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蓋盌是清代宮廷飲茶用具,適於單人細細品飲。盌蓋略小於盌口,扣於盌內口,是為品茗時刮漂浮之茶葉所用。拍品蓋鈕內及盌底施松石綠釉,而蓋內與盌內壁皆施白釉,與常見釉上彩瓷內外均施松石綠釉規制不同,應為觀茶湯色而特製。
拍品蓋及盌外壁施粉紅彩軋道錦地為飾,其上以藍料彩繪雲紋,胭脂紅彩繪龍鳳紋,蓋及盌之口沿、圈足與蓋鈕均描金裝飾,以青花釉裡紅的裝飾風格仿銅胎畫琺瑯器類,極盡奢華之姿。如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妙色瑩然——舒思深伉儷珍藏宮廷御製藝術精品》專場,圖錄編號2968,清乾隆青花胭脂紅料雙鳳戲珠紋龍耳扁壺,即可作為裝飾風格之比較(圖一)。因軋道洋彩技法又稱「錦上添花」,與龍鳳紋相配,而有錦上添花龍鳳呈祥之宮廷吉祥寓意。
軋道,又名雕地,為借鑒瓷胎畫琺瑯技法,以粉彩及軋道兩種工藝珠聯璧合而成,其製作系在彩釉面上以尖銳工具細緻剔劃的紋樣,線條細如毫芒、宛若「錦地」,並於其上用沒骨法繪以粉彩紋飾,便成粉彩軋道紋,宮內稱之為「錦上添花」。景德鎮稱作「耙花」。流行於乾隆時期琺瑯彩、粉彩瓷器裝飾,其後各朝瓷器上亦有採用,但工藝水準則每況愈下。存世之乾隆粉彩軋道御瓷,多見於清宮舊藏。本蓋盌的「錦上添花」製作工序與近似例有所不同,先於粉地上描繪胭脂紅彩、藍彩紋飾後,再進行剔劃,非常罕見。
類似錦上添花藍料胭脂紅彩描金龍鳳呈祥紋盌類器物,極為稀少。較此品種常見之器,則為白地軋道礬紅彩盌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參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北京,1989年,頁332,圖13; Henry J. Bernheim 夫人珍藏,後入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售於紐約佳士得,2016年9月15日,拍品編號967(圖二);南京博物院藏品,出版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2003年,頁276;及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對盃,參見《清康雍乾名瓷》,台北,1991年,頁154,圖版128。
拍品蓋及盌外壁施粉紅彩軋道錦地為飾,其上以藍料彩繪雲紋,胭脂紅彩繪龍鳳紋,蓋及盌之口沿、圈足與蓋鈕均描金裝飾,以青花釉裡紅的裝飾風格仿銅胎畫琺瑯器類,極盡奢華之姿。如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妙色瑩然——舒思深伉儷珍藏宮廷御製藝術精品》專場,圖錄編號2968,清乾隆青花胭脂紅料雙鳳戲珠紋龍耳扁壺,即可作為裝飾風格之比較(圖一)。因軋道洋彩技法又稱「錦上添花」,與龍鳳紋相配,而有錦上添花龍鳳呈祥之宮廷吉祥寓意。
軋道,又名雕地,為借鑒瓷胎畫琺瑯技法,以粉彩及軋道兩種工藝珠聯璧合而成,其製作系在彩釉面上以尖銳工具細緻剔劃的紋樣,線條細如毫芒、宛若「錦地」,並於其上用沒骨法繪以粉彩紋飾,便成粉彩軋道紋,宮內稱之為「錦上添花」。景德鎮稱作「耙花」。流行於乾隆時期琺瑯彩、粉彩瓷器裝飾,其後各朝瓷器上亦有採用,但工藝水準則每況愈下。存世之乾隆粉彩軋道御瓷,多見於清宮舊藏。本蓋盌的「錦上添花」製作工序與近似例有所不同,先於粉地上描繪胭脂紅彩、藍彩紋飾後,再進行剔劃,非常罕見。
類似錦上添花藍料胭脂紅彩描金龍鳳呈祥紋盌類器物,極為稀少。較此品種常見之器,則為白地軋道礬紅彩盌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參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北京,1989年,頁332,圖13; Henry J. Bernheim 夫人珍藏,後入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售於紐約佳士得,2016年9月15日,拍品編號967(圖二);南京博物院藏品,出版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2003年,頁276;及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對盃,參見《清康雍乾名瓷》,台北,1991年,頁154,圖版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