感的代表作。作品以激昂的亮紅色為主調,加入橘黃色、鮮橘色,在亮黑色混合深褐色的背景下更顯光茫,散發先聲奪人的威力。朱德群看過德.斯塔埃爾回顧展後這樣想:「我一直嚮往和憧憬的,不就是這種自然潑辣的作畫風格嗎?《03.11.1976》正正展現了朱德群藝術中自由的活力、奔放的激情。
朱德群遊歷歐洲讓他深刻獲得西方傳統油畫的啟發,其中極為重要的是光線的應用,這是朱氏抽象繪畫理論的一大重點。1955年,朱氏剛抵歐洲後遊歷西班牙馬德里參觀普拉多美術館收藏的哥雅作品及艾.葛雷歐故居。1965年至1975年間,朱德群間斷地遊歷了巴西和歐洲不同地方,其中1965年遊經瑞士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1969年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和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之旅都對朱德群七、八十年代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03.11.1976》在充滿移動之勢的筆觸中加上光線的元素,在明感對比的光影下追求繪畫戲劇性的感染力,如古典寫實藝術卡拉瓦喬《陶醉的抹大拉馬利亞》中人物在光線下氛圍下加強的雕塑感和內在情緒。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色彩、線條和光線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以達至「韻律」。光線是朱德群自七十年代研究的重點。文藝復興繪畫的光暗對比;印象派對變幻萬千的自然光的描寫;以至簡約主義藝術家丹.弗文自1960年代初用光管創作觸動人心的光雕塑,使無形的光成為主角,改變環境的氛圍。
雖然朱德群畫作中並沒有以人物來營造劇場感,他的劇場感是來自色彩。而以色彩描繪光線的描述,就如南宋畫家馬遠《水圖卷》中描寫黃昏時分的,以薄薄的中國顏料渲染,表達光線折射。朱德群則以油彩的肌理及相互堆疊的色彩表現光線的溫度和能量。
《03.11.1976》中下方粗獷的油彩線性揮寫中,展露出他竭力以西方油畫媒材開拓中國線條美感的高度企圖心,其揮灑勁毫的油彩線條,以及高密度的纖細線條,發出強烈東方精神的書法性,其筆鋒迴、護、鉤、挑微妙的線條流轉之間,互相呼應,蒼勁的線條,同時又帶南宋畫家梁楷《秋柳雙鴉圖》中優美流暢的線條應用。
1960年代: 千斤巨石的塊面中的移動之勢
中國山水畫的形式是朱德群六十年代抽象藝術的切入點。朱氏對「形」的推敲來自於1956年欣賞德.斯塔埃爾的畫作後所引申的問題:如何才能擺脫繪畫上「形」的束縛,在具象和抽象之間自由變換,達到「破形」、「無形」?但朱氏對「形式」的追求並不是單向解讀西方藝術理論,他是從中國宋代繪畫中攝取形式。同時,他回顧在杭州藝專的中國畫老師潘天壽作品,其通過簡化大山或大石塊細節,而得出的險峻的梯形,也就是東方藝術對擺脫「形」的概念。
本次拍賣作品覆蓋1961-1966年創作之五幅油畫及紙本作品,呈現了朱德群在「形」這個西方繪畫觀念上的突破。
1961年《構圖 第55號》(拍賣編號 397)中的塊面結構與中國山水繪畫中山體構成相近,如約十二世紀的《明皇幸蜀圖》中以輪廓線及塊面組合成的山體。1962年《構圖 第134號》(拍賣編號 398)、1963年《構圖 第161號》(拍賣編號 396)、1965年《構圖 第238號》(拍賣編號 392)及1966年《無題》(拍賣編號 394)分別出現快速果斷,一氣呵成,產生移動之勢的筆觸。就是這些筆觸把朱德群與西方抽象藝術家分別出來的。
1962年《構圖 第134號》(拍賣編號 398) 中的色塊彷如千斤巨石,可是畫作所散發的活力和力度,與12世紀李唐《萬壑松風圖》中衝擊力的「斧劈皴」筆痕所傳遞的力度感類似。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一種手段,畫家將其心中的審美意象藉助於皴法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畫面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畫面以松石綠色為背景,中下方厚重的墨黑色塊和剛勁線條與左右二方的滴漏形成一鬆一緊,一明一暗的對比而相互平衡的節奏。朱德群儼如把山脈進行抽象勾勒,把有形之物轉化成無形的靈感,繼而運用色塊、形體、線條產生帶建築性的無聲韻律。
