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幅稀有的羅漢唐卡上畫迦諾迦伐蹉尊者,其上鮮明的中國宮廷畫風有助我們研究西藏唐卡風格的演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迦諾迦伐蹉是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之一,傳說是佛祖最早的一批信徒。他頭帶光圈,坐一山石之上,四周是一片青綠山水。手中拿著一串項鏈,身穿織錦袈裟,身旁有一年輕僧侶隨侍;畫左下方有一位番人來朝,手捧紅珊瑚;右下方則有一頭臥地的藍色山羊,值得一提的是此唐卡保留了原有的裝裱,非常難得。
迦諾迦伐蹉出生於印度東北的比哈爾邦,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金象仔’,因為據傳有頭會屙金的小象跟他同時出生。此象對他十分忠心,形影不離,在他剃度之後依然緊隨身邊。金象的存在使得其它信徒無法擯除雜念專心修行,於是釋迦牟尼命令迦諾迦伐蹉放了牠。迦諾迦伐蹉說他曾幾次命牠離開都無效,不管怎麽做金象還是會回到他身邊來。佛祖說,如果你這麽告訴牠,‘我已經脫離輪廻,也不需要你陪伴’,說三次牠就會離開了。迦諾迦伐蹉照著作,金象果然遁入土中消失了。另一個與迦諾迦伐蹉有關的故事則是他曾到龍國化緣說法,使許多人皈依佛祖,龍國國王為了感謝他,給了他一個用奇珍異寶串成的項鏈,便是畫上他手中所拿的。
羅漢的崇拜信仰在六朝時傳入中國,在唐代成為畫家喜愛的一個題材。唐代貫休(832-912)便曾畫過十六羅漢,以石刻的方式保存下來(圖一)。他的羅漢畫像延續吳道子的人物畫傳統,具有鮮明的特色,人物描繪奇崛清癯,衣衫襤褸,獨坐怪石之上。到了南宋時,院畫派的劉松年筆下的羅漢畫已經形象迥異(圖二),人物描繪細膩,如宮廷肖像畫一般,頭帶光圈,衣著華貴,穿戴及用具都精美脫俗,還常有侍從或番人隨侍一旁。
劉松年的青綠山水也頗負盛名,大英博物館一幅十四世紀的迦諾迦伐蹉唐卡(圖三)便融合了他的羅漢圖與青綠山水風格,成為一種新的羅漢唐卡畫風。大英博物館例來自日喀則一座荒廢的寺廟裏,應該是西藏本土的畫家所畫。元朝遵奉藏傳佛教為國教,兩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中國的宮廷畫風元素開始出現在西藏唐卡上,之前印度風格的畫法漸漸減少。大英博物館例顯然便是永樂宮廷所製的羅漢唐卡的原型,見Gisèle Croës曾出版的九張永樂羅漢唐卡,《Splendor of Yongle Painting: Portraits of Nine Luohan》,布魯塞爾,2002年(圖四)。
兩者構圖非常相似,帶光圈羅漢的造型,隨侍的僧人,來朝的番人及下方的小獸都一致。永樂時期的這批羅漢唐卡是歷來佛教畫像中最精美的一批造像,作此批造像的畫師顯然有看過較早的西藏版本構圖,如大英博物館藏的例子,或是他們本身便是西藏畫師。本幅唐卡與永樂唐卡雖然構圖非常相近,但是細部的畫風與用色都比較接近西藏本土的風格,相信是西藏的作坊所製作。到了清朝,這個構圖也還由宮廷寺廟裏的畫師持續沿用(圖五),可見其魅力持久不衰。
迦諾迦伐蹉出生於印度東北的比哈爾邦,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金象仔’,因為據傳有頭會屙金的小象跟他同時出生。此象對他十分忠心,形影不離,在他剃度之後依然緊隨身邊。金象的存在使得其它信徒無法擯除雜念專心修行,於是釋迦牟尼命令迦諾迦伐蹉放了牠。迦諾迦伐蹉說他曾幾次命牠離開都無效,不管怎麽做金象還是會回到他身邊來。佛祖說,如果你這麽告訴牠,‘我已經脫離輪廻,也不需要你陪伴’,說三次牠就會離開了。迦諾迦伐蹉照著作,金象果然遁入土中消失了。另一個與迦諾迦伐蹉有關的故事則是他曾到龍國化緣說法,使許多人皈依佛祖,龍國國王為了感謝他,給了他一個用奇珍異寶串成的項鏈,便是畫上他手中所拿的。
羅漢的崇拜信仰在六朝時傳入中國,在唐代成為畫家喜愛的一個題材。唐代貫休(832-912)便曾畫過十六羅漢,以石刻的方式保存下來(圖一)。他的羅漢畫像延續吳道子的人物畫傳統,具有鮮明的特色,人物描繪奇崛清癯,衣衫襤褸,獨坐怪石之上。到了南宋時,院畫派的劉松年筆下的羅漢畫已經形象迥異(圖二),人物描繪細膩,如宮廷肖像畫一般,頭帶光圈,衣著華貴,穿戴及用具都精美脫俗,還常有侍從或番人隨侍一旁。
劉松年的青綠山水也頗負盛名,大英博物館一幅十四世紀的迦諾迦伐蹉唐卡(圖三)便融合了他的羅漢圖與青綠山水風格,成為一種新的羅漢唐卡畫風。大英博物館例來自日喀則一座荒廢的寺廟裏,應該是西藏本土的畫家所畫。元朝遵奉藏傳佛教為國教,兩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中國的宮廷畫風元素開始出現在西藏唐卡上,之前印度風格的畫法漸漸減少。大英博物館例顯然便是永樂宮廷所製的羅漢唐卡的原型,見Gisèle Croës曾出版的九張永樂羅漢唐卡,《Splendor of Yongle Painting: Portraits of Nine Luohan》,布魯塞爾,2002年(圖四)。
兩者構圖非常相似,帶光圈羅漢的造型,隨侍的僧人,來朝的番人及下方的小獸都一致。永樂時期的這批羅漢唐卡是歷來佛教畫像中最精美的一批造像,作此批造像的畫師顯然有看過較早的西藏版本構圖,如大英博物館藏的例子,或是他們本身便是西藏畫師。本幅唐卡與永樂唐卡雖然構圖非常相近,但是細部的畫風與用色都比較接近西藏本土的風格,相信是西藏的作坊所製作。到了清朝,這個構圖也還由宮廷寺廟裏的畫師持續沿用(圖五),可見其魅力持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