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RARE JADE CONG
內圓外方玉「琮」:一個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未解之謎蘇芳淑博士-中國藝術史研究顧問今項拍品3080的玉琮,形制內圓外方,作為中國新石器時期東南地區(良渚)文化高峰期的典型玉器,格外引人關注。其宗教禮儀、社會象徵意義及突出的藝術價值已被廣泛認知。然而,即使有著豐富的考古發掘材料及學者們的深入研究,關於玉琮本身的一些問題仍未能徹底地解答。例如,它不同尋常、內圓外方的形制是怎樣形成的?它又為何尺寸不一,從達50厘米高的大琮到像這件玉琮一般大小,或小件串珠不等?為何琮上經常出現一個或兩個圖像——小圓眼睛的人面像,以及橢圓形大眼睛的獸面像?這兩圖像有何涵義?它們常重疊於四角,又象徵兩者之間有何聯繫?在無文字的新石器時代之環境下,這些問題無從確鑿解答;只能有臆想的猜測和解釋。然而,自1980年代以來,科學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答案。目前我們了解到,琮的原型是飾有圖像的環形手鐲。為了強調圖像,使其原本緊貼在弧面上突顯成四角,演變成內圓外方的琮型(圖1:1-2)。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何在公元前2500–2200年間,這些單節或雙節的鐲形琮發展為高達50厘米的多節玉琮,完全背離了原本的腕飾功能;亦不能解釋為何在這一過程中,大橢圓形眼的獸面像消失,只剩下小圓眼的人面像(圖2)。1980年代晚期的考古資料亦告訴我們,帶有這些圖像的玉琮和其他飾件常常發現於浙江余杭地區,如反山、瑤山等良渚祭祀遺址,大量埋葬在少數社會等級較高的墓中。學者們試圖去解讀這些出土材料,對其圖像及在祭祀和隨葬禮儀中的意義進行多方考證,然而依托的文獻資料,卻是成文於戰國–西漢時期,也就是距離這些玉琮製作二千多年後的時空裡。這樣不合時宜的文獻解釋亦受到學界質疑,因為它們畢竟與這些玉琮製作的年代,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相去甚遠;況且彼時,這些新石器玉琮早已不為時人了解,即使有遺留下來的古物,也常只被視作可以隨意改做的玉材原料而已。還有一個不常重視、但同等重要的問題是這件琮的特殊玉料 —— 呈不透明狀、表面細膩光潔、白中閃黃。這種玉料始見於1980年代考古發掘材料中,通常稱為「象牙白」或「雞骨白」,礦物學分析確定為透閃石軟玉。礦物學家和收藏家往往認為這種不透明的乳白色,是玉料受沁的結果。坊間一般認為沁是「鈣化」的過程,即玉料在地下埋藏條件下遇鹼性及酸性物質入侵,引起軟玉的化學成分改變。或許這樣的變化確實發生,但名稱並不科學。這種不透明的顏色來自玉料內部的晶體結構變化,與化學成分改變無關 —— 如同自然界雪與冰之間的關係,同為水分子結構(H2O),但外在形態迥異(雪為不透明白色,冰為透明)。實驗亦證明,軟玉加熱至攝氏900 度或更高,會呈現出不透明的白色。加熱過程亦致使玉器表面脫水軟化,學者們據此推測新石器時代的玉工或許故意高溫處理玉料,使它們軟化後易於雕琢細緻的花紋。然而,經過加熱的軟玉表面通常光澤呆滯,帶有細密裂紋,完全與這件玉琮呈現出的晶瑩潤澤感迥異。也有礦物學家認為這種不透明的白色玉料是原生態,其礦源至今未被發現或已完全枯竭。1980年代太湖西部江蘇溧陽小梅嶺發現的玉礦,曾一度被認為可能是這古代玉料的礦源,但小梅嶺玉料的礦物學分析並不支持這種猜測。這種光潤亮澤的象牙白玉料僅見於良渚反山、瑤山等遺址(公元前3000–2500年)高等級墓葬中,基本限於製作單節或雙節玉琮,以及多類型飾人/獸面紋的玉飾件。這玉料在公元前2500年以後鮮見使用。為何這一特殊玉料僅限用於高級墓葬中?其曇花一現的歷史又是什麼原因?這種不透明的象牙白玉料是原生態透閃石,還是經自然埋葬環境,或人為改變的結果?雖然考古學已證實玉琮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東南地區有著重要的宗教及禮儀功能,但學者和科學家們對於以上一系列問題仍未有定論。考古發現的三十多年後,這種玉料及用它製作的玉器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唯有經過諸如此琮的良渚古玉,歷經時代變遷,倖存於時,我們才可以接觸到遠古時代傑出的玉作工藝,體會其早已逝去的精神信仰及物質文化。Selected References參考文獻Francesca Casadio, Janet G. Douglas, Katherine T. Faber, “Noninvasive method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jades: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approach.”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Feb 2007, vol. 387, no. 3: 798–99.Janet G. Douglas, “The effect of heat on nephrite and detection of heated Chinese jades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Archaic Ja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aipei 2001): 543–554.Liangzhu bowuyuan 良渚博物院ed. 