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席德進生於四川,師承林風眠於國立藝專,輾轉赴台後發展出豐富多元的創作風格,無論在肖像、抽象,水彩、油畫等不同領域皆有超凡成就。除了反映不同藝術風格的深刻影響外,亦代表他皆能轉化為自身鮮明的創作語彙。其中抽象作品主要創作於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數量稀少卻相當精彩。佳士得精選60年代珍稀的二幅抽象油畫,展現席德進在抽象領域的獨特成就。
1955年,席德進因接觸「東方畫會」,首次嘗試抽象創作。當時的台灣剛接受西方潮流的洗禮,以不同觀點為出發的抽象藝術在台灣藝術界熱烈展開。1961年,他在美國新聞處所舉辦的「當代中國藝術家聯展」中嶄露頭角,同年創作了《無題》(編號274)。如同抽象表現主義大師霍夫曼(Hans Hofmann)的主張,色彩與形體之間的關係造成了縱深的「推力與拉力」,藝術家的創造力體現於使這些不平衡的力趨於平衡的狀態。席德進在《無題》中讓油彩在畫面中產生直接卻均衡的對比與張力,進而帶入濃厚的個人情感。
1962年席德進獲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同年創作了《感性的紫色》(編號273)。標誌性的醒目色彩強烈包覆著觀者的視線,亮眼卻毫不突兀,如此均衡的效果來自於色彩互補,即紫互補於黃、紅互補於綠的巧妙安排,突顯席德進應用色彩於構圖的獨到之處。如同麥唐諾-萊特(StantonMacdonald-Wright)擅於色彩解析,傳遞極富韻律的美感一樣,兩者對色彩有相同的敏銳度。但席德進使用源自東方水墨流暢的筆觸與色彩交疊暈染的流動性效果,展現畫面獨特的空間次元,無疑是席德進試圖融合西方現代藝術與東方美學的抽象傑作。
1955年,席德進因接觸「東方畫會」,首次嘗試抽象創作。當時的台灣剛接受西方潮流的洗禮,以不同觀點為出發的抽象藝術在台灣藝術界熱烈展開。1961年,他在美國新聞處所舉辦的「當代中國藝術家聯展」中嶄露頭角,同年創作了《無題》(編號274)。如同抽象表現主義大師霍夫曼(Hans Hofmann)的主張,色彩與形體之間的關係造成了縱深的「推力與拉力」,藝術家的創造力體現於使這些不平衡的力趨於平衡的狀態。席德進在《無題》中讓油彩在畫面中產生直接卻均衡的對比與張力,進而帶入濃厚的個人情感。
1962年席德進獲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同年創作了《感性的紫色》(編號273)。標誌性的醒目色彩強烈包覆著觀者的視線,亮眼卻毫不突兀,如此均衡的效果來自於色彩互補,即紫互補於黃、紅互補於綠的巧妙安排,突顯席德進應用色彩於構圖的獨到之處。如同麥唐諾-萊特(StantonMacdonald-Wright)擅於色彩解析,傳遞極富韻律的美感一樣,兩者對色彩有相同的敏銳度。但席德進使用源自東方水墨流暢的筆觸與色彩交疊暈染的流動性效果,展現畫面獨特的空間次元,無疑是席德進試圖融合西方現代藝術與東方美學的抽象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