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法國 / 中國,1920-2013)
無題
水墨 水彩 紙本
20 x 27 cm. (7 7/8 x 10 5/8 in.)
1954年作
款識:無極ZAO 54 (右下)
來源
美國 私人收藏
2014年11月23日 佳士得 香港 拍品編號15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附趙無極基金會於2011年8月25日簽發之保證書
此作品已經趙無極基金會鑑定
出版
2015年《趙無極 水墨水彩》(展覽圖錄) 德薩畫廊 香港 (圖版,第14頁)
展覽
2015年 「趙無極 水墨水彩」 德薩畫廊 香港

榮譽呈獻

Jessica Hsu
Jessica Hsu

拍品專文

水墨貫穿趙無極的創作生涯,淵源泓窈深遠。1948年剛到巴黎,他不願成為「中國趣味」的藝術家,暫時擱下水墨。直到一九七一年,他重返中國,重拾水墨,尋得平靜和新的創作熱情,助他重新尋回繪畫的力量。

《無題》(拍品編號458)作於一九七九年,為他再習水墨後數年,表露了純熟高超的技藝,以西方媒材融入東方情操。筆墨以鉤、勒、皴、擦、點淋漓盡致地佔據畫面下方的各個維度,看似風起雲湧,然而半濃淡的黑色渲染又減去其部分力度。《無題》主要以芥末黃、寶石藍、淡橙棕的輕柔水彩頓筆、趕鋒等等重疊交錯,由細碎筆觸到大筆揮亳,堆疊起畫面下方的張力,底部勁道十足,中段手腕稍為放鬆,末段自由奔放地拖拉線條,可與郭熙《樹色平遠》描繪老樹的勁道爭鋒,筆鋒的拖、曳、拉、點不見混雜,互相爭奇鬥艷而平分秋色,排置徐落有致。

《無題》讓觀者得以一窺趙無極如何以中國書畫技法活用水彩,大膽而活用,完美演示了中國水墨暈染的「水暈墨章」而「如兼五彩」的獨特藝術效果。作品以一種主要色調──或深或淺的黃色暈染,先定調整幅畫的節奏,再施以黑色和藍色的點綴,豐富畫面的層次。作品暈染的氣息蒼古,流麗順暢,頗具五代人 佚名 《丹楓呦鹿》風采,盡見藝術家運筆行色的功架、圓熟的書法技法。這種顏色聊聊而層次無窮的印象,不禁令人聯想到約瑟夫.透納《洛桑以西》,以簡約水彩色彩,營造柔美的山水景象。趙氏先以水彩線條勾勒線條再隨意渲染,烘托出靈秀曠遠的境界。這種七十年代出現的飄緲輕盈,開闢了藝術家畫面中「空」的造境,以西方的水彩媒材,構築東西並行的審美情趣。藝術家對書畫技法、線條勾勒的駕輕就熟並非朝夕而成,本次上拍的作品橫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見證他的發展歷程。五歲時,他就會在畫譜裏的作品上、家中吃飯用的清瓷盤上塗抹顏色,放任地勾畫線條。自幼他便自覺地抗拒書畫傳統的束縛,只想逍遙地塗塗抹抹,在紙以外的媒材上抹,抹一些「沒有意義」的線。這種自主地革新書畫的探求,在他到達巴黎後愈益加深。

《無題(揚帆啟航)》(拍品編號461)作於一九五一年。畫中上方依稀可見輪廓簡約的船,輕輕勾勒船隻打在水上的影、浪花的光采。細膩而尖銳的線條,聊聊數筆便勾勒出事物的神態。這種質樸古雅的線條有可能源於趙無極對漢拓片的珍愛。武梁祠第四室畫像石 《何饋程嬰柳惠畫像》中,人物形象重神似非形似,線條簡單,蕭瑟清滄,全都反映在《無題》(拍品編號600)、《田園牧歌》(拍品編號601)。這種幼細而剛硬的線條,在趙無極的克利時期大放異彩。《無題》(拍品編號459)幾何圖形、筆直的線條,按圖索驥可隱約覓得叢叢人兒、城市的剪影。這些「符號」非要表現具象的物體,而是讓藝術家靈動地組織線條、形狀,探索如何以「符號」拓展空間。一個個原始而淺白的「符號」並置,最終達至「主客兩忘」的妙境。時至六十年代,趙氏作品融入更大的靈活度,純粹而抽象的線條主導了畫面的主軸。《無題》(拍品編號460)的構圖為六十年代作品之典型,衝突由畫面中心迸發出無窮張力,當中的勁度、抽象精神令人聯想到趙佶《草書千字文》的狂草。書法線條產生濃烈激昂的律動,似要擴展到畫面中每一分空間。從作品的節奏我們彷彿可以想像到藝術家當時如何酣暢明快地調度空間景深,塑造出中國山水的氣韻,融和西方清透的水彩和東方可塑性極高的水墨,匯合東西審美情趣,達到法國藝評家馬歇索所謂「兩個獨特世界的融合」──「巴黎的中國人,中國的中國人」。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包括日本木刻版畫私人珍藏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