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明 陸治
南皋圖
設色紙本 手卷
27.4 x 205.3 cm. (10 ¾ x 80 ¾ in.)
款識:陸治補圖。
鈐印:包山子。
高士奇(1645-1703)題跋:
1
余嘗愛趙松雪題畫寄高仁卿,詩云:“碧山清曉護晴嵐,綠樹經秋醉色酣。誰是丹青三昧手,為君滿意畫江南。”今日新秋晚涼,觀舊藏包山《南皋圖》,清迥絕俗,自足怡情。因書松雪詩遣興。康熙戊寅(1698年)七月十日,江村高士奇在柘上簡靜齋。
2
孤蓬雨後未除寒,風激長河鼓棹難。遙見兗東山數點,新浮黛色似迎鑾。康熙己卯(1699年)二月二十日舟行彭城道中作。觀包山此圖,因書空處,聊以記事。士奇。
3
余不作山陰道上遊垂四十年。庚辰(1700年)二月五日曉起觀平叔此圖,以其類山陰也,題詩記之:“爭流競秀山陰道,鄉緒頻牽四十年。丘壑難忘情未盡,他時應買渡江舡。”是日輕陰,玉蘭將放矣。竹窻年五十六。
4
溟濛春雨落江梅,三徑荒蕪滿地苔。兩度新年情緒別,手持緗帙懶重開。孤棹彭城風雨夜,閒窻湖上曉寒時。年光又是燒燈後,惆帳南皋花滿枝。己卯(1699年)仲春迎鑾山左,兒軒隨舟中。庚申(1700年)二月五日兒軒侍几側。今日再觀,遂有疇昔之感。壬午(1702年)正月廿一日,雨窻堦下古梅繁縟。大兒輿赴武林,並記之。江邨士奇年五十八。
鈐印:
高士奇、澹人、獨旦翁、樂此齋中圖書、江村、竹窗、少無宦情
藏印:高士奇:簡靜齋(半印)、清吟堂秘笈印
其他:耗壯心遣餘年、□□□珍藏記(半印)
半印不辨
卷後陳繼儒(1558-1639)行草書法:
釋文:
予山居有頑仙廬,有舍譽堂、有邁菴、有老是庵,此在山之南麓者也。有高齋、有清微亭,此在山之中央者也。有水邊林下,有磊砢軒,此在山之西隅者也。有喜菴,道徑山之上下,必取道焉,此依山岸者也。
山有松、有杉、有梧柏、有樟梓、有桃李、有梅杏、有紫藤、有叢桂、有楓葉、有夜合、有椿檜、有石楠、有修竹,其下率有之,但多西府玉蘭、海榴、薝葡、牡丹、芍藥、臘梅、大柿、高柄大紅藕花。山居有東坡竹,石刻《風雨竹》二碑,黃山谷《此君軒碑》、米(朱)晦翁畊雲釣月墨跡,有顏魯公《巨川誥》、倪雲林《鴻雁泊舟圖》,又良常《草堂圖》,黃崔山樵《阜齋圖》,錢舜舉《笳菜圖》,梁風子《陳希夷圖》,梅花道人《竹篠圖》,趙松雪《高逸圖》,吾明文、沈以及南羽、玄宰,不暇記。山裝有漢鉤、金鳩首、槲葉笠、箬笠、楊鐵崖鐵冠,木上座松化石、陸放翁松波研、米虎兒研山、書萬卷。山友有田更渙丈人、且且先生、阿誰公。方外有達老漢、雲栖老人、秋潭、麻衣、和上蓮儒,偶萍慧解,蕉外微道人,時來作伴。荒山向無兔,今有兔矣;無畫眉,今有畫眉矣;向無客今多客,遠慚桃源近慚子真、谷口。東坡云:行年六十,世間滋味已略見矣!此外,除見道人外,皆無益也。然哉然哉!
