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INE YELLOW’ GLASS DOUBLE-GOURD FORM SNUFF BOTTLE
私人珍藏鼻煙壺及煙碟鼻煙碟是清代吸嗅鼻煙時所用的器具之一,似乎兼備數個功能。將鼻煙自瓶中取出後置於鼻煙碟上,以小勺、瓶塞或指甲、手指等,將結塊的煙草重新研磨成粉狀方便吸取。葉仲三之子、鼻煙壺內繪大師葉菶祺曾於1974年1月在北京接受Hugh Moss(莫士撝,水松石山房主人)為期兩週的訪問,期間亦談及鼻煙碟。1葉菶祺指出,二十世紀上半葉時,鼻煙仍然廣泛流行,而鼻煙碟並非為搭配某一特定的鼻煙壺,而是每位吸鼻煙者專用。人們在社交場合聚集一同吸用鼻煙時,將鼻煙壺相互傳遞,大家各自將鼻煙取出置於自己的鼻煙碟內隨後吸食。這種方法比較潔淨衛生,可能亦演化成為吸鼻煙的禮節之一。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何倖存至今的鼻煙碟中許多為象牙材質。若當年有某種標準物料適合製作鼻煙碟,那當屬象牙無疑,現今也正是這種象牙碟數量遠超其它各類鼻煙碟。這種禮儀從何開始仍然無從得知。許多早期鼻煙壺雙面均有凹陷,推測壺碟應為一體。但許多清初及清中期的鼻煙壺每面都有凸起的平面,可能亦曾作鼻煙碟使用,因此可推測所有至少有一個平面的鼻煙壺均可作鼻煙碟用。更常見的象牙或染色海象牙鼻煙碟中,無一有明確紀年,所以人們何時開始使用獨立鼻煙碟,全憑猜測。吸嗅鼻煙是滿人社會地位的象徵,清廷中的滿族士大夫幾乎人人必備鼻煙壺和扳指。不久後朝廷中的漢臣亦接受了這一習俗。十八世紀上半葉時,鼻煙壺成為宮廷熱潮,採用全新物料、形狀和裝飾,富有的上流階級包括皇帝及其宮廷作坊都深深著迷於鼻煙吸用以及相關用品。因此將鼻煙碟與鼻煙壺分開製作,令吸用鼻煙的過程更為細緻複雜,並引入更多花樣巧思,亦是大勢所趨。與鼻煙壺相配的鼻煙碟似乎並非主流,而是例外,也意味著葉菶祺所述二十世紀初的鼻煙吸嗅方法可能代表了清朝慣例。最早能準確斷代的鼻煙碟以銅胎畫琺瑯製成,少數為玻璃胎畫琺瑯,於宮廷作坊內製作,更少部分於十八世紀下半葉在廣州製成,2 當中包括一組四件均為葉狀不對稱形狀的鼻煙碟,斷代最早可至十八世紀中期,或是乾隆朝下半期的1760-80年代。3另外一件為清宮舊藏,年款為宮廷琺瑯作常見的白地藍料楷書款4其它則附黑料四字年款,為廣州製作的典型鼻煙碟。另一條線索則是蓮葉上的細小生物及昆蟲,與來自廣州的精緻畫琺瑯小蓋盒風格一脈相承,有些還是歐洲鉸鏈式的鼻煙盒。而藍色年款亦能提醒我們,相隔幾百里卻共同為宮廷製作器物的工坊彼此均有深刻影響,有時一流琺瑯工匠會被指派至宮廷作坊內一同工作,因此可能產生混餚。宮廷作坊式的藍料年款並不意味著這件器物一定於北京製作。看待這組珍罕鼻煙碟時要抱持開放心態,但廣州似乎是最有可能的產地。部分出自乾隆晚期宮廷作坊的銅胎畫琺瑯鼻煙碟主要為單色紋飾,繪胭脂紅或藍料山水圖,雖然另有一部分作品為多彩紋飾。5當中有一組附「敬畏堂製」楷書年款的精品,顯然來自宮廷作坊,在黃地上飾有園中雛雞圖案。瓷器上年款一般為乾隆朝。有時可以樂觀追溯至雍正朝,但由於我們有信心推測此組金屬琺瑯鼻煙碟最晚於1780至1819年製作,其使用年份應該亦相若。「敬畏堂」可能為清朝中期皇室所用的多個書房名號之一。6皇家書房名號比起諸多私人書房而言較不為人知,我們亦未能在出版物中找到參考資料。儘管舉國上下有數個非皇室書房亦用此名,但與此組鼻煙碟並無任何關聯。(由風格和物料可明顯看出)此組鼻煙碟為宮廷作坊所製,所用的黃色顏料亦為皇室專用,或是皇帝、皇族及被授權使用皇家黃色器皿的官員所用。