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畫中的物質形體,不僅僅具有傳達山石造型的特性,也能夠將所有的形象轉化為莫可名狀的幻象,目的是以一種完全不具敘述特質的形式,為山水畫領域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 劉丹
《九華石》以劉丹代表性的細緻工筆筆法呈現一方奇石,形態扁薄嵌空而玲瓏剔透,遙觀仿佛有峻峭羣峰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氣勢;奇石一旁,字字雋永的小楷書法平衡了全畫和諧而節制的佈局。題識中,藝術家詳細地記錄了北宋蘇軾首遇奇石壺中九華的驚喜,其後與石失之交臂的遺憾,以及黃庭堅借壺中九華追憶東坡居士的種種經過。通過放大的比例與聚焦的特殊表現手法,劉丹筆下的奇石形態既熟悉又似乎不可名狀,刻意將畫中所繪的九華石與真實物體拉開距離。《九華石》中息息相連的圖象與文本跨越時空與古對話,為觀者提供開放性的無限閱讀可能,然而畫面內涵的超時空性已不再令人去考究觀者所在遠古或當今,能夠神遊至微觀的世界。
歷代文人雅士多鍾愛奇石,常藉石寄寓詩情,抒發感懷。蘇軾喜賞石蓄石,米芾更愛石成癡。遠在唐宋,畫石已蔚為風尚。無論溫潤通靈,或瘦縐漏透,奇石往往在宋人詩畫中被賦予個人化的豐富審美意義,承載了藝術家精神冥想的心跡。米芾謂蘇軾畫石:“子瞻所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倪,石皺亦奇怪,如其胸中蟠鬱也。”可見宋人作木石重在筆墨,不專於形似,而是一種寓意於物的意象。
劉丹在《九華石》中所錄東坡與九華石的經歷恰恰見證了這一點。1094 年,蘇軾因政治之難貶謫嶺南,路經江西湖口時,看到李正臣家有一異石,九峯聳立,溝壑纏連,彷如九華山在壺中之狀,作《壺中九華》詩詠:“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東坡居士欲以百金買之,但因南遷行旅匆忙而未果。宋哲宗去世後,徽宗繼位,被召回朝廷的蘇軾八年後再次路過湖口,卻發現壺中九華石已“被好事者取去”,感歎“尤物已隨清夢斷”。次年東坡亦仙逝,黃庭堅來到湖口時,有感於人與石皆不再,於是用蘇軾詩原韻再賦《壺中九華》詩以懷念故人,或許有幾分將奇石的命運與世事人情變故的失落互相交織的情感。
對劉丹而言,供石自然天成,空靈宛如世外之物,為“物質世界的一個象徵性的縮影"。他對賞石情有獨鍾,皆因他看重其中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世間萬物的結構性對劉丹來說有無窮魅力,使他主動地將物體從他們的環境中脫離。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九華石》充分體現了劉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筆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態,而濃淡相宜的層層渲染亦生動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隱約有歐洲文藝復興古典大師素描的影子。劉丹不刻意打破傳統技法,不刻意求新立異,不拘謹於傳統水墨畫的限制,但堅持在傳統的延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透出一種強烈的創新性與當代氣息。藝術家強調,遵循水墨畫傳統的法則,靠著自律的精神,才得以達到隨心而畫、意到筆隨的自由境界。《九華石》是其漫長個人探索歷程積累、醞釀的傑作。通過純粹視覺的畫面,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直達內在的精神國度,去欣賞畫家心手合一的境界。
- 劉丹
《九華石》以劉丹代表性的細緻工筆筆法呈現一方奇石,形態扁薄嵌空而玲瓏剔透,遙觀仿佛有峻峭羣峰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氣勢;奇石一旁,字字雋永的小楷書法平衡了全畫和諧而節制的佈局。題識中,藝術家詳細地記錄了北宋蘇軾首遇奇石壺中九華的驚喜,其後與石失之交臂的遺憾,以及黃庭堅借壺中九華追憶東坡居士的種種經過。通過放大的比例與聚焦的特殊表現手法,劉丹筆下的奇石形態既熟悉又似乎不可名狀,刻意將畫中所繪的九華石與真實物體拉開距離。《九華石》中息息相連的圖象與文本跨越時空與古對話,為觀者提供開放性的無限閱讀可能,然而畫面內涵的超時空性已不再令人去考究觀者所在遠古或當今,能夠神遊至微觀的世界。
歷代文人雅士多鍾愛奇石,常藉石寄寓詩情,抒發感懷。蘇軾喜賞石蓄石,米芾更愛石成癡。遠在唐宋,畫石已蔚為風尚。無論溫潤通靈,或瘦縐漏透,奇石往往在宋人詩畫中被賦予個人化的豐富審美意義,承載了藝術家精神冥想的心跡。米芾謂蘇軾畫石:“子瞻所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倪,石皺亦奇怪,如其胸中蟠鬱也。”可見宋人作木石重在筆墨,不專於形似,而是一種寓意於物的意象。
劉丹在《九華石》中所錄東坡與九華石的經歷恰恰見證了這一點。1094 年,蘇軾因政治之難貶謫嶺南,路經江西湖口時,看到李正臣家有一異石,九峯聳立,溝壑纏連,彷如九華山在壺中之狀,作《壺中九華》詩詠:“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東坡居士欲以百金買之,但因南遷行旅匆忙而未果。宋哲宗去世後,徽宗繼位,被召回朝廷的蘇軾八年後再次路過湖口,卻發現壺中九華石已“被好事者取去”,感歎“尤物已隨清夢斷”。次年東坡亦仙逝,黃庭堅來到湖口時,有感於人與石皆不再,於是用蘇軾詩原韻再賦《壺中九華》詩以懷念故人,或許有幾分將奇石的命運與世事人情變故的失落互相交織的情感。
對劉丹而言,供石自然天成,空靈宛如世外之物,為“物質世界的一個象徵性的縮影"。他對賞石情有獨鍾,皆因他看重其中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世間萬物的結構性對劉丹來說有無窮魅力,使他主動地將物體從他們的環境中脫離。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九華石》充分體現了劉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筆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態,而濃淡相宜的層層渲染亦生動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隱約有歐洲文藝復興古典大師素描的影子。劉丹不刻意打破傳統技法,不刻意求新立異,不拘謹於傳統水墨畫的限制,但堅持在傳統的延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透出一種強烈的創新性與當代氣息。藝術家強調,遵循水墨畫傳統的法則,靠著自律的精神,才得以達到隨心而畫、意到筆隨的自由境界。《九華石》是其漫長個人探索歷程積累、醞釀的傑作。通過純粹視覺的畫面,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直達內在的精神國度,去欣賞畫家心手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