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明代書法家、畫家張瑞圖(1570-1641)是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的代表, 萬曆三十五年探花及第,歷任朝廷高官,卻終因捲入魏忠賢(1568-1627)閹黨一案遭罷黜。無論官場沈浮,張瑞圖始終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最為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此精美冊頁《別有天地》即為張瑞圖之手筆,其上款人為朱完,字季美,號白岳。據《書史會要》卷九所載:朱完,「萬曆(1573-1620)時人。隸書嚴整,清勁獨步一時,楷書作顏體,行草亦佳。」儘管《別有天地》作於1625年,張瑞圖亦未於作品中說明他與朱完之間的關係,但此冊頁品質精美,書法及繪畫的水準亦是非凡,或許承載了長公對已故先人的懷念之情。冊頁中一共收錄十一首詩文,當中只有一首為張瑞圖所創作,其餘十首則摘錄引用自中國歷代上至文壇巨擘之作、下至鮮為人知的文學作品,其作者依序為:唐代李白(701-762)、明代高濂(1573-1620)、明代張瑞圖(1570-1644)、明代陳繼儒(1558-1639)、唐代盧綸(739-799)、晉代陶潛(淵明,365-427)、南朝梁之陶弘景(456-536)、唐代張祜(約785-849)、唐代柳宗元(773-819)、唐代賈島(779-843)、以及宋代蘇軾(1037-1101)。
本作有六幅對開的山水畫作,並有五幅題有詩句。畫面與詩文相互呼應,顯示出張瑞圖在創作過程中將所慎選詩句之意境轉化於畫境中,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在首幅對開畫作中,張瑞圖摘錄李白《題東谿公幽居》中的詩句:「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五柳似陶潛。」青山位於安徽省當塗縣東南方,南齊文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曾築室於青山之南;「門垂五柳」中的五柳意味著自稱「五柳先生」的陶淵明。畫面深遠處,有一棟民宅座落於深山中,幾棵巨大的柳樹不合比例地矗立在前門旁。相同意象的構圖重複出現於畫面中遠處,有兩位高士在湖邊的涼亭中清談著,一棵柳樹的拱形枝幹從涼亭上方越過屋頂,形成一種框架效果。、
另外六幅對開的書法詩文如同其山水作品的意象,同樣以隱居山林和探訪深山古寺的文人視角描述自然的景緻與聲響。從詩文與畫作的意境中,不難發現張瑞圖對於自然、寧靜和簡樸的嚮往,以及遠離政治、世事的紛擾、擺脫虛偽裝飾的心願。這類型的主題長久以來頗受中國歷代文人所喜愛,反映出文人歷經宦海浮沉與政治紛擾後尋求脫離俗世的心境。張瑞圖細膩地透過詩意與畫意的處理,將一個老調重彈的主題轉化成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並且呈現出中國傳統文人理想心境的作品。
縱觀全冊,集中體現了張瑞圖筆勢生動、峻峭奇逸的書法風格及其重抒宋元以來文人畫筆墨濃淡寄情於山水之間的繪畫理想。此外,京都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思想、文化影響深遠的歷史學家、漢學家內藤虎(內藤湖南)為此卷作題引首;卷尾還附有著名漢學家、書法家、畫家、收藏家、篆刻家長尾甲鈐印。長尾甲曾於二十世紀初受聘於上海商務印書館,參與編纂中國小學教科書;在其定居中國的十餘年間廣收中國書畫作品,並以其精通中國文化為傲。
此精美冊頁《別有天地》即為張瑞圖之手筆,其上款人為朱完,字季美,號白岳。據《書史會要》卷九所載:朱完,「萬曆(1573-1620)時人。隸書嚴整,清勁獨步一時,楷書作顏體,行草亦佳。」儘管《別有天地》作於1625年,張瑞圖亦未於作品中說明他與朱完之間的關係,但此冊頁品質精美,書法及繪畫的水準亦是非凡,或許承載了長公對已故先人的懷念之情。冊頁中一共收錄十一首詩文,當中只有一首為張瑞圖所創作,其餘十首則摘錄引用自中國歷代上至文壇巨擘之作、下至鮮為人知的文學作品,其作者依序為:唐代李白(701-762)、明代高濂(1573-1620)、明代張瑞圖(1570-1644)、明代陳繼儒(1558-1639)、唐代盧綸(739-799)、晉代陶潛(淵明,365-427)、南朝梁之陶弘景(456-536)、唐代張祜(約785-849)、唐代柳宗元(773-819)、唐代賈島(779-843)、以及宋代蘇軾(1037-1101)。
本作有六幅對開的山水畫作,並有五幅題有詩句。畫面與詩文相互呼應,顯示出張瑞圖在創作過程中將所慎選詩句之意境轉化於畫境中,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在首幅對開畫作中,張瑞圖摘錄李白《題東谿公幽居》中的詩句:「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五柳似陶潛。」青山位於安徽省當塗縣東南方,南齊文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曾築室於青山之南;「門垂五柳」中的五柳意味著自稱「五柳先生」的陶淵明。畫面深遠處,有一棟民宅座落於深山中,幾棵巨大的柳樹不合比例地矗立在前門旁。相同意象的構圖重複出現於畫面中遠處,有兩位高士在湖邊的涼亭中清談著,一棵柳樹的拱形枝幹從涼亭上方越過屋頂,形成一種框架效果。、
另外六幅對開的書法詩文如同其山水作品的意象,同樣以隱居山林和探訪深山古寺的文人視角描述自然的景緻與聲響。從詩文與畫作的意境中,不難發現張瑞圖對於自然、寧靜和簡樸的嚮往,以及遠離政治、世事的紛擾、擺脫虛偽裝飾的心願。這類型的主題長久以來頗受中國歷代文人所喜愛,反映出文人歷經宦海浮沉與政治紛擾後尋求脫離俗世的心境。張瑞圖細膩地透過詩意與畫意的處理,將一個老調重彈的主題轉化成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並且呈現出中國傳統文人理想心境的作品。
縱觀全冊,集中體現了張瑞圖筆勢生動、峻峭奇逸的書法風格及其重抒宋元以來文人畫筆墨濃淡寄情於山水之間的繪畫理想。此外,京都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思想、文化影響深遠的歷史學家、漢學家內藤虎(內藤湖南)為此卷作題引首;卷尾還附有著名漢學家、書法家、畫家、收藏家、篆刻家長尾甲鈐印。長尾甲曾於二十世紀初受聘於上海商務印書館,參與編纂中國小學教科書;在其定居中國的十餘年間廣收中國書畫作品,並以其精通中國文化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