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帶鈎略述
熊宜敬
雖然在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類似於帶鈎的長型玉片,但並無成型的出土實物,大家所熟悉的帶鈎,大約在春秋晚期開始出現,到戰國中晚期,帶鈎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出土物及傳世品皆多,多用青銅鑄造,也有金、銀、鐵、玉…等材質,以及複合式工藝。
此時,帶鈎不僅為日常服飾所需,也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的帶鈎都極為精美考究,鑲金嵌玉,精緻華麗,以彰顯其身份地位的高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風尚。
成書於西漢初的《淮南子》,在談及帶鈎時寫到:「滿堂之座,視鈎各異,於環、帶一也。」意思是說,放眼看去,滿堂賓客的腰間環帶上,都露出奢華的帶鈎,裝飾各展其能,藉以突顯個人的身份地位。
帶鈎,古稱「犀毗」,《漢書,匈奴傳》顏師古註:「犀毗,胡帶之鈎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又引《史記索隱》張宴所說:「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帶,即突厥的革帶,鮮卑,即蒙古語的五爪虎,因鮮卑人崇拜它,就把鮮卑用為本部族的名稱,並鑄其形於革帶上作為裝飾。近現代歷史考古學家王國維(1877~1927 ) 與專研北方民族、西域史、中國神話研究的近現代日本歷史學家白鳥庫吉(1865-1942),也都持此論點,均認為鮮卑即「犀毗」,亦稱「師比」,指胡人的帶鈎。
所以,今日「帶鈎」這項收藏品類,可說是一種多元文化與藝術的融合,具有活潑奔放、瑰麗多姿的吸引力。去年(2020)11月3日,倫敦佳士得秋拍一件極為罕見的西漢〈黃玉帶鈎〉(為30至40年代上海收藏家陳仁濤舊藏,後為男爵夫人von Oertzen收藏),估價60-80萬英鎊,以290.25萬英鎊成交,約為2520萬人民幣,創下高古帶鈎的第一高價,也體現出「玉質」帶鈎的稀有與收藏價值。
帶鈎究竟如何使用呢?據學者考究,帶鈎入孔的方向是由右至左,左手執帶,右手執鈎,將鈎首掛入帶孔,繫扣皮革或布帛絲綢所製之腰帶,井然束扎於腰腹之際,令衣衫袍服得以妥貼裹身。1998年3月,養德堂楊俊雄先生將珍藏的一組二件〈戰國銅帶鈎暨原附絲條腰帶〉(此絲條腰帶經紐西蘭「Rafter Radiocarbon Laboratory」碳14測試,年代吻合)捐贈給台北故宮,給學術界提供了研究早期帶鈎使用的實物證據,極為難得而重要。後來,帶鈎演變為裝飾之用,除束帶外,亦可佩掛,成為身份地位象徵,故製作工藝愈趨精巧,美玉所製之帶鈎也成為藏家追逐的標的。
熊宜敬
雖然在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類似於帶鈎的長型玉片,但並無成型的出土實物,大家所熟悉的帶鈎,大約在春秋晚期開始出現,到戰國中晚期,帶鈎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出土物及傳世品皆多,多用青銅鑄造,也有金、銀、鐵、玉…等材質,以及複合式工藝。
此時,帶鈎不僅為日常服飾所需,也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的帶鈎都極為精美考究,鑲金嵌玉,精緻華麗,以彰顯其身份地位的高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風尚。
成書於西漢初的《淮南子》,在談及帶鈎時寫到:「滿堂之座,視鈎各異,於環、帶一也。」意思是說,放眼看去,滿堂賓客的腰間環帶上,都露出奢華的帶鈎,裝飾各展其能,藉以突顯個人的身份地位。
帶鈎,古稱「犀毗」,《漢書,匈奴傳》顏師古註:「犀毗,胡帶之鈎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又引《史記索隱》張宴所說:「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帶,即突厥的革帶,鮮卑,即蒙古語的五爪虎,因鮮卑人崇拜它,就把鮮卑用為本部族的名稱,並鑄其形於革帶上作為裝飾。近現代歷史考古學家王國維(1877~1927 ) 與專研北方民族、西域史、中國神話研究的近現代日本歷史學家白鳥庫吉(1865-1942),也都持此論點,均認為鮮卑即「犀毗」,亦稱「師比」,指胡人的帶鈎。
所以,今日「帶鈎」這項收藏品類,可說是一種多元文化與藝術的融合,具有活潑奔放、瑰麗多姿的吸引力。去年(2020)11月3日,倫敦佳士得秋拍一件極為罕見的西漢〈黃玉帶鈎〉(為30至40年代上海收藏家陳仁濤舊藏,後為男爵夫人von Oertzen收藏),估價60-80萬英鎊,以290.25萬英鎊成交,約為2520萬人民幣,創下高古帶鈎的第一高價,也體現出「玉質」帶鈎的稀有與收藏價值。
帶鈎究竟如何使用呢?據學者考究,帶鈎入孔的方向是由右至左,左手執帶,右手執鈎,將鈎首掛入帶孔,繫扣皮革或布帛絲綢所製之腰帶,井然束扎於腰腹之際,令衣衫袍服得以妥貼裹身。1998年3月,養德堂楊俊雄先生將珍藏的一組二件〈戰國銅帶鈎暨原附絲條腰帶〉(此絲條腰帶經紐西蘭「Rafter Radiocarbon Laboratory」碳14測試,年代吻合)捐贈給台北故宮,給學術界提供了研究早期帶鈎使用的實物證據,極為難得而重要。後來,帶鈎演變為裝飾之用,除束帶外,亦可佩掛,成為身份地位象徵,故製作工藝愈趨精巧,美玉所製之帶鈎也成為藏家追逐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