隨著鼻煙碟風潮漸盛,皇帝或某位皇室成員似乎決定製作一系列飾有園中雛雞圖案的鼻煙碟。在乾隆晚期御製玻璃琺瑯器中亦可見到同樣的圖案設計,可能呼應以明成化雞缸盃為靈感、在雍正至乾隆朝期間於景德鎮為皇室燒造的盃皿。清宮皇室成員及重臣都喜愛在生活空間中放置裝滿鼻煙的鼻煙壺,若是有配套的鼻煙碟相伴就再合理不過,因此皇帝可能鼓勵製作配套鼻煙碟。而皇帝或其他高級皇室成員亦不太可能會將自己的鼻煙與他人分享。幾乎沒有琺瑯鼻煙碟與已知任何鼻煙壺能配成一套,就算勉強可以,也很難證明二者為原本配套設計而成。除去較明顯者外,亦有許多玻璃乃至套玻璃鼻煙碟可與鼻煙壺搭配,但唯一原因是它們以相同物料製作;對所有壺碟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其為原本配套設計的標誌。以其它常見物料如掐絲琺瑯、玉、瑪瑙等製作的鼻煙碟亦是如此。隨著吸用鼻煙的步驟不斷精緻細化,鼻煙碟與鼻煙壺一樣也發展出多個全新種類。就算我們無法辨別來自十八世紀中期前的獨立鼻煙碟,如今亦有大量鼻煙碟存世。以象牙製作的便有成百件,似乎這是最受歡迎的物料。在鼻煙壺收藏未見風行以前,象牙鼻煙壺的數量相對不多,似乎也支持了鼻煙壺與鼻煙碟一般並非以同樣物料配套製作這一說法。因為表面皮殼的緣故,許多象牙鼻煙碟可能從外觀上看比實際年份更為久遠。日常使用與手部接觸後,象牙會很快生出皮殼,若是曾與鼻煙接觸則更容易迅速變為棕色。儘管考慮到上述因素,許多鼻煙壺仍然於乾隆晚期之前製作。 製作年代可追溯自清朝中期至二十世紀初的大量鼻煙碟令我們得以猜測,一體式鼻煙碟可能於十八世紀下半葉逐漸讓位於獨立鼻煙碟,這一潮流與多種其它鼻煙吸用方式一樣源於宮廷。在清朝中後期直至二十世紀,鼻煙碟逐漸成為獨立的時髦配飾。有一部分鼻煙碟帶有1920年代紀年,而鼻煙碟的製作在之後仍然川流不息。將鼻煙壺與鼻煙碟相互搭配似乎是收藏家近期的愛好。1960年代前很少見到此類搭配,偶然間才能於特別製作的舊盒中看到整套壺碟。但1960至80年代的香港市場充斥著大量鼻煙壺及鼻煙碟,當地一些慧眼獨具的活躍藏家有時會喜好將二者搭配。這一收藏潮流背後最有力的推手為已故藏家Arthur Gadsby,他的鼻煙壺收藏規模不僅在當時的香港首屈一指,更是最大型全面的鼻煙碟與鼻煙壺配套收藏。7此場拍賣呈獻的鼻煙壺及鼻煙碟源自不同私人珍藏,由Hugh Moss(莫士撝)扮演顧問、將近三十載的引導下形成,當中一部分為Gadsby舊藏,並配有其標誌性藍布盒。每件鼻煙壺都配有材質或題材相近的鼻煙碟。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配對一般於近年而成,藏家先分開購買壺及碟再湊合成對,所以壺及碟並非原套製作,其斷代並不一定完全一致,而本圖錄的定年一般只針對拍品中的鼻煙壺。雖然如此,能夠拼湊成對且為數過百件,在鼻煙壺私人珍藏中絕對是寥寥可數。本拍賣涵蓋的材質非常豐富,包括琺瑯、玉、翡翠、玻璃、瑪瑙、蜜蠟、玉髓、紅寶石、螺鈿、漆、椰殼等,幾乎包含所有鼻煙壺類別,相當具代表性。1 在鼻煙壺藏家阿道夫,希爾弗幫助下,莫士撝特別安排兩週時間訪問藝術家,探討其彩繪琺瑯作品。希爾弗曾為毛澤東及周恩來擔任經濟顧問。2 宮廷製作的銅胎琺瑯器,見《水松石山房珍藏鼻煙壺第一部分皇室對鼻煙壺藝術的影響》,21.3.596,及21.3.307(玻璃琺瑯)。此書可於e-yaji.com網站上免費瀏覽。另外可參考《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47:鼻煙壺》,品號178。