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RARE DOUCAI TIBETAN-STYLE EWER
A VERY RARE DOUCAI TIBETAN-STYLE EWER
A VERY RARE DOUCAI TIBETAN-STYLE EWER
1 更多
A VERY RARE DOUCAI TIBETAN-STYLE EWER
4 更多
亞洲私人珍藏 — 有關收益將捐贈予亞洲精神健康慈善機構
清乾隆 鬥彩蓮托八吉祥紋奔巴壺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鬥彩蓮托八吉祥紋奔巴壺 六字篆書款
7 ¹¹/16 in. (19.6 cm.) high, box
來源
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拍品677號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器頂形如平台傘蓋狀,階式頸,圓腹,曲流,圈足外撇。器外壁以鬥彩繪飾圖案。腹外壁飾纏蓮托八吉祥紋,腹部下緣蓮瓣紋一圈,脛飾折枝蓮紋,圈足繞一;流底部以龍首為飾。口沿、圈足邊緣有金色連珠紋。圈足露胎一圈,足內白地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

奔巴壺用以盛裝淨水,為藏傳佛教的供器之一。乾隆朝初期依照金屬供器原型燒造瓷供器,如藏式塔龕﹑奔巴壺﹑多穆壺、七政寶﹑八吉祥等。瓷土塑形窯燒因相對方便,因此瓷器逐漸取代金屬器成為主要的供器。而且瓷器品類衆多,釉彩豐富,利於創造出多種繽紛華麗的裝飾組合。乾隆時期的造辦處檔案有多筆關於瓷供具的紀錄。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十八日:「…太監胡世傑交銅掐絲琺琅五供一分、銅掐絲琺琅八供一分、銀塔一座、銅奔巴壺一件、銀寶瓶一件、金瓖松石甘露瓶一件、銅鍍金輪二件。傳旨:著照交出供器俱各畫樣…准時俱交舒善做木樣帶往江西燒造磁塔、磁奔巴壺、磁甘露瓶、磁輪各一對…。」此段文字記載了清宮依金屬供具製作畫樣,以畫樣旋木樣,再發往景德鎮燒製瓷供具的過程。此類依照金屬原型所作的瓷供具,還可參考本拍賣中乾隆粉彩高足蓮托供器兩件(拍品2717號),及一件嘉慶金釉瓷五彩法輪(拍品2716號)。

乾隆官窯燒製的奔巴壺有兩種式樣,一種如本壺,器頂形如平台傘蓋狀,始燒於乾隆,流行於乾隆、嘉慶二朝。另一種器蓋高聳,狀若寶塔,始燒於康熙時期。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初四造辦處檔案記載:「…太監胡世傑交青花白底磁奔巴壺一件(隨木座)。傳旨:著畫樣呈覽,准時發往江西照樣燒造。欽此。」胡世傑上交的可能就是康熙時期的青花奔巴壺,御窯廠再依其畫樣進行仿燒。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該式康熙、乾隆青花奔巴壺各一,可資比較,分載於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圖版9號(圖一),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香港,2010年,頁154,圖版140號(圖二)。

北京故宮博物院另藏有一件康熙鬥彩奔巴壺,其蓋與身、口略顯不合,似非原配,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上),北京,2005年,頁200-201,圖版63號(圖三)。該件奔巴壺可能就是乾隆造辦處檔案中提及依樣配蓋的那一件,見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造辦處檔案:「…太監胡世傑交五彩磁奔巴壺一件(木座)。傳旨:著配蓋,先畫樣,准時發往江西燒造。欽此。」

比較康乾二朝的奔巴壺,乾隆時期的作品風格明顯較絢爛華麗。現存多數乾隆官窯瓷奔巴壺均為清宮舊藏,許多曾置於熱河行宮。台北故宮博物院1999年《皇權與佛法:藏傳佛教法器特展》中曾展出四件原存熱河釉彩各異的瓷奔巴壺,見該展圖錄頁188-189,圖版95(圖四)。

紋飾與此壺近乎相同的鬥彩奔巴壺似僅有另外兩件,一為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見何利著《Chinese Ceramics》,倫敦,1996年,編號162。一曾於1992年3月31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626號,其流及連珠紋等處有修復。

更多來自 皇天梵相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