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 DAOZHOU (1585-1646)
HUANG DAOZHOU (1585-1646)
HUANG DAOZHOU (1585-1646)
HUANG DAOZHOU (1585-1646)
3 更多
葉恭綽家族收藏 (LOTS 820-839)
明 黃道周

召對分注

細節
明 黃道周
召對分注
水墨絹本 手卷 一六三八年作
26.4 x 287 cm. (10 3/8 x 112 15/16 in.)
釋文:
召對分注。崇禎十一年(1638)六月十八日中,上御中極殿,宣召群臣,自六卿至詹、翰、坊、局暨諸卿寺凡四十人,親自甄別。暨環衛、省、臺官班定,叩頭畢,以次入殿中,宣諭:上言災異頻仍,比年為甚。金星畫見,已逾五旬,山西又以四月大雪,凍死人畜,是何所致而然?今民貧已極,夷寇未平,蠲留數多,徵輸不給,勦賊則限期已過,寬假則法令不行,又人少擔當,事多推委,囂尤易起,直枉難分。其欺网好利,分畛忘公者,比比而然。間有清操之臣,又傲物遂非,用之則恐誤事機,不用則又可惜了。要與諸臣商之,諸臣忠能體國,才足濟時,其悉心以對。
   
諸臣叩頭畢,就左班柱下立,各五人序對。先五尚書奏職名畢,始更端,奏事已,趣去。上傳奏職名,即奏事,凡三班,諸亞卿盡。臣為詹少,與屈可伸、黃錦及僉院徐鑛、太常朱國棟為第四班。臣念宣諭憂懃,諸談選將練兵,汰兵清餉,合勦為撫,先內後外者,種種碩畫,皆在章疏,爛不勝陳。唯以清操之臣,傲物遂非,恐不可用。為人才消長,主德成就第一關鞬。於是臣周就班中抗聲,言救時之實,只在知人。今日舍知人外,更無救時之法了。古稱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都言天只是虛公,不知天以清明為體,以虛公為用。清而後明,明而後公。天氣不清,即日月無以見其明,猶人心不清,即耳目無以其功。所以夫子說:“知人,愛人。"既不知人,如何愛得人?凡天以愛人為體,以知人為用;人主以愛人為體,宰相以知人為用。當堯、湯時,七旱九潦,別無消弭之方,只是用一皋陶,用一伊尹,便使天下歸仁。這兩人學問皆從清處入手,古人亦說清任和,有此清字,毚成得任和。若無此清字,何處成得任和!所以孔子說:“智仁勇",司馬光說:“仁明武"。此智字明字,即是清的意思;勇字武字,即是任的意思。如此毚成箇仁,毚仁得天下。古人知言知人之法,皆出於此。所以說:“昔我有先正,其言明且清。"決無有舍清明,別求治平之法了。臣所見止此,不敢多陳,遂叩首。從同官屈某、黃某及僉院徐某、太常朱某各奏畢。正俯伏間,上召問臣云:“黃道周這章書,聞所未聞,却有可商量處。朕所云清者,乃學者造道之基,古所云清任和者,乃聖人完德之局,如何得一概說去。"殿中諸臣皆肅然悚聽,知聖學淵微,非小臣所及。道周造次,不知領受,却說清為天地生人之本,人受於天者既清,又以學問,雖尋常人可造於聖賢之域。人習染不清,又不肯學問,致雖經聖人造就,亦做一事業不成,譬如天地不清,風雨上不能和,四時上不能平,日月上無以為光了!上見道周未甚領略,却云:“不是了。清亦是美德,必智仁勇合,乃是聖賢學問!"道周於此,聽未分明。又云:“聖人與天合德,得於天者全,所以首出庶物,五德全備。臣子勉強學問,得於天者不全,或清修自好,亦可不玷名位,免於曠瘝。譬如皋陶九德咸備,亦有得其六德者以為諸侯,得其三德者以為大夫,如何皆得九德咸備?臣學問踈淺,非敢以一偏之學,皆可造於聖賢,實不敢以完德之局,求多於臣庶。"上天顏益和,謂道周曰:“誤認了!只是泛論人才,不為諸臣而發。"又云:“起來。"道周始同諸臣叩首而興。是後,又四班各奏職名,敷陳畢,即過西柱下序立。
   
