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AND EXCEPTIONAL SMALL PINK-GROUND FAMILLE ROSE MOONFLASK
A RARE AND EXCEPTIONAL SMALL PINK-GROUND FAMILLE ROSE MOONFLASK
A RARE AND EXCEPTIONAL SMALL PINK-GROUND FAMILLE ROSE MOONFLASK
3 更多
亞洲私人珍藏中國藝術瑰寶蘇玫瑰 佳士得國際資深學術顧問 登峰造極的釉色技術,乃清宮御窯及玻璃廠之一大成就。釉色豐富齊備,對瓷器製作尤見裨益,風格紋飾愈趨千變萬化。清代彩瓷多用白地,亦有少數為色地。康熙、雍正兩代僅見單色作地,大概及至乾隆,才出現錦地款式,以筆畫或工具剔劃出纏枝花草或規矩圖案。諸如本器,開光外粉紅軋道地上飾折枝蓮紋,內繪吉祥花卉,顧名思義,即「錦上添花」。此一風格,在乾隆年代以前未有見聞,有說乃當時御窯督導官唐英之傑作,以滿足乾隆皇帝對瓷器藝術力臻完美,求新求變的熱切追求。 乾隆「錦上添花」御瓷分兩大類別 - 琺瑯彩及洋彩。一類錦地為直接繪畫,另一類則在燒造前先沿紋飾剔劃軋道。在《華麗彩瓷:乾隆洋彩》一書中,(台北,2013年),編者廖寶秀 提出,上述繪法先在乾隆五年見於琺瑯彩,剔法則在翌年見於洋彩,亦即乾隆造瓷黃金時代之肇始。該書羅列出不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施剔法之例包括版圖1 ― 14、17 - 19、21 - 25 及 29 - 31。與紀錄文獻相互對照,上述御瓷之製作年份遂有跡可尋。值得留意的是,當中與本壺施相若剔法者,被推斷為1740年代作品,亦即唐英尚在監督御窯廠之乾隆初年。 以上所述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瓷與本壺均以工整規矩布局描繪花卉圖案,枝幹與花朵部分輕描陰影,富立體感,朝氣盎然。唐英曾撰文論述洋彩瓷受西方藝術之影響,不單在於規矩工整的花卉蔓草紋飾,更見於光影元素及白釉在細節上的運用。此類花草紋飾襯以規矩布局,諸如本壺所飾之折枝蓮花,細膩婉約,輕盈纖巧,與絲綢織錦上的花紋圖案如出一轍,跟「錦上添花」之「錦」字遙相呼應。 以珊瑚紅或胭脂紅作色地軌道之傳世例子屢見不鮮,當中大部分收錄於上說著作,惟像本壺用上粉紅色地,則屈指可數,該書更無一例施本粉紅釉作地。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盌,康熙晚期,松石綠地開光,外為淡粉紅地,收錄於《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1992年,頁42,編號6。另一康熙御製盌亦用上淡粉紅地,曾展出於香港敏求精舍,見《歷代文物萃珍 - 敏求精舍三十週年紀念展》,敏求精舍,香港,1990年,頁344-5,編號157。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乾隆茶壺用淡粉紅地,飾纏枝蔓草,開光內精細繪畫菊花奇石,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頁365,編號46。該器採繪法,在淡粉紅地上施胭脂紅釉,棄本壺所採之剔法,飾纏枝花卉,規矩布局,藍釉繪夔龍紋。同類紋飾及釉色組合之茶壺可參考練松柏先生珍藏,見蘇玫瑰,《形秀色麗四代珍》,倫敦,1992年,頁165,編號190。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御瓷中有一四方瓶,乾隆年製,瓶頸及瓶足皆用淡粉紅地,上飾纏枝花卉,瓶身則繪松鼠葡萄,見《清瓷萃珍》,南京,1995年,編號88。粉紅色地軌道者,則可參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盌,淡粉紅地,纏枝花卉紋,風格與本壺相仿,見《故宮藏瓷 - 清乾隆琺瑯彩瓷二》,香港,1967年,頁112 - 3,編號35。 本壺兩邊開光繪相同吉祥花卉圖案。花團錦簇簇,奼紫嫣紅,落筆細膩,巧逾造化,兩圖僅見毫釐之别,例如石頭紋理。各花爭妍,朵朵生輝,玉蘭、海棠及富貴花相互拼湊,每取諧音,得「玉堂富貴」之瑞意。富貴花,亦即牡丹,外貌雍容華貴,象徵富貴榮華。同類裝飾組合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御瓷諸多十八世紀琺瑯彩瓷,包括一雍正年製大盤,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琺瑯彩.粉彩》,商務印書館,香港,1999年,卷39,頁67,編號57。 上海博物館藏一雍正扁壺,兩邊圓形開光鬥彩繪牡丹、蓮花及桃花,見《中國陶瓷名品展 - 上海博物館所藏》,1995年,頁87,編號72。同類鬥彩扁壺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乾隆款,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五彩.