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1920-2013)
ZAO WOU-KI (ZHAO WUJI, 1920-2013)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1920-2013)

18. 03. 68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1920-2013)
18. 03. 68
油彩 畫布
95 x 105 cm. (37 3/8 x 41 3/8 in.)
Painted in
1968年作
款識:無極ZAO (右下); ZAO WOU-KI 95 x 105 18.3.68 (畫背)
來源
美國 洛杉磯 法蘭克‧佩爾斯畫廊
美國 私人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香港 佳士得 2015年5月30日 編號57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出版
1978年《趙無極》西班牙 巴塞隆納 尚.雷瑪利著Hier et Demain及Ediciones Poligrafa出版(彩色圖版,第141圖,第190頁)
1979年《趙無極》尚.雷瑪利著 美國 紐約 Rizzoli International出版 (彩色圖版,第141圖,第190頁)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節錄自王安石《梅花》

徐渭畫花脫離形似,繪畫的過程以提、按的線與點交織成畫,又以乾筆、濕筆、 濃筆、淡筆以及焦筆並用,讓筆墨的轉折律動抒寫心神領會,在體現大塊面物 象之潑墨技法時,往往予人產生「滃然而雲,瑩然而雨,泫泫然而露」的淋漓 之感。

趙無極歷經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的具象風景與靜物、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 代初過渡至抒情抽象,探索抽象藝術十餘載後,六十年代末期的風格已相當成 熟,色彩、空間切割與筆觸等繪畫元素組織搭配得宜,藝術表現顯得圓滿具足。

創作於1968 年的《18.3.68》是趙無極六十年代末期作品,展現縝密的空間 佈局與豐富的層次感,此一精心營造出的空間,在輕柔簡練中釋放出大山大海 的雄渾氣勢。

景緻蒼古而忘形
東方水墨繪畫的寫意與書法筆墨是趙無極養成抽象繪畫的奠基,加上在西方 旅居期間觀見到的空間透視概念,趙無極的作品在筆觸的肌理上別於油彩渾 厚的堆積感,反而增添濃墨與淡墨遐邇分明的樹石空間之感而忘形寫意。在 《18.3.68》作品中,點染煙嵐的山水彷彿山雨欲來,清幽暗香中恍如雪梅撲 鼻而來。

大筆抒胸之意氣
筆觸是一幅畫作的基本,它並非靜止不動,除了集與散更有起與終的意涵,也 是空間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趙無極六十年代的作品中,可以將空間布局 視為是他創作中試圖以之凌駕於色彩之上的探索。除了中心圓式的結構外,另 一特色是讓觀者難以分辨畫面的左右或軸心,進而產生多重的視點 。冉冉大 器之筆在視點與視點間的游移過程自然產生一脈動能態勢,流轉不息中生成氣 的循環。西方用客體物件的扭曲與變形表現視覺的流動,而趙無極在無形的自 然空間中用畫筆描繪大氣流動之氣息以抒發東方文人天人合氣之胸襟。

歐洲戰後藝術中抒情抽象主義亦著重藝術家的情感表述,以隨興的油彩塗抹聞 名,美國藝術家馬克.托比在《墨》中的筆畫隨興偶發,因喜愛東方藝術而學 習亞洲書法藝術,作品筆法借鑑東方書法亦充滿無數分散的視點,相對揮灑的 筆觸卻無法達到臻至空靈的流動感。趙無極作品中的飄渺,來自於東方人嚴謹 的情感表述,與藝術家對中國水墨與大自然的喜愛。趙無極曾表示:「中國畫 裡 虛實造成的節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若說我的畫 和一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18.3.68》中 大氣盤旋之感動靜皆宜,它絕非對山水的具像描繪,而是對宇宙大象的冥想與 頓悟。而與西方抽象繪畫的不同點在於,趙無極提供觀看繪畫的新角度,而非 關照環境或物體的方法。

更多來自 現代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