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藉由無縫結合傳統國畫和抽象表現主義, 吳冠中的《龍翔風翥》是他掌握這兩種不同美學的哲理與技巧的典範。這幅作品充分地展現他將中國和西方文化內在化的獨特性, 以及他從截然不同的視覺來源所得到的卓越地繪畫技巧。
吳冠中1936 年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是校長林風眠的辦學宗旨。吳冠中先後師從常書鴻、關良、潘天壽等學習油畫及國畫,並在1947 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在蘇佛爾皮教授門下研修西方現代油畫,在三年的研習結束後,吳冠中回國希望致力開創深具民族性的現代藝術新途徑,以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來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然而這種觀念與當時主流藝術是大為抵觸的。經過眾多挫折之後,他「認識理解物件的美感,分析掌握構成美感的形式」的藝術態度,都成為眾矢之的而被受批判和打壓。但吳冠中不願放棄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於是轉道而行,吳冠中說道:「我實在不能接受別人的美的程式,來描畫工農兵。逼上梁山,這就是我改行只畫風景畫的初衷」。(吳冠中《憶我的藝術生活》)
1970 年代中期,吳冠中開始了「水墨風景現代化」的探索。學生時代他曾大量的臨摹中國水墨大師,特別是石濤、八大山人、鄭燮、元四家、清四王的作品。尤其對石濤推崇備至,在吳冠中看來,石濤對繪畫與自然的關係的闡述,主張「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的繪畫理論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開明,最先進的藝術思想。在巴黎學習期間,吳冠中已領悟了印象派、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之精髓。對吳冠中來說,重返水墨,是藉以水墨紙張的載體,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觀念,在造型、結構、用色、筆觸等方面,以觀念和技法的創新和突破,來繼承和發展中國水墨繪畫藝術,發展「時代性」的新水墨。1980 年代,吳冠中的水墨畫進入自由創作的高峰期,注重發揮筆墨的功用,用色捨去繁華復歸平淡淳樸,以偏抽象的藝術風格來描繪自然風景。《龍翔風翥》則是這一時期以瀑布為主題, 融合以上觀點而集大成的傑作。與傳統水墨畫家不同,吳冠中的水墨創作過程是在與自然接觸中是去尋找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既不是照景的直接摹寫,也不固守古代山水繪畫臨摹的傳統。他強調在戶外對景寫生,甚至「在一副畫中根據構思到幾個不同的地點寫生」。
吳冠中探尋過各式瀑布,對這一傳統題材,他寫到:「我國傳統山水畫幾乎每幅中都有瀑布,瀑布奔瀉,一個老人攜杖或背手來觀瀑,作者往往自題曰《觀瀑圖》。深暗的山石叢林間,白練飛來,那垂掛的或曲折奔流的白色的遊動之線成了畫面最活躍的命脈,也正是這黑白對照,塊線對照,動靜對照的造型因素吸引了畫家,啟發了畫意。但畫面之成敗主要依靠整體結構,單憑一線瀑布點綴救不了千千萬萬平庸的山水畫」。( 吳冠中,《吳冠中文集》)
吳冠中以瀑布題材的橫幅水墨創作並不多見,雖都是通過自然風景寫生後,再進行提煉和意象化的釀造,但對美感的表現程度不同,隨著他對不同景致的觀察,各有偏向。由構圖上方和下方的曲線與漩渦所表達的活力,為《龍翔風翥》注入了吳冠中所謂的「最活躍的命脈」。在上方的層層淡墨,代表著在壯觀瀑布之後的遠山,給予圖像空間更多的深度。整體來看,這幅畫帶給觀眾大自然的雄偉壯麗,也就是吳冠中的初衷。
吳冠中1936 年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是校長林風眠的辦學宗旨。吳冠中先後師從常書鴻、關良、潘天壽等學習油畫及國畫,並在1947 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在蘇佛爾皮教授門下研修西方現代油畫,在三年的研習結束後,吳冠中回國希望致力開創深具民族性的現代藝術新途徑,以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來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然而這種觀念與當時主流藝術是大為抵觸的。經過眾多挫折之後,他「認識理解物件的美感,分析掌握構成美感的形式」的藝術態度,都成為眾矢之的而被受批判和打壓。但吳冠中不願放棄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於是轉道而行,吳冠中說道:「我實在不能接受別人的美的程式,來描畫工農兵。逼上梁山,這就是我改行只畫風景畫的初衷」。(吳冠中《憶我的藝術生活》)
1970 年代中期,吳冠中開始了「水墨風景現代化」的探索。學生時代他曾大量的臨摹中國水墨大師,特別是石濤、八大山人、鄭燮、元四家、清四王的作品。尤其對石濤推崇備至,在吳冠中看來,石濤對繪畫與自然的關係的闡述,主張「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的繪畫理論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開明,最先進的藝術思想。在巴黎學習期間,吳冠中已領悟了印象派、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之精髓。對吳冠中來說,重返水墨,是藉以水墨紙張的載體,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觀念,在造型、結構、用色、筆觸等方面,以觀念和技法的創新和突破,來繼承和發展中國水墨繪畫藝術,發展「時代性」的新水墨。1980 年代,吳冠中的水墨畫進入自由創作的高峰期,注重發揮筆墨的功用,用色捨去繁華復歸平淡淳樸,以偏抽象的藝術風格來描繪自然風景。《龍翔風翥》則是這一時期以瀑布為主題, 融合以上觀點而集大成的傑作。與傳統水墨畫家不同,吳冠中的水墨創作過程是在與自然接觸中是去尋找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既不是照景的直接摹寫,也不固守古代山水繪畫臨摹的傳統。他強調在戶外對景寫生,甚至「在一副畫中根據構思到幾個不同的地點寫生」。
吳冠中探尋過各式瀑布,對這一傳統題材,他寫到:「我國傳統山水畫幾乎每幅中都有瀑布,瀑布奔瀉,一個老人攜杖或背手來觀瀑,作者往往自題曰《觀瀑圖》。深暗的山石叢林間,白練飛來,那垂掛的或曲折奔流的白色的遊動之線成了畫面最活躍的命脈,也正是這黑白對照,塊線對照,動靜對照的造型因素吸引了畫家,啟發了畫意。但畫面之成敗主要依靠整體結構,單憑一線瀑布點綴救不了千千萬萬平庸的山水畫」。( 吳冠中,《吳冠中文集》)
吳冠中以瀑布題材的橫幅水墨創作並不多見,雖都是通過自然風景寫生後,再進行提煉和意象化的釀造,但對美感的表現程度不同,隨著他對不同景致的觀察,各有偏向。由構圖上方和下方的曲線與漩渦所表達的活力,為《龍翔風翥》注入了吳冠中所謂的「最活躍的命脈」。在上方的層層淡墨,代表著在壯觀瀑布之後的遠山,給予圖像空間更多的深度。整體來看,這幅畫帶給觀眾大自然的雄偉壯麗,也就是吳冠中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