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 SHAN (1605-1690) AND FU MEI (1628-1684)
FU SHAN (1605-1690) AND FU MEI (1628-1684)
FU SHAN (1605-1690) AND FU MEI (1628-1684)
11 更多
FU SHAN (1605-1690) AND FU MEI (1628-1684)
14 更多
葉恭綽家族收藏 (LOTS 820-839)
明/清 傅山、傅眉

醉翁先意

細節
明/清 傅山、傅眉
醉翁先意
設色∕水墨金箋紙∕絹本 冊頁六開及散頁一開
每頁 25.5 x 23.5 cm. (10 x 9 ¼ in.)
(2)1. 款識:第一開:山。
鈐印:傅山私印
2. 款識:丁卯(1687年)二月,大一畫石道眉書。
鈐印:傅山之印
3. 款識:山。
鈐印: 傅山私印
4. 款識:丙申(1656年)三月,寫得江柳共風烟,傅眉。
鈐印:傅眉印
5. 款識:畀。
鈐印:傅眉印
6. 款識:眉畫。
鈐印:傅眉印
7. 款識:山畫。
鈐印:傅山私印
戴廷栻(1618-1691)題跋:
慧業文人,丘壑至性,即丹青小技,一花一鳥,一木一石,莫非幽興。此公它先生橋梓小畫,六葉先生少年篤好書畫,古今圖籍無不博覽,得其用筆之妙。興之所到,聊一為之,純以己意,不類前人。蓋乘急戒緩,不入流而一往來者耶!壽毛不學乃翁,時用古法,猶小米之於老顛。雖有離合,正自家教。癸卯(1663)季夏晤鳧盟太原㝯中,縱談今古,留連絫日,屬余購之。因出素藏者以贈,是十年前得之西河道蘧者,知鳧盟社翁先生之不以為蘭,即以為馬,畫者購者贈者,指之非指,漆園之叟得之。昭餘社弟戴廷栻書寄。
鈐印:
戴廷栻印、楓中
申涵光(1620-1677)、曾熙(1861-1930)、葉恭綽(1881-1968)題跋。
鈐印:
鳧盟鑒定、申涵光、曾熙之印、農髯、葉恭綽印、恭綽
戴廷栻題引首:醉翁先意,戴廷栻題。
鈐印:
戴廷栻印、楓中、少學琴書偶愛閑靜
註:戴廷栻,字楓仲,號維吉,一號補巖,祁縣人,官聞喜訓導,博學好古,與傅山為莫逆之交。明亡後建丹楓閣為遺民秘密活動地點,與江南冒辟疆水繪園南北並峙,以聚藏書畫彝鼎之富飲譽當時。

出版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一卷:美國‧加拿大篇》,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1998年8月,第I-227及I-352頁,圖版pl. A46-001。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台灣石頭出版社(台北,2003年);三聯書店(北京,2006年),圖版4.25, 4.26 (兩頁)。
更多詳情
玉父崇範:葉恭綽家族收藏
葉崇範,1916年生於天津,近現代著名鑑藏家葉恭綽的獨生女兒。葉恭綽,大半生從政,不僅是中國近現代交通、教育事業的先驅;亦博古通今,兼工書畫,精於考古鑒賞,曾任北京畫院首任院長,為中國文化在二十世紀的傳承作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葉崇範幼蒙親炙,性格開朗,箭術、馬術、高球、戲劇樣樣精通。她在上海時就讀啟明女校,表現活躍,前後期同學包括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1911-2016)。楊絳曾憶道:“葉小姐是啟明學生,是我的先後同學。姊姊們說,這位葉小姐……生性大膽淘氣。她在啟明,曾自己編造請假信,換上男裝,騎自行車在大馬路一帶玩上一圈,再回學校。”葉恭綽稱其燊兒、燊女,在詩文中常常提及,十分疼愛。1930年代末,葉崇範客居雲南昆明,其鄰居則是當時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梁思成和林徽因。1940年代初期動蕩的年代,葉崇範與堂兄葉公超(1904-1981)對於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的保全與守護,也有著重要的功勞。
1948年,葉崇範前往香港與父親同住,至1950年三月葉恭綽啟程北上參政。其後,父女二人雖天各一方,仍時常保持聯絡,或通信,或通過友人傳話,直至1968年葉恭綽逝世。睱庵先生曾言:“欲確切完成對於文物之使命,以應時勢之需要,而輔其他文化教育事業之所不及,竊以為……急務蓋有四焉:曰,設圖書館;曰,設博物院;曰,編印叢書;曰,纂修方志”。他所藏書畫古物,多悉數無償捐贈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博物館;其侄葉公超的後人,也將其家藏書畫捐贈予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館。葉崇範出身書香世家,繼承了父輩對傳統藝術、文化綿延的使命與追求。1990年代初,她回到中國,將父親生前收藏的一批文物、手稿捐贈於眾。此次呈獻葉恭綽家族珍藏書畫,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由葉崇範精心保存,珍而重之。古代書畫二十件,另近現代三件(編號1074-1076)將於
11月30日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拍賣中呈現。

拍品專文

清簡拙逸:傅山傅眉父子山水特色

傅山(1607-1685)、傅眉(1628-1684)父子,山西陽曲人,生於明而入清,江山易祚,隱居以遺民自居,俱為明末清初文化奇人。傅山學通儒釋道三家,又兼工詩詞文章,兼書畫印醫武術諸般皆有涉獵,博學為一時之冠。明末清初世亂,傅山於五峰山出家為道士,以避剃髮令。清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傅山受牽連入獄,絕食幾死,為魏一鰲(1613-1692)、戴廷栻(1618-1691)諸友人營救,後雲遊名山,晚歲隱居崛圍寺,辭博學鴻詞不赴。子眉工詩,能篆刻,先傅山一歲卒。
葉恭綽(1881-1968)舊藏傅山、傅眉《醉翁先意》冊六開(父子各三開),並傅山散葉一開(葉恭綽1941年題跋)。傅山畫筆法清簡,點畫淡逸,既有傳統之筆,又生自家章法,筆餘略染薄色,頗有宋人“霜風淒緊,關河冷落"之意緒,正是筆外韻趣也;傅眉畫學自傅山,而用筆更幼細,山水多用牛毛皴法,繁中見簡;沒骨花卉雪中寒色,亦見清逸。父子二人山水,俱於疏簡之中得見況味。
六開冊葉歷經戴廷栻、申涵光(1619-1677)、譚震青(19-20世紀)、曾熙(1861-1930)、葉恭綽(1881-1968)諸家題跋收藏,傳承有序。又經白謙慎先生(1955-)選用研究出版多年,為市場所見傅山父子公認傳世罕有畫作,珍貴異常。散葉一開,較諸六開中傅山山水更細緻,當為早年之作。此七開傅山父子畫作,葉恭綽得自20世紀40年代,自上海轉赴香港、美國,隨篋行旅,又傳諸後人至今,得畫珍之藏之,愛之惜之,歷時近80年,傅畫以葉藏而名盛,葉藏亦與傅畫並傳!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