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劉丹
九華石
水墨紙本 鏡框
53 x 136 cm. (20 7/8 x 53 1/2 in.)
題識:
蘇東坡於湖口李正臣家見一異石九峯,玲瓏宛轉若窗欞。欲以百金買之,與仇池石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識之:
前溪電轉失雲峯,夢裏猶驚翠掃空。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
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
既作壺中九華詩,後八年復過湖口,則石已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韻以自解云:
江邊陣馬走千峯,問訊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
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
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
東坡先生賦壺中九華詩,實建中靖國元年四月十六日。明年,當崇寧之元年五月二十日,黃庭堅繫舟湖口,正臣持此詩來,石既不可見,東坡亦下世矣。感嘆不足,因次前韻:
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雲中。
能回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
賴有霜鐘難席卷,掛帆來聽響玲瓏。
東坡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余取以為觀畫之說焉。畫之為藝,世之專門名家者,多能曲盡其形似。而至其意態之所聚,天機之所寓,悠然不可探索者,非雅士勝人超然有見乎塵俗之外者,莫之能至。孟子曰:大匠誨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莊周之論斲輪曰:臣不能喻之於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皆是類也。方得之心,而應之手也。心與手不能自知,況可得而言乎,言且不可
聞,而況得而效之乎。
東坡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畫貴神,詩貴韻也。然其言有偏,非至論也。晁以道和公詩云:畫寫
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其論始為定,蓋欲以補坡公之未備也。智者創物,能者述焉。君子之學,百工之於藝,
自三代歷漢至唐,廣大悉備。故詩者至李杜,文至韓柳,書至鍾王,畫至吳曹,而古今之意趣天下之能事畢矣。唐人畫鈎勒工細,但非旦
夕可以告成。故杜陵云: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此九華石原藏北美羅森布魯姆處,今歸介眉堂,得其所在,因與東坡壺中九華詩合而錄此,以壯吾畫。劉丹題。
鈐印:劉丹印

拍品專文

“畫中的物質形體,不僅僅具有傳達山石造型的特性,也能夠將所有的形象轉化為莫可名狀的幻象,目的是以一種完全不具敘述特質的形式,為山水畫領域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 劉丹

《九華石》以劉丹代表性的細緻工筆筆法呈現一方奇石,形態扁薄嵌空而玲瓏剔透,遙觀仿佛有峻峭羣峰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氣勢;奇石一旁,字字雋永的小楷書法平衡了全畫和諧而節制的佈局。題識中,藝術家詳細地記錄了北宋蘇軾首遇奇石壺中九華的驚喜,其後與石失之交臂的遺憾,以及黃庭堅借壺中九華追憶東坡居士的種種經過。通過放大的比例與聚焦的特殊表現手法,劉丹筆下的奇石形態既熟悉又似乎不可名狀,刻意將畫中所繪的九華石與真實物體拉開距離。《九華石》中息息相連的圖象與文本跨越時空與古對話,為觀者提供開放性的無限閱讀可能,然而畫面內涵的超時空性已不再令人去考究觀者所在遠古或當今,能夠神遊至微觀的世界。

歷代文人雅士多鍾愛奇石,常藉石寄寓詩情,抒發感懷。蘇軾喜賞石蓄石,米芾更愛石成癡。遠在唐宋,畫石已蔚為風尚。無論溫潤通靈,或瘦縐漏透,奇石往往在宋人詩畫中被賦予個人化的豐富審美意義,承載了藝術家精神冥想的心跡。米芾謂蘇軾畫石:“子瞻所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倪,石皺亦奇怪,如其胸中蟠鬱也。”可見宋人作木石重在筆墨,不專於形似,而是一種寓意於物的意象。

劉丹在《九華石》中所錄東坡與九華石的經歷恰恰見證了這一點。1094 年,蘇軾因政治之難貶謫嶺南,路經江西湖口時,看到李正臣家有一異石,九峯聳立,溝壑纏連,彷如九華山在壺中之狀,作《壺中九華》詩詠:“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東坡居士欲以百金買之,但因南遷行旅匆忙而未果。宋哲宗去世後,徽宗繼位,被召回朝廷的蘇軾八年後再次路過湖口,卻發現壺中九華石已“被好事者取去”,感歎“尤物已隨清夢斷”。次年東坡亦仙逝,黃庭堅來到湖口時,有感於人與石皆不再,於是用蘇軾詩原韻再賦《壺中九華》詩以懷念故人,或許有幾分將奇石的命運與世事人情變故的失落互相交織的情感。

對劉丹而言,供石自然天成,空靈宛如世外之物,為“物質世界的一個象徵性的縮影"。他對賞石情有獨鍾,皆因他看重其中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世間萬物的結構性對劉丹來說有無窮魅力,使他主動地將物體從他們的環境中脫離。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九華石》充分體現了劉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筆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態,而濃淡相宜的層層渲染亦生動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隱約有歐洲文藝復興古典大師素描的影子。劉丹不刻意打破傳統技法,不刻意求新立異,不拘謹於傳統水墨畫的限制,但堅持在傳統的延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透出一種強烈的創新性與當代氣息。藝術家強調,遵循水墨畫傳統的法則,靠著自律的精神,才得以達到隨心而畫、意到筆隨的自由境界。《九華石》是其漫長個人探索歷程積累、醞釀的傑作。通過純粹視覺的畫面,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直達內在的精神國度,去欣賞畫家心手合一的境界。

更多來自 不凡- 宋代美學一千年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