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是對歷史的呼應,對日常之景的致敬,是藝術家才華橫 溢的展現,毋庸置疑,這幅作品更是二十世紀越南繪畫的 一幅上乘傑作。
作品的歷史展開於1929 年,當維多爾.泰鐸 (1870-1937) 提議參加1931 年將在位於河內的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巴黎 國際殖民地展覽。他知道這將是致命一搏,四年前創立的 學院將會在此次一定前程。對泰鐸來說這是必要的:「清 晰的決定當時開始了的事情,該如何繼續下去。」為了一 戰成名,泰鐸選出學院最傑出的學生及其作品,其中就包 括六幅阮潘正的作品,這幅《蝸牛賣家》( 拍品編號11) 也 在其中。此幅絹本作品,促成了展覽中越南部份的空前成 功,法國主要媒體包括《畫報》更撰文稱讚。成功的展覽, 吸引了數百萬的參觀者,真是盛況空前。
對日常之景的致敬:在這幅傑作中,畫家為我們呈現了位 於河內附近居住的尋常百姓的簡單生活場景。水粉與水墨 被畫家極富個人特色的柔和運用;其沉穩的色彩與溫和的 栗色調,表現了阮潘正所珍視並仔細描繪的對世間的關懷: 孩童與婦女在享用小販販賣的蝸牛。在浸泡過加入胡椒(使 得蝸牛吐泥)的米水之後,蝸牛會伴著薑、檸檬葉以及香 茅烹煮。作為對描繪物件的忠實展現的藝術家,在畫面最 右方,阮潘正為我們刻畫出一位正在用葡萄柚樹的刺為工具(也是作為風味添加)從蝸牛殼中取出食物的場景。
作品仍然保留原本的加丹畫框。加丹是當時獨家為所有參 加巴黎殖民地展覽以及印支商貿處展出作品裝裱的巴黎裝 裱商。值得留意的是帶有日式風格的畫框,其淺層蟲膠加 強了畫框的金棕色,更襯托出絹本中的亞光色澤。絹本作 品上方較大的邊界,則是畫家早年的標誌特徵。罕見的是 作品的大尺寸(88 x 65 釐米),更超越了畫家後來,如 在1931 至1932 年間創作的作品( 65 x 50 釐米)。
藝術家的才華橫溢也展現在此作品中,藝術家親筆以中文 字體草書題簽,落款1929 年、蛇年,並蓋有藝術家鈐印一 枚。印章刻字「梅雪」為藝術家的字型大小。此處阮潘正 更題詩一首,溫柔婉潤中,表達了藝術家貫穿始終的思想 境界及回歸真我的人生哲學:
粗茶淡飯,陋室布衾,才是寧靜致遠的最高境界。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
作品的歷史展開於1929 年,當維多爾.泰鐸 (1870-1937) 提議參加1931 年將在位於河內的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巴黎 國際殖民地展覽。他知道這將是致命一搏,四年前創立的 學院將會在此次一定前程。對泰鐸來說這是必要的:「清 晰的決定當時開始了的事情,該如何繼續下去。」為了一 戰成名,泰鐸選出學院最傑出的學生及其作品,其中就包 括六幅阮潘正的作品,這幅《蝸牛賣家》( 拍品編號11) 也 在其中。此幅絹本作品,促成了展覽中越南部份的空前成 功,法國主要媒體包括《畫報》更撰文稱讚。成功的展覽, 吸引了數百萬的參觀者,真是盛況空前。
對日常之景的致敬:在這幅傑作中,畫家為我們呈現了位 於河內附近居住的尋常百姓的簡單生活場景。水粉與水墨 被畫家極富個人特色的柔和運用;其沉穩的色彩與溫和的 栗色調,表現了阮潘正所珍視並仔細描繪的對世間的關懷: 孩童與婦女在享用小販販賣的蝸牛。在浸泡過加入胡椒(使 得蝸牛吐泥)的米水之後,蝸牛會伴著薑、檸檬葉以及香 茅烹煮。作為對描繪物件的忠實展現的藝術家,在畫面最 右方,阮潘正為我們刻畫出一位正在用葡萄柚樹的刺為工具(也是作為風味添加)從蝸牛殼中取出食物的場景。
作品仍然保留原本的加丹畫框。加丹是當時獨家為所有參 加巴黎殖民地展覽以及印支商貿處展出作品裝裱的巴黎裝 裱商。值得留意的是帶有日式風格的畫框,其淺層蟲膠加 強了畫框的金棕色,更襯托出絹本中的亞光色澤。絹本作 品上方較大的邊界,則是畫家早年的標誌特徵。罕見的是 作品的大尺寸(88 x 65 釐米),更超越了畫家後來,如 在1931 至1932 年間創作的作品( 65 x 50 釐米)。
藝術家的才華橫溢也展現在此作品中,藝術家親筆以中文 字體草書題簽,落款1929 年、蛇年,並蓋有藝術家鈐印一 枚。印章刻字「梅雪」為藝術家的字型大小。此處阮潘正 更題詩一首,溫柔婉潤中,表達了藝術家貫穿始終的思想 境界及回歸真我的人生哲學:
粗茶淡飯,陋室布衾,才是寧靜致遠的最高境界。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