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明洪武 龍泉青釉刻蓮紋菱花式大盤蘇玫瑰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此例明初龍泉青釉大盤造型敦碩,品相一流,單從歷年來其經手藏家之陣容,便可印證亞洲收藏界對這批佳妙青瓷的愛慕之情。縱觀二十世紀,此盤曾納入趙從衍、仇焱之和徐展堂等收藏大家名下。它燒造於十四世紀下半葉洪武年間(公元1368至1398年),當時正值菱式器型的全盛時期,本拍品可能(甚至很可能)屬於宮廷御瓷。自古以來,龍泉青瓷以釉料之美譽滿天下,它們含蓄蘊藉的青釉深淺有致,質感溫潤失透,本拍品堪可為此現身說法。其實,龍泉瓷並非得名於某個特定的窯口,龍泉只是指浙江南部一個陶瓷集散地。當地瓷窯承襲了省內越窰之遺風,因此北宋龍泉器與越窯製品十分接近。但時至南宋,皇親貴冑南下偏安杭州,龍泉窯顯然受到其逸興雅趣之影響,創燒了一種清淺柔和的精製青釉,在海內外大為風行。龍泉釉在南宋已臻於完美,但其產量在元代仍持續攀升,久而久之,活躍於龍泉地區的元代窯口竟多達約三百個。除了引入新的器型和裝飾風格,龍泉窯更開始燒造器型敦碩的作品。雖然大件器物(如大盤)最早的靈感很可能來自西亞客戶的要求,但隨着時間推移,這些大件器物在西亞和東亞亦廣受歡迎。以日本為例,上乘的龍泉青瓷在當地長盛不衰,各大名剎和家族皆視之為傳世之寶。到了明初,龍泉青瓷無論是在本土或出口至其他亞洲地區,受歡迎的程度絲毫不減,文獻中亦明文記載,部份龍泉青瓷屬於宮廷御製,相應事務俱由京中派員督製。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會典》卷一九四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即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龍泉窯]等府燒造。」在明初龍泉或景德鎮製品中,盤徑逾50公分者極罕,本拍品工精料絕,且口徑為62公分,看來很可能是特為宮廷燒造之物。如上所述,時至十四世紀中葉元代,精製龍泉瓷(景德鎮亦然)曾調整設計,以迎合西域客戶的口味,這些客戶當中既有旅居中原者,也有收取中國陶瓷為禮物者,或是出口貿易商。菱花式大盤造型新穎,當時的龍泉窯和景德鎮均有其身影。元代景德鎮雖曾燒造菱口大盤,但似乎皆無瓣形弧壁,龍泉瓷具此造型者亦不多。龍泉青瓷博物館藏一例具瓣形弧壁的元代菱花口大盤,圖見《中國龍泉青瓷》圖版120(杭州:1998)。然而,該例的瓣式造型不及本拍品般棱角分明。傳世元瓷中,有若干形制相同但較小的近似例,其盤心皆有紋飾。其中一例見於伊朗的阿德比爾珍藏(口徑37.6公分),其盤心模印紋飾,圖見三杉隆敏著作《Chinese Porcelain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East – Topkapi and Ardebil》卷三編號A232(香港:1981);另一例見於新安沉船貨物(口徑33.6公分),圖見1977年《新安海底文物》展覽圖錄展品117(首爾:1977)。元末的龍泉窯及景德鎮大盤之中,均以平實的折沿盤居多,且無瓣形弧壁。明代洪武一朝,製瓷業再度騰飛,菱口器物在兩大窯系東山再起,並結合了與花口對應的瓣形弧壁,出筋處棱角分明。可圈可點的是,景德鎮菱花式大盤的圈足似無定式。北京故宮珍藏數例青花菱花式大盤,部份作品的瓣式造型從盤口、器壁乃至圈足一氣呵成,有的僅採用平實的圈足設計。就此可參照二例青花盤,其口徑分別為44.8及45.5公分,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4:青花釉裏紅(上)》頁22編號20及頁23編號21(香港:2000)。菱式大盤通常配圈足,本拍品亦然,它跟精製龍泉盤的標準器一樣,圈足滿釉,外底足內支一墊餅窯燒而成,墊燒處無釉。伊期坦堡的托普卡比宮珍藏一例明初近似大盤,器心正中刻折枝果紋,盤壁飾折枝紋,口徑55.5公分,收錄於藤岡了一及長穀部樂爾合撰的《世界陶瓷全集》卷十四之「明代」編號131(東京:1976)。來自同一批珍藏的尚有一例龍泉菱花式大盤(口徑45公分),飾松石圖,收錄於J. Ayers與R. Krahl合著的《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卷一頁228編號239(倫敦:1986)。此外,托普卡比宮尚有數例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的菱花式龍泉大盤,圖見前述著作頁300-301及303,但除一盤之外,餘者大小皆遠遜於本拍品。紋飾相同的已知作品中,似乎僅有二盤的器型堪與本拍品媲美(口徑62公分)。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例出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圖見《龍泉青瓷》圖版57(北京:1966);另一例屬於托普卡比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珍藏,圖見前述著作《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頁304編號244。這三件作品究竟是洪武(公元1368至1398年)或永樂(公元1403至1424年)製品,大家對此仍有爭議,但就其棱角分明的造型與紋飾特徵看來,筆者更傾向於將之斷代為洪武器物。三者盤心的纏枝花卉造型特殊,與一組洪武時期的景德鎮釉裏紅瓷器頗為接近。北京故宮珍藏一件洪武釉裏紅大盌,其內壁的纏枝紋飾就此作了最佳的詮釋,圖見前述《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4:青花釉裏紅(上)》頁242編號223 (圖一)。本拍品內壁口沿下飾八寶(如古錢、珊瑚、方勝、犀角及蓮花),這在龍泉青瓷中十分罕見,但卻見用於景德鎮的釉下青花元瓷。綜上所述,可見這件佳妙大盤很可能是特為洪武皇帝燒造之物,也許是宮廷用瓷,也可能是饋贈鄰國君王的外交禮物。
明洪武 龍泉青釉刻蓮紋菱花式大盤
HONGWU PERIOD (1368-1398)
細節
明洪武 龍泉青釉刻蓮紋菱花式大盤
菱花式,敞口,折沿,淺弧腹,圈足,盤壁隨花口出筋。內壁口沿下刻雜寶紋,內腹刻纏枝蓮紋,外壁口沿下刻纏枝蓮紋。盤內、外及圈足均施青釉,釉色青翠,釉面豐潤。
24 3/8 in. (62 cm.) diam., box
菱花式,敞口,折沿,淺弧腹,圈足,盤壁隨花口出筋。內壁口沿下刻雜寶紋,內腹刻纏枝蓮紋,外壁口沿下刻纏枝蓮紋。盤內、外及圈足均施青釉,釉色青翠,釉面豐潤。
24 3/8 in. (62 cm.) diam., box
來源
仇焱之珍藏
倫敦蘇富比,1980年12月16日,拍品329號
趙從衍珍藏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拍品219號
大成古玩,香港
徐展堂珍藏
香港佳士得,1998年11月3日,拍品917號
倫敦蘇富比,1980年12月16日,拍品329號
趙從衍珍藏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拍品219號
大成古玩,香港
徐展堂珍藏
香港佳士得,1998年11月3日,拍品917號
出版
《海內外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藏品選粹》,香港,1996年,圖版40號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