上傳賜諸臣瓜菓,諸臣始出殿門內謝恩,尋趣出成閣西廊,中使已捧策題至,御筆琳瑯,可四五百字,如天語所宣,而條款詳悉,誦之始醒聾瞶。傳錄之下,日已就晡,援筆立書,牽於文義,反不得騁。緬憶咫尺之下,衡管所窺,昭回炯然。蓋自三代而下,玄成、馬周粗引文義,未及造道之方。正叔、溫公略談道德,未究淵源之極,陸贄多陳而不精,伯淳引端而未意竟。求其親睹堯舜,預聞性道者,蓋亦寡矣。至於諸儒生質既殊,入門各別,或云居敬為本,或云主靜為宗,或云養和以守中,或云致良以格物。唯我聖主,確以清為造道之基,仁為完德之局,得天之至,先後而不違,體聖之全,古今而合節。見而知之,聞而知之,於斯為盛,精而思之,略而行之,百世可師。臣又何幸,親與颺言。以是敏德,光被四表,昭格玄穹,巍巍蕩蕩,臣又何能名焉。
題識:
崇禎十一年(1638)六月十八日,經筵日講官詹事府少詹事協理府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黃道周謹記。
鈐印:
焦桐山主、敬齋、道周私印、幼玄
藏印:
孫阜昌(18-19世紀):
太谷孫氏家藏、衛陽道孫阜昌珍藏印
葉恭綽(1881-1968):葉恭綽
其他:德成審定
秦瀛、陳鶴、光昭、葉恭綽題跋
鈐印:
秦瀛、陳、鶴、光昭、範之葉、恭綽譽虎印、遐盦
初彭齡(1749-1825)題簽:
黃石齋召對分注,甲子(1804年)十一月廿五日敬題,頤園鑒藏。
鈐印:彭齡
出版
黃道周,《黃石齋先生文集.烈皇召對記》卷9,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84冊影印康熙甲午(17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5-2003年,第200-202頁。
青禾,《黃道周》,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14年4月,第226-228頁。
黃道周,《黃漳浦集.烈皇召對記》卷24,見《明別集叢刊》第5輯,第46冊,黃山書社,合肥,2016年3月,第15-16頁。
葉恭綽,《遐庵清秘錄》卷1,海書畫出版社,上海,2019年4月第118-124頁。
更多詳情
玉父崇範:葉恭綽家族收藏
葉崇範,1916年生於天津,近現代著名鑑藏家葉恭綽的獨生女兒。葉恭綽,大半生從政,不僅是中國近現代交通、教育事業的先驅;亦博古通今,兼工書畫,精於考古鑒賞,曾任北京畫院首任院長,為中國文化在二十世紀的傳承作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葉崇範幼蒙親炙,性格開朗,箭術、馬術、高球、戲劇樣樣精通。她在上海時就讀啟明女校,表現活躍,前後期同學包括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1911-2016)。楊絳曾憶道:“葉小姐是啟明學生,是我的先後同學。姊姊們說,這位葉小姐……生性大膽淘氣。她在啟明,曾自己編造請假信,換上男裝,騎自行車在大馬路一帶玩上一圈,再回學校。”葉恭綽稱其燊兒、燊女,在詩文中常常提及,十分疼愛。1930年代末,葉崇範客居雲南昆明,其鄰居則是當時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梁思成和林徽因。1940年代初期動蕩的年代,葉崇範與堂兄葉公超(1904-1981)對於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的保全與守護,也有著重要的功勞。
1948年,葉崇範前往香港與父親同住,至1950年三月葉恭綽啟程北上參政。其後,父女二人雖天各一方,仍時常保持聯絡,或通信,或通過友人傳話,直至1968年葉恭綽逝世。睱庵先生曾言:“欲確切完成對於文物之使命,以應時勢之需要,而輔其他文化教育事業之所不及,竊以為……急務蓋有四焉:曰,設圖書館;曰,設博物院;曰,編印叢書;曰,纂修方志”。他所藏書畫古物,多悉數無償捐贈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博物館;其侄葉公超的後人,也將其家藏書畫捐贈予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館。葉崇範出身書香世家,繼承了父輩對傳統藝術、文化綿延的使命與追求。1990年代初,她回到中國,將父親生前收藏的一批文物、手稿捐贈於眾。此次呈獻葉恭綽家族珍藏書畫,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由葉崇範精心保存,珍而重之。古代書畫二十件,另近現代三件(編號1074-1076)將於
11月30日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拍賣中呈現。

拍品專文

崇禎十一年(1638),策試群臣是當時重要的歷史事件。見諸《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一《程國祥傳》、《國榷》卷九六、《崇禎實錄》卷十一等記載。
初彭齡,字紹祖,號頤園,山東萊陽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此卷清乾隆間為初彭齡所得,秦瀛、光昭、陳鶴於嘉慶年間,俱有題跋。陳鶴跋中謂當時有“無錫秦小峴"題辭,今不復見。而葉恭綽題跋在諸家之前,知此卷或為葉氏重裱。初頤園後,書法又歸道光間太谷孫阜昌所有,至民初為葉恭綽得於吳門,庋藏不啻珍寶。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