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LY CARVED AND VERY RARE WHITE JADE ARCHAISTIC EWER
A FINELY CARVED AND VERY RARE WHITE JADE ARCHAISTIC EWER
A FINELY CARVED AND VERY RARE WHITE JADE ARCHAISTIC EWER
1 更多
A FINELY CARVED AND VERY RARE WHITE JADE ARCHAISTIC EWER
4 更多
THE PROPERTY OF AN ASIAN COLLECTOR
清乾隆 白玉鳳飾龍鋬觥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白玉鳳飾龍鋬觥
7 1/4 in. (18.4 cm.) high, box
出版
《清翫雅集廿周年慶收藏展–珍玩》,台北,2012年,頁48-49
展覽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清翫雅集廿周年慶收藏展》,2012年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9日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此器由上好和闐白玉整塊琢成。玉色白皙略泛青,質地光潤,幾近無暇,局部有黃褐色斑。仿古彝器,扁筒式,口稍敞,橢圓形足,方折拐子形鋬,一螭龍自其中鑽過,其首倚於鋬上,造型無比生動。流口下雕一鳳首,套一活環。身腹兩側淺浮雕夔鳳紋,身腹前方淺浮雕一蝙蝠,下為蟬紋。頸部兩側各飾拐子龍鳳紋,一側浮雕一火珠。
縱17 衡長8.5
此器屬於乾隆仿古玉器,以青銅器觥為其造型基礎。乾隆皇帝好古,屢屢強調玉器應向古物學習,並曾多次借詩文表達此觀點,見乾隆四十一年御製詩〈詠和闐玉夔首匜〉:「和闐玉來夥,巧製頗紛如,漸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其後乾隆又於四十九年御製詩〈詠和闐玉龍尾觥〉中再次強調「師古」的必要性:「不教俗手為新樣,玩物仍存師古情」。但乾隆仿古而不擬古,「以古為師」不是一昧地模仿古物的造型,而是取其古樸的精神,回歸文明濫觴之時的典雅風格。因此在乾隆仿古玉器上時常看到許多嶄新的創意,融匯古今特色於大成。
乾隆下令纂修的《西清古鑑》記錄了清宮收藏商周至唐的青銅器逾千件,其中不乏數件觥的例子 (圖一)。此件玉觥保留了青銅觥的基本造型,但整體比例更為修長,以龍鳳紋為主要題材,代替了青銅器上多見的饕餮紋,並於鋬上融入諸多巧思,運用了高超的技藝將螭龍生動活潑的姿態表現出來,體現了乾隆慕古求新的精神。更難得的是,此器用料不斐,玉質極佳,選用的是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後由新疆運至京師玉材裡最上等的和闐白玉。而玉匠為了將玉料良好的質地最大面積地展現出來,僅以淺浮雕的方式雕琢器身的紋飾,而且並未配蓋, 為了能於口緣周圍更清晰且完整地觀察到玉材潔白肥潤的特質。
類似用料及工藝的乾隆仿古玉器極為罕見。近似例主要見於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略矮但較闊(高16.6公分,闊18公分) 的白玉觥,其造型與此接近,有明顯的局部烤色,唇口厚度一致,未見此器上前端增厚以示玉質的處理,見《中國玉器全集–6–清》, 石家莊,1991,圖版37(圖二)。另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件帶蓋的例子,一例器形及紋飾皆貼近青銅原型(高11.8公分,闊19.7公分),另一例較小(高14.4公分,闊16.6公分)且身形較扁,見《宮廷之雅:清代仿古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台北,1997,圖版13、20。
流通領域的近似例更為稀少。參考一件白玉帶蓋的例子,頸部亦飾浮雕火珠,拍賣於倫敦佳士得2008年5月13日,拍品65號(通高19.8公分)。再比較一件器身作圓雕鳳凰的白玉觥,見香港邦瀚斯2018年5月29日,拍品27號(高18.8公分)。
上述各例的造型雖類似,但紋飾、比例皆不盡相同,或有蓋,或無蓋,見證了清宮良匠因材施藝的才華。

更多來自 浮生閑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