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名士風流:乾隆御製碧玉雕竹林七賢圖筆筒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此筆筒清貴雋永,通景浮雕文人雅集場景,多名高士各伴以侍從,環境山幽水清。蒼松之下,亭中高士獨坐案前奮筆疾書,右側設一筆筒,內置各式祥瑞之物。山泉上方石徑蜿蜒,二高士正朝亭子方向拾級而下,一者手扶前方同伴肩頭,似為穩住步履。另一名高士閒坐溪畔巖上,身畔侍立的童子執筆持卷。隨景而移,前方幽徑有一行四人:一者雙手持卷,身後僕從抱琴;一人作官員打扮,一名老者端盤尾隨其後,盤上置二盃。山徑上尚有一名托盤而行的隨從,盤上置三盃。前方地勢較平坦寬濶,蕉蔭下有四酒罎,一高士正靜觀二僕操持,一僕托盤,盤上亦置三盃,其身後有一尊形器物。此等山水畫境以錯落有致的翠竹為背景,鏤雕的枝條盡顯框景為圖之妙。
上述眾生相描寫的是「竹林七賢」。七賢是指公元三世紀的一群文人逸士,他們雖身處政治傾軋、社會不公的年代,卻大力倡導個人自由與精神獨立。漢朝亡於公元220年,此後約四百年間政治飄搖、民不聊生,竹林七賢雖逢此亂世,但卻勇於質疑某些儒道學說,並以此聞名於世。劉義慶(公元403至444年)在《世說新語》中,記述了竹林七賢及其志同道合者的生平軼事。據載,他們聚居於山陽地區(今河南境內)。七人冀圖遠離朝政,潛心於琴棋書畫,或與氣味相投者暢談理念,其縱酒酣醉之行常為人津津樂道。久而久之,竹林七賢儼然成了文人抨擊朝廷腐敗、謀權篡位、儒家禮教桎梏及道家虛幻求仙之風的象徵。晚至十七世紀,他們不僅被明代遺民尊為表率,更是中日兩地長盛不衰的藝術題材。
「竹林七賢」的成員包括嵇康(公元223至262年)、劉伶(約公元221至300年)、阮籍(公元210至263年)、阮咸(公元230至281年)、向秀(公元228至281年)、王戎(公元234至305年)及山濤(公元205至285年)。嵇康常被視為七人之首,眾人雅集之所在據說正位於嵇家附近的竹林。嵇康著書立說,且精擅古琴,更為之譜曲成調。但他因替好友申冤,冒犯了司馬氏的親信鍾會,終獲司馬昭賜死。他臨刑之際要來古琴,奏出現已失傳的千古絕唱《廣陵散》。筆筒圖中有一侍從手捧用布袋包裹的古琴,其前方的高士即為嵇康。
此碧玉筆筒刻劃的人物,雖難以與具體的竹林七賢成員明確劃上等號,但雕琢者卻以生動傳神的手法,呈現了這些中國古代名士的氣韻風骨與閒情逸致。圖中展現的諸多物品,俱與書畫、音樂或開懷暢飲有關。竹林七賢於琴棋書畫各擅勝場,聚首之際除了暢談興衰榮枯,更探討如何直面人生,矢志不向當權者伏首帖耳。他們一方面在著述或言談中譏刺社會不公的現象,另一方面行事荒誕恣肆,以求避禍自保。可惜的是,後者亦未必能保障他們全身而退。即便如此,竹林七賢風流自賞、桀驁不馴的態度,對後世的騷人墨客誠然啟發良多。
乾隆下半葉出現了一批工精料絕的上乘玉筆筒,本拍品即屬其中一例。十八世紀初期,宮中作坊玉料稀缺,但於乾隆中葉1760年,清廷終於平定于闐(今新疆境內) 各部,自此當地開始向清廷進貢大批優質軟玉,並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誠如Ming Wilson所言,源源不絕的上佳玉石供應,迎來了玉器生產的全盛時期,詳見其著作《Chinese Jades》頁48(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出版社,2004)。在各玉雕流派之中,乾隆皇帝尤重「畫意」。畫家訴諸筆墨,在紙上或絹面營造出平面圖像(以山水為主);而玉作名家則用工具,將玉石雕琢成玲瓏畫境。製成品若呈筒形,且結合鏤空元素的話,其工藝難度倍增,而本季推出的筆筒便是此中的巔峰之作。