鬥彩》,商務印書館,香港,1999年,卷38,頁265,編號243。上述二者均為直口,異於本壺。日本松岡美術館藏一對乾隆扁壺,螭耳,一面同飾牡丹玉蘭,近似本壺,另一面為題文。該對扁壺比本壺略大,非蒜頭口,圓形開光外為珊瑚紅地,見《松岡美術館名品展東方陶瓷》,愛知陶磁瓷資料館,1997年,頁44,編號35。 本壺之紋飾細節亦常見於乾隆時期之琺瑯彩瓷。本壺壺口所飾之黃、藍釉如意頭紋,在不少乾隆色地彩瓷中出現過,諸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下各瓶:瓶一,松石綠地,卷草紋,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琺瑯彩.粉彩》,頁135,編號118;瓶二,綠地,纏枝花卉紋,開光繪花卉圖,著錄同上,頁141,編號123;瓶三,胭脂紅地,纏枝花卉紋,著錄同上,頁145,編號127;瓶四,金地,纏枝花卉紋,開光繪花卉圖,著錄同上,頁155,編號137。本壺壺足一周如意頭紋,如意頭朝上,兩側描粉紅陰影。臺北故宮博物館藏一對藍地瓶,1742年製,瓶頸下方設計雷同,見《華麗彩瓷:乾隆洋彩》,頁148-9,編號47。 壺身扁圓,蒜頭口,兩側圈耳之器型早見於十五世紀。大衛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一青花扁壺,十五世紀初期,飾規矩圖案,帶伊斯蘭風格,見蘇玫瑰,《形秀色麗四代珍》,頁39,編號26。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一例,造型相若。及至十八世紀,此型製得以復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另一青花例,雍正年製,飾同款規矩圖案,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青花釉裏紅 三》,卷36,2000年,頁113,編號99。鮑爾珍藏(Baur Collection)中有一乾隆釉裏紅壺,帶早期風格,見約翰.艾雅斯(John Ayers),《鮑爾珍藏》(The Baur Collection),1974年,卷四,編號A535。本壺釉色瑩潤,筆法精煉,反映清代爐火純清的施釉技術,配上如此雅緻的器型,兩者互相輝映,互為昇華。故宮兩院藏多件乾隆色地扁壺,器口各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粉青地三孔扁瓶,開光繪山水神仙,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琺瑯彩.粉彩》,頁142,編號124;另藏一扁壺,松石綠地,夔耳,開光繪嬰戲圖,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頁354,編號35。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雙連瓶,長頸,撇口,一瓶施珊瑚紅釉,另一瓶施藍釉,見《華麗彩瓷:乾隆洋彩》,頁88-9,編號21。 十九世紀收藏泰斗,放山居珍藏主人艾爾佛萊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對清代粉紅地彩瓷或類近色系之頂尖名器情有獨鍾。近年有研究指出,本壺正來自一組多件同款名瓷,由莫里森於1864年9月至1866年9月期間購自倫敦古董商,新龐德街之杜拉格兄弟(Durlacher Brothers of New Bond Street)。
清乾隆 粉紅地粉彩開光玉堂富貴背壺 礬紅四字篆書款

QIANLONG FOUR-CHARACTER SEAL MARK IN IRON-RED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粉紅地粉彩開光玉堂富貴背壺 礬紅四字篆書款
壺扁圓形,橢圓足,短頸,蒜頭口,兩側圈耳,雙面圓形開光,內以古月軒畫風精細描繪一片牧丹倚石盛開,上方伸出的枝椏綴以朵朵玉蘭、海棠,花姿各異。開光外粉紅軋道地上繪折枝蓮紋,上下口沿各有一圈金彩裝飾,上沿飾以如意頭紋,下沿飾花卉紋。
6 1/8 in. (15.5 cm.) high
來源
英國銀行家Alfred Morrison (1821-1897) 於1864年9月至1866年9月間購自倫敦古董商Henry Durlacher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9日受蘇格蘭貴族Lord Margadale of Islay,
D.L.所託拍賣,拍品47號
香港佳士得,2007年5月29日,拍品1376號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更多來自 古今|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