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末代大阿哥:爱新觉罗·溥儁
这件紫檀宝座为中国清朝末代皇储大阿哥爱新觉罗·溥儁(1885-1942年)之亲用坐具。溥儁为道光皇帝(1782-1850)曾孙,惇亲王奕誴(1831-1889)孙, 端郡王载漪(1856-1923)次子。
戊戌变法(1898)之时,溥俊的父亲端郡王力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宫廷保守派,极力反对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运动以及特许外国人的在华利益。光绪原欲于发动政变时除去慈禧,却因袁世凯告密而告失败,被慈禧太后幽禁于南海瀛台,维新运动彻底告终。在清廷众亲信大臣的举荐之下,慈禧太后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将溥儁过继给已故的同治皇帝为嗣,立为皇储大阿哥,并欲于庚子年元旦行立储大典,使其取代光绪帝,年号「保庆」。
于此同时,由于西方人在华修铁路﹑开矿山,建教堂,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切身经济利益,并引起宗教文化冲突,扶清灭洋的全国性义和团运动顺势爆发,史称庚子拳乱(1899-1901)。由于端王鼎力支持义和团,其势力声称西方支持光绪,进而引发慈禧向西方各国宣战。因此,清廷在拳乱平定后,在列强施压之下,宣告端王为祸首,将其发配新疆。载漪长子溥僎(1875-1920)为尽孝道,随父流放,父子二人均于流放期间离世。溥儁基于罪臣之子无法再继承大统,立储一事遭到朝廷主和派官员以及各国公使的强烈反对,清廷被迫将溥俊降为辅国公,回归惇王府。由于生性好赌,兼吸食鸦片,溥儁生活一落千丈,于1942年在贫困交加中逝世。此紫檀宝座及书桌(拍品1789号) 为溥儁于1940年间赠与溥僎之子毓岳(1910-1964),以答谢其雪中送炭及保全端王府房产之恩。
紫檀:御用硬木
「紫檀」一词包含众多木种之泛称,一般公认的紫檀实为紫檀属(Pterocarpus)的一种。紫檀呈色稳重,黑棕带紫,纹理紧致,为华人最崇尚之硬木。因其密度特高,紫檀非常适合用于雕琢精细纹饰,抛光后表面光滑如玉。这两种特性使得紫檀成为清代御制家具及陈设用品木料不二首选。
紫禁城养心殿内陈设多使用紫檀,气势宏伟,极尽奢华,图见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宫殿》,香港,1982年,页90-94。养心殿正殿明间作为召见或引见大臣之处,正中设有宝座,其两侧设宫扇及香几各一,其后并设一巨幅三扇式屏风。明间一侧东暖阁之格局与明间大致相仿,置有形制略小的镶玉宝座及桌椅。紫檀家具作为皇家室内陈设,确为一国之君在众臣面前营造出权威、奢华、以及慎重其事的形象。
庄严隆重的清代宫廷内最重要的陈设无疑是气势雄伟的宝座,而不论在尺寸、纹饰或是用料上,宝座的制作都有极为严格的规范。皇帝端坐于宝座之上,在下臣民俯首仰望,皇权崇高至上的形象跃然而生,这也是为何宝座均尺寸宏伟凝重,用料上乘奢华,雕工出类拔萃。如前所举养心殿两例皆置于宫殿或厅堂最中心的位置,其两旁并有成对的香炉,瑞兽以及宫扇陪衬。
宝座形制以其围子屏风数量多寡而有所不同。本拍品属三屏式:后背一扇,两侧扶手各一扇,另一种则为五屏式,后背三扇,两侧扶手各一扇。御制紫檀宝座上的雕饰多半有一定制式,包括云龙纹﹑卷叶纹,以及山水图等纹样。带龙纹的宝座又称「龙椅」,是皇家威仪的象征,仅见于重要宫殿或居室内。难能可贵的是,宝座虽然有制式的规范,但工匠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对形制及纹样作不同的诠释,因此,已知的宝座多为孤例,造型及纹饰亦各有千秋。
此宝座用料精选,缜密坚实。紫檀质感如玉似缎,光泽深遂古朴。鼓腿一木整挖,富丽张扬,屏上五爪正龙,气势磅薄,精凝传神,活灵活现,配合流云飞舞连绵不绝及江崖海水激荡汹涌的强烈动感,充分表露至尊无上的皇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