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鐘泗賓
鐘泗賓(新加坡,1917-1983)
場景
油彩 畫布
39.5 x 76 cm. (15 ½ x 29 7/8 in.)
款識:泗賓 (中左)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Jessica Hsu
Jessica Hsu

拍品專文

鐘泗賓於中國廈門出生(1917-1983年),1946年經香港,於1947年抵達新加坡。其流世藝術品跨越各種媒材與表達形式,曾在許多博物館及畫廊展覽,並錄入不少具權威性的著作。鐘泗賓是一位重要的戰後時期華裔現代藝術家,其作品大膽創新,經深思熟慮,屬東南亞同齊之翹楚。或許是東南亞濃厚的文化傳承給予其無限的創意,但在眾多備受贊揚的南洋藝術家之中,鐘泗賓的作品總是最多元化並最具理性思維,每幅作品之構圖、主題、材料和質感都是經反復推敲而成的。

此次呈現的八幅鐘泗賓作品各自代表了其藝術生涯中重要的發展歷程。有突顯蠟染及其制作過程的作品,如油畫《勞動》(拍品編號548),描繪三位制作蠟染的女子,來自鐘泗賓前期繪制的許多稿件。畫面充滿勞動人民的實在氣質,是藝術家1950年代所喜的典型題材。而《兩個女子》(拍品編號549)中女子所穿的蠟染紗籠則成為重點,鐘泗賓從宋代畫作之背景質感元素提取靈感,而表面的鎏金裝飾則令人想起麥當娜標誌。女子的蠟染圖案像是有著更古老的來源,雖然其用色與傳統蠟染相符,但設計似乎可追溯至更早遠的圖案,猶如中國古代歷史與南洋文化之交織。

鐘泗賓對媒材的創新嘗試也廣為人知,他在幾個系列作品中加入了蠟染銅版的設計。具象畫加銅制浮雕作品《姐妹》(拍品編號550)令人想起蠟染方法之精妙工藝,以此呈現「畫中畫」之效果,此手法亦出現在其抽象作品中。

藝術家自1970年��始創作其抽象立體主義繪畫,拍品編號552及553 抽象浮雕作品都運用了蠟染銅版的設計,此處它變為細節精妙的原始象征。一幅描繪風景,另一幅描繪人物。而較後期作品《綠色結構》(拍品編號552)與其1974年代表其三個孩子的標誌性作品具有構圖與手法的重疊,雖然我們無法肯定當時鐘泗賓是否在創作時有特定的人物為靈感,此作細致無遺,每個小格子都仿佛是一個藝術天地的縮影。《風景》(拍品編號553)之構圖來自其《場景》(拍品編號555)等較早期作品,刻畫小河上的高腳房子。

作品《紅抽象》(拍品編號554)之來源有序,最初由倫敦 Redfern 畫廊所有,鐘泗賓同年在該畫廊舉辦重要抽象畫展。許多藝評家都視該系列作品為其抽象藝術的一大裏程碑。

「我的心中已有風景和造形,在我創作的時侯,它們成為抽象。」- 鐘泗賓

鐘泗賓可謂是新加坡最富創造力的先驅藝術家,豐富的作品呈現出其藝術之多元變化與大膽精神。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從根本上代表新加坡的,反映國家的特殊位置,既處於文化碰撞的大熔爐中,但依然保持自己的東方承傳。

《綠色結構》(拍品編號552)是一幅精湛的抽象作品,與藝術家1960年代初之前最常見的峇裏女子肖像畫作十分不同。1961至1963年間,鐘泗賓遊歷歐洲,並在當地畫廊展覽自己的作品。旅途中,他認識到許多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並激勵他開始更大膽的嘗試抽象藝術。最終,鐘泗賓把不同的藝術影響轉化為自己別具風格的抽象藝術,彰顯他對西方藝術史的充分了解,以抽象藝術的自由度捕捉身邊世界的精神所在。

畫作最上幅的懸空處,長型圓圈代表著太陽,成為觀者望向寂靜天空的一個聚焦點,與聚集在畫面中央的多元化動態形成明顯對比。夾住中央部分的兩邊豎向結構布滿幾何圖案,似乎在有力地跳動,視覺上明顯向保羅·克裏和皮耶·蒙德裏安的立體派作品致敬。然而,多元的動態是鐘泗賓在把握自發性的念頭和計劃性的結構之間張力的一種效果呈現。他在色調的變化中形成深度,從鮮艷的黃綠色深湛的祖母綠,碧綠到閃爍的孔雀石綠,如果籠統地把它們稱之為「綠色」,便太過簡化鐘泗賓為視覺感受帶來的精妙安排。

畫面中央有三個各不相同的造形,放在一起成為一組解構後的風景,抽離自其背景,以新鮮角度視之。畫面此部分突出的線條成為一個錯中復雜的設計,與鐘泗賓其後人物繪畫中的蠟染圖案頗為相似,更有中國玉雕之細膩神髓。

雖然鐘泗賓融合了不同的風格來源,但他以格網重塑的空間既有隨性而發的混亂感,也不乏內在的和諧,並非胡亂拼湊的造形和圖案。《綠色結構》彰顯鐘泗賓在探討新藝術層面的堅持,將不同的元素融會貫通,結合東西方藝術傳統與理念,形成屬於自己的獨有藝術風格。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包括日本木刻版畫私人珍藏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