《03.11.1976》(拍賣編號 395)的重要性在於展示了朱德群追求畫作的個性,是他在六十年代建立的抽象方向以後,在七十年代加入光線的應用,產生強烈劇場攝人感的代表作。作品以激昂的亮紅色為主調,加入橘黃色、鮮橘色,在亮黑色混合深褐色的背景下更顯光茫,散發先聲奪人的威力。朱德群看過德.斯塔埃爾回顧展後這樣想:「我一直嚮往和憧憬的,不就是這種自然潑辣的作畫風格嗎?《03.11.1976》正正展現了朱德群藝術中自由的活力、奔放的激情。
朱德群遊歷歐洲讓他深刻獲得西方傳統油畫的啟發,其中極為重要的是光線的應用,這是朱氏抽象繪畫理論的一大重點。1955年,朱氏剛抵歐洲後遊歷西班牙馬德里參觀普拉多美術館收藏的哥雅作品及艾.葛雷歐故居。1965年至1975年間,朱德群間斷地遊歷了巴西和歐洲不同地方,其中1965年遊經瑞士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1969年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和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之旅都對朱德群七、八十年代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03.11.1976》在充滿移動之勢的筆觸中加上光線的元素,在明感對比的光影下追求繪畫戲劇性的感染力,如古典寫實藝術卡拉瓦喬《陶醉的抹大拉馬利亞》中人物在光線下氛圍下加強的雕塑感和內在情緒。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色彩、線條和光線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以達至「韻律」。光線是朱德群自七十年代研究的重點。文藝復興繪畫的光暗對比;印象派對變幻萬千的自然光的描寫;以至簡約主義藝術家丹.弗文自1960年代初用光管創作觸動人心的光雕塑,使無形的光成為主角,改變環境的氛圍。
雖然朱德群畫作中並沒有以人物來營造劇場感,他的劇場感是來自色彩。而以色彩描繪光線的描述,就如南宋畫家馬遠《水圖卷》中描寫黃昏時分的,以薄薄的中國顏料渲染,表達光線折射。朱德群則以油彩的肌理及相互堆疊的色彩表現光線的溫度和能量。
《03.11.1976》中下方粗獷的油彩線性揮寫中,展露出他竭力以西方油畫媒材開拓中國線條美感的高度企圖心,其揮灑勁毫的油彩線條,以及高密度的纖細線條,發出強烈東方精神的書法性,其筆鋒迴、護、鉤、挑微妙的線條流轉之間,互相呼應,蒼勁的線條,同時又帶南宋畫家梁楷《秋柳雙鴉圖》中優美流暢的線條應用。
1960年代: 千斤巨石的塊面中的移動之勢
中國山水畫的形式是朱德群六十年代抽象藝術的切入點。朱氏對「形」的推敲來自於1956年欣賞德.斯塔埃爾的畫作後所引申的問題:如何才能擺脫繪畫上「形」的束縛,在具象和抽象之間自由變換,達到「破形」、「無形」?但朱氏對「形式」的追求並不是單向解讀西方藝術理論,他是從中國宋代繪畫中攝取形式。同時,他回顧在杭州藝專的中國畫老師潘天壽作品,其通過簡化大山或大石塊細節,而得出的險峻的梯形,也就是東方藝術對擺脫「形」的概念。
本次拍賣作品覆蓋1961-1966年創作之五幅油畫及紙本作品,呈現了朱德群在「形」這個西方繪畫觀念上的突破。
1961年《構圖 第55號》(拍賣編號 397)中的塊面結構與中國山水繪畫中山體構成相近,如約十二世紀的《明皇幸蜀圖》中以輪廓線及塊面組合成的山體。1962年《構圖 第134號》(拍賣編號 398)、1963年《構圖 第161號》(拍賣編號 396)、1965年《構圖 第238號》(拍賣編號 392)及1966年《無題》(拍賣編號 394)分別出現快速果斷,一氣呵成,產生移動之勢的筆觸。就是這些筆觸把朱德群與西方抽象藝術家分別出來的。
1962年《構圖 第134號》(拍賣編號 398) 中的色塊彷如千斤巨石,可是畫作所散發的活力和力度,與12世紀李唐《萬壑松風圖》中衝擊力的「斧劈皴」筆痕所傳遞的力度感類似。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一種手段,畫家將其心中的審美意象藉助於皴法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畫面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畫面以松石綠色為背景,中下方厚重的墨黑色塊和剛勁線條與左右二方的滴漏形成一鬆一緊,一明一暗的對比而相互平衡的節奏。朱德群儼如把山脈進行抽象勾勒,把有形之物轉化成無形的靈感,繼而運用色塊、形體、線條產生帶建築性的無聲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