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中國畫的用筆,從空中直落,墨花飛舞,與畫上的虛白,溶成一片……全幅畫面的一種形而上的、非眼見的宇宙靈氣的流行,貫徹終邊,往復上下,這是中國畫家畢生所追求的,也是抽象畫家的願望。」──劉國松
劉國松1932年出生於山東,年青時移居台灣,1949年入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從朱德群、溥心畬等一代大家。雖自幼學習水墨,但受師大美術教育的影響,劉氏在藝術生涯早年專注於油畫等西方媒介創作。直至1961年,他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中國古畫特展,深受啟發,開始重拾東方畫系的水墨媒介,餘後一生,他身體力行從事水墨實驗創作,重新定義水墨筆法以及紙張媒介在中國畫中的使用,用自創的幾何拼貼、撕紙筋、水拓法等多種方式倡導水墨畫的現代革新,對現代水墨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彌足珍貴的影響。
1960年代,回歸水墨的劉國松為尋求畫面的不同視覺效果,癡迷於繪畫材質的探索。一次偶然機會,他發現糊燈籠的紙含有大量紙筋,浮現出無數游絲狀的白色紋路,旋即向紙廠定制了一批表面富有紙筋的棉紙,每次施色之後,將紙上的紙筋抽離,畫面便能呈現出類似傳統書法般的飛白效果。結合這種對媒材的處理,劉國松在1960年代的創作以狂草筆法大膽入畫,如《脫略》(拍品編號425)的畫面所呈現的,藝術家用大筆揮寫出富有動感的書法線條,配以淡墨渲染以及紙筋飛白處理,寥寥數筆,勾勒出簡潔空靈的抽象山水,又不乏肌理與質感的變化。這種大筆觸的創作方式,與他受到同時代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不無關係,而他靈動的筆觸以及大塊的虛白處理,又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寫意繪畫本源。
劉國松於1966至1967年周遊列國,歸來之後的他難以忘懷瑞士雪山的雄奇美景,遂創作了一批雪景佳作,《無題》(拍品編號424)與《雪之垠》(拍品編號426)便是其中的代表。前者延續了藝術家先前大筆觸的創作方式,同時賦予鮮明的色調,使畫面充滿了躍動的節奏感;後者則別出心裁,前景幾座山石結構分明,背景則借紙的褶皺表現茫茫白雪中的隱約景致。
至1972年,劉國松開始嘗試水拓技法,即把墨或顏料滴入水中,借水面漂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後再作畫面的加工處理。與一般國畫創作過程不同,水拓畫因其水拓的偶然性,需要根據拓印出來的效果再選擇構圖,塑造合適的意境,實踐了「畫若布弈」的理念。創作於1973年的《亂石崩雲》(拍品編號423)便是劉國松在運用水拓技法初期創作出來的一件典型作品。以墨色的自然流動渲染出畫面的背景,後在其上裱貼幾塊別具一格的山石造型,如畫名所指,呈現出一種亂石崩雲的壯闊景象。
劉國松1932年出生於山東,年青時移居台灣,1949年入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從朱德群、溥心畬等一代大家。雖自幼學習水墨,但受師大美術教育的影響,劉氏在藝術生涯早年專注於油畫等西方媒介創作。直至1961年,他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中國古畫特展,深受啟發,開始重拾東方畫系的水墨媒介,餘後一生,他身體力行從事水墨實驗創作,重新定義水墨筆法以及紙張媒介在中國畫中的使用,用自創的幾何拼貼、撕紙筋、水拓法等多種方式倡導水墨畫的現代革新,對現代水墨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彌足珍貴的影響。
1960年代,回歸水墨的劉國松為尋求畫面的不同視覺效果,癡迷於繪畫材質的探索。一次偶然機會,他發現糊燈籠的紙含有大量紙筋,浮現出無數游絲狀的白色紋路,旋即向紙廠定制了一批表面富有紙筋的棉紙,每次施色之後,將紙上的紙筋抽離,畫面便能呈現出類似傳統書法般的飛白效果。結合這種對媒材的處理,劉國松在1960年代的創作以狂草筆法大膽入畫,如《脫略》(拍品編號425)的畫面所呈現的,藝術家用大筆揮寫出富有動感的書法線條,配以淡墨渲染以及紙筋飛白處理,寥寥數筆,勾勒出簡潔空靈的抽象山水,又不乏肌理與質感的變化。這種大筆觸的創作方式,與他受到同時代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不無關係,而他靈動的筆觸以及大塊的虛白處理,又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寫意繪畫本源。
劉國松於1966至1967年周遊列國,歸來之後的他難以忘懷瑞士雪山的雄奇美景,遂創作了一批雪景佳作,《無題》(拍品編號424)與《雪之垠》(拍品編號426)便是其中的代表。前者延續了藝術家先前大筆觸的創作方式,同時賦予鮮明的色調,使畫面充滿了躍動的節奏感;後者則別出心裁,前景幾座山石結構分明,背景則借紙的褶皺表現茫茫白雪中的隱約景致。
至1972年,劉國松開始嘗試水拓技法,即把墨或顏料滴入水中,借水面漂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後再作畫面的加工處理。與一般國畫創作過程不同,水拓畫因其水拓的偶然性,需要根據拓印出來的效果再選擇構圖,塑造合適的意境,實踐了「畫若布弈」的理念。創作於1973年的《亂石崩雲》(拍品編號423)便是劉國松在運用水拓技法初期創作出來的一件典型作品。以墨色的自然流動渲染出畫面的背景,後在其上裱貼幾塊別具一格的山石造型,如畫名所指,呈現出一種亂石崩雲的壯闊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