3 當中最小者曾於2004年1月12日在北京瀚海拍賣,拍品編號2142-亦可見於《水松石山房珍藏鼻煙壺第一部分 皇室對鼻煙壺藝術的影響》,21.3.505。此書可於e-yaji.com網站上免費瀏覽。另外一件仍藏於北京故宮,見《故宮,下》,品號36,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47:鼻煙壺》,品號179)。另一件可見於《文房寶物》,Tokyo: Dohosha,1992年,插圖,145頁,品號115.52,43號圖,第四件於葉形鼻煙碟上可見蟋蟀,於1993年6月1日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108。4 未於早期出版物中刊載,但可見於張榮,《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鼻煙壺》,2008年,品號104。5 《水松石山房珍藏鼻煙壺第一部分 皇室對鼻煙壺藝術的影響》,21.3.1101。此書可於e-yaji.com網站上免費瀏覽。6《水松石山房珍藏鼻煙壺第一部分 皇室對鼻煙壺藝術的影響》,21.3.616,21.3.800,21.3.801。此書可於e-yaji.com網站上免費瀏覽。7 參見Arthur Gadsby所著文章,〈鼻煙壺與鼻煙碟搭配〉,《Arts of Asia》,1/1(1971年1-2月號),33-35。
清1740-1850年 御製透明酒黃色玻璃葫蘆式鼻煙壺(連黃玻璃葫蘆式鼻煙碟)

IMPERIAL, ATTRIBUTED TO THE PALACE WORKSHOPS, QING DYNASTY, 1740-1850

細節
清1740-1850年 御製透明酒黃色玻璃葫蘆式鼻煙壺(連黃玻璃葫蘆式鼻煙碟)
Bottle: 2 1/8 in. (5.5 cm.) high, mother-of-pearl stopper; Dish: 2 1/8 in. (5.4 cm.) long
來源
碟:Blanche B. Exstein 珍藏,紐約佳士得,2002年3月21日,拍品263號(其中之一)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The double gourd was a popular Imperial form throughout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into the mid-Qing period, being symbolic with its generalised auspicious meaning of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amily line, elegant and functional. The colour here is unusual, and is probably a paler version of the colour known as ‘wine yellow’ which appears in the records of the Imperial glassworks from as early as 1753.

更多來自 私人珍藏鼻煙壺及煙碟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