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瓶無論形制、釉色均仿宋瓷。宋代原型可參考倫敦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所藏宋代定窯紙槌瓶;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南宋官窯紙槌小瓶,該瓶刻乾隆御題詩,載於1989 年台北出版《宋官窯特展》,圖版24 號。
仿哥釉器始見於明永樂、宣德窯,至雍正朝發展最成熟,唐英著《陶成紀事碑》中記載:「(俱仿內發舊器色澤)一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當時的仿品釉色與古器非常相近,本瓶為代表作之一。
瑞典卡爾肯普博士珍藏一件近似例子,2008年6月12日於巴黎蘇富比拍賣,拍品97號;另見一例於香港佳士得拍賣,2013年11月27日,拍品3201號。另二例分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1980年11月26日,拍品368號;1985年11月20日,拍品201號。玫茵堂舊藏一相似例子,有唇口,2011年10月5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1號。
仿哥釉器始見於明永樂、宣德窯,至雍正朝發展最成熟,唐英著《陶成紀事碑》中記載:「(俱仿內發舊器色澤)一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當時的仿品釉色與古器非常相近,本瓶為代表作之一。
瑞典卡爾肯普博士珍藏一件近似例子,2008年6月12日於巴黎蘇富比拍賣,拍品97號;另見一例於香港佳士得拍賣,2013年11月27日,拍品3201號。另二例分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1980年11月26日,拍品368號;1985年11月20日,拍品201號。玫茵堂舊藏一相似例子,有唇口,2011年10月5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