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此筆筒清貴雋永,通景浮雕文人雅集場景,多名高士各伴以侍從,環境山幽水清。蒼松之下,亭中高士獨坐案前奮筆疾書,右側設一筆筒,內置各式祥瑞之物。山泉上方石徑蜿蜒,二高士正朝亭子方向拾級而下,一者手扶前方同伴肩頭,似為穩住步履。另一名高士閒坐溪畔巖上,身畔侍立的童子執筆持卷。隨景而移,前方幽徑有一行四人:一者雙手持卷,身後僕從抱琴;一人作官員打扮,一名老者端盤尾隨其後,盤上置二盃。山徑上尚有一名托盤而行的隨從,盤上置三盃。前方地勢較平坦寬濶,蕉蔭下有四酒罎,一高士正靜觀二僕操持,一僕托盤,盤上亦置三盃,其身後有一尊形器物。此等山水畫境以錯落有致的翠竹為背景,鏤雕的枝條盡顯框景為圖之妙。
上述眾生相描寫的是「竹林七賢」。七賢是指公元三世紀的一群文人逸士,他們雖身處政治傾軋、社會不公的年代,卻大力倡導個人自由與精神獨立。漢朝亡於公元220年,此後約四百年間政治飄搖、民不聊生,竹林七賢雖逢此亂世,但卻勇於質疑某些儒道學說,並以此聞名於世。劉義慶(公元403至444年)在《世說新語》中,記述了竹林七賢及其志同道合者的生平軼事。據載,他們聚居於山陽地區(今河南境內)。七人冀圖遠離朝政,潛心於琴棋書畫,或與氣味相投者暢談理念,其縱酒酣醉之行常為人津津樂道。久而久之,竹林七賢儼然成了文人抨擊朝廷腐敗、謀權篡位、儒家禮教桎梏及道家虛幻求仙之風的象徵。晚至十七世紀,他們不僅被明代遺民尊為表率,更是中日兩地長盛不衰的藝術題材。
「竹林七賢」的成員包括嵇康(公元223至262年)、劉伶(約公元221至300年)、阮籍(公元210至263年)、阮咸(公元230至281年)、向秀(公元228至281年)、王戎(公元234至305年)及山濤(公元205至285年)。嵇康常被視為七人之首,眾人雅集之所在據說正位於嵇家附近的竹林。嵇康著書立說,且精擅古琴,更為之譜曲成調。但他因替好友申冤,冒犯了司馬氏的親信鍾會,終獲司馬昭賜死。他臨刑之際要來古琴,奏出現已失傳的千古絕唱《廣陵散》。筆筒圖中有一侍從手捧用布袋包裹的古琴,其前方的高士即為嵇康。
此碧玉筆筒刻劃的人物,雖難以與具體的竹林七賢成員明確劃上等號,但雕琢者卻以生動傳神的手法,呈現了這些中國古代名士的氣韻風骨與閒情逸致。圖中展現的諸多物品,俱與書畫、音樂或開懷暢飲有關。竹林七賢於琴棋書畫各擅勝場,聚首之際除了暢談興衰榮枯,更探討如何直面人生,矢志不向當權者伏首帖耳。他們一方面在著述或言談中譏刺社會不公的現象,另一方面行事荒誕恣肆,以求避禍自保。可惜的是,後者亦未必能保障他們全身而退。即便如此,竹林七賢風流自賞、桀驁不馴的態度,對後世的騷人墨客誠然啟發良多。
乾隆下半葉出現了一批工精料絕的上乘玉筆筒,本拍品即屬其中一例。十八世紀初期,宮中作坊玉料稀缺,但於乾隆中葉1760年,清廷終於平定于闐(今新疆境內) 各部,自此當地開始向清廷進貢大批優質軟玉,並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誠如Ming Wilson所言,源源不絕的上佳玉石供應,迎來了玉器生產的全盛時期,詳見其著作《Chinese Jades》頁48(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出版社,2004)。在各玉雕流派之中,乾隆皇帝尤重「畫意」。畫家訴諸筆墨,在紙上或絹面營造出平面圖像(以山水為主);而玉作名家則用工具,將玉石雕琢成玲瓏畫境。製成品若呈筒形,且結合鏤空元素的話,其工藝難度倍增,而本季推出的筆筒便是此中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