瑤琨美玉: 良渚博物院藏良渚文化玉器精粹 (Beautiful jades: selected highlight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Liangzhu museum). Beijing and Taipei: Wenwu chubanshe and Zhongzhi meishu chubanshe眾志美術出版社, 2011.Jenny F. So, Early Chinese Jades in the Harvard Art Museums (Cambridge, MA: Harvard Art Museums, forthcoming 2018).Jenny F. So 蘇芳淑. “古人存古—玉琮在古代墓葬中的諸意義 (Antiques preserved: meanings of the jade cong in ancient tombs).” Wu Hung巫鴻, Zhu Qingsheng朱青生, Zheng Yan 鄭岩 eds. Studies on Ancient Tomb Art Vol. 2古代墓葬美術研究 第二輯. Changsha: Hunan meishu chubanshe, 2013: 1–17.Jenny F. So蘇芳淑. “史前玉鐲面面觀 (Ancient jade bracelets: types,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In Yang Jing 楊晶and Jiang Weidong蔣衛東eds. 玉魂國魄: 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五)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ancient Chinese jad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angzhou: Zhejiang guji chubanshe, 2012: 275–81.Teng Shu-p’ing 鄧淑蘋. “考古出土新石器時代玉石琮研究(Study of excavated Neolithic jade and stone cong).” Gugong xueshu jikan故宮學術季刊, vol. 6, 1988.1: 1–65.Ts’ien Hsien-he 錢憲和. “古玉之礦物學研究 (Mineralogical study of ancient jades).” Tang Chung 鄧聰ed., 東亞玉器 (East Asian Jade: Symbol of Excellence) II. Hong Kong: Centre for Chinese Art and Archaeology, CUHK, 1998: 230–231.Wen Guang 聞廣. “雞骨白與象牙白古玉 (Chicken-bone white and ivory-white ancient jades).” Gugong wenwu yuekan 故宮文物月刊no. 134, 1994.5: 116–29.Wen Guang 聞廣.“古玉的受沁 (Alteration of ancient jades).” Gugong wenwu yuekan故宮文物月刊no. 132, 1994.3: 92–101.Zhou Zhengyu 周征宇, Chen Ying 陳盈, Liao Zongting 廖宗廷, Yuan Yuan袁媛. “A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Study of Liyang Nephrite.”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 岩石礦物學雜誌, vol. 28, no. 5 (2009.9): 490–94.
良渚文化晚期 約公元前3000-2500年 玉神人獸面紋琮

LATE LIANGZHU CULTURE, , CIRCA 3000-2500 BC

細節
良渚文化晚期 約公元前3000-2500年 玉神人獸面紋琮
two registers with two different stylised mask at each of the four corners. Carved from a stone of glossy ivory-white tone.
2 1/2 in. (6.5 cm.) wide
來源
1994年8月購於香港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一件近似的玉琮,其四角亦刻有兩層紋飾,上層眼睛較小者代表神人,而下層眼睛較大者代表神獸,載於《良渚文化玉器》,香港,1989年,頁17,編號18。與本件玉琮不同的是,反山20號墓玉琮的神人獸面上刻有細密的綫性紋飾。亦可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另一件單層獸面紋琮,見前揭書,頁30,編號39。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