題識:
辛酉(1621年)十月廿三日秉燭書,是日種竹於南皋,臨榜其居曰三種居,一年之計種苗,十年之計種竹,百年之計種德。書竟讀《班超傳》李邕一事,不可及。臨寄之熊經略先生,《超》傳不可不讀。
鈐印:
眉公、陳繼儒印
出版
高士奇,《江村書畫目》,見《中國書畫全書》第7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075頁。
班宗華等,《玉齋珍藏明清書畫精選》,耶魯大學美術館,紐黑文,1994年,第96-99頁,圖版14。
田洪編著,《王南屏藏中國古代繪畫》上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2015年7月,第94-95頁,圖版29。
展覽
紐黑文,耶魯大學美術館,“玉齋珍藏明清書畫精選”,1993年4月9日-1994年7月31日。
安娜堡,密芝根大學美術館,“玉齋珍藏明清書畫精選”,1994年9月10日-11月19日。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玉齋珍藏明清書畫精選”,1994年12月16日-1995年2月25日。
勞倫斯,堪薩斯大學史賓莎美術館,“玉齋珍藏明清書畫精選”,1995年4月9日- 2月25日。
更多詳情
書畫有緣,自會遇合:王南屏家族收藏
今年秋季,佳士得香港十分榮幸為藏家呈獻一批來自中國最後一位傳統文人鑒藏家王南屏先生(1924-1985)及其家族所珍藏之珍罕鉅作。
王南屏出生於書香門第,原籍江蘇常州。1937年他隨家人至上海,與當地經營染織廠生意的父親王有林(1900-1988)重聚。他在復旦大學修讀中國文學;1942年結識了比鄰而居的大收藏家葉恭綽先生(1881-1968),開啟了他的收藏生涯。儘管兩人年齡相差四十二歲,葉恭綽對同樣愛好文史藝術的王南屏傳授心得如師徒一般,成為忘年之交,奠定了王南屏書畫收藏與鑑賞的深厚基礎。
在父親王有林的協助之下,王南屏的首批收藏,便是從葉恭綽手中購得一批明清書畫作品。葉公綽還為其引薦,收藏重要書畫名作,其中包含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1940年代末,王南屏移居香港,數十年來往返於港、台之間,拜訪當地收藏家,欣賞與購藏流傳在海外的名家精品。1970年代,王南屏旅居於美國及香港,參與在紐約及香港逐漸蓬勃發展的中國書畫拍賣。旅美期間,與當地學界人士交流甚廣,更多次將自己的收藏借予當地博物館舉辦展覽,並資助朋友的孩子赴美留學。此時,亦有眾多藝術收藏團體,如敏求精舍、求知雅集與扶輪社等,邀請王南屏先生舉辦書畫專題相關座談。此外,王南屏素來與眾多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師保持著密切的往來與交情,如張大千、溥儒及遠親謝稚柳等,常常向他們慷慨展示其收藏,與藝術家們一同鑒賞與研究作品,可見其在海外書畫收藏圈舉足輕重的地位。
王南屏以其廣博的中國書畫與文學知識,孜孜不倦地探尋和鑽研,建立起被公認為最卓越的中國古代書畫收藏。近期出版的《玉齋鑑藏記》中收錄了他的遺稿,內容詳述了他極為嚴謹的收藏原則與心得:與收藏界人士培養良好的關係,以重質不重量為原則,用獨到的眼光及不受市場潮流左右的主見評斷作品,並能以不計較購買價格是否高於市場價格的態度,集中精力收藏精品。如此不僅能獲得專業鑒賞經驗與資訊,亦能提高自己的鑒賞眼光,更能吸引到高價值的作品主動上門。這些原則與態度,皆得自他生命中的良師益友葉恭綽及上海書畫界巨擘孫伯淵(1898-1984,集寶齋)和錢鏡堂(1907-1983,六瑩堂)的指導。
半個世紀以來,玉齋王南屏家族的收藏廣受博物館及藝術學者的推崇。其許多藏品已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國家級文化機構,特別是王安石(1021-1086)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楞嚴經旨要卷》,以及南宋版《龍舒本王文公全集》,由家屬依其遺志捐予上海博物館。另有精品借予聖塔巴巴拉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美術館、密西根大學美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和斯賓賽美術館等機構展出。此外,由耶魯大學美術館出版的《玉齋珍藏明清書畫精選》,匯集了班宗華、高居翰、傅申等中外藝術史重量級學者的研究,被各大學圖書館所購藏,足見其收藏在藝術史領域的重要性。
“書畫有緣,自會遇合,如無緣雖到手亦不成。”這是王南屏對藝術收藏所下的經驗總結與最佳寫照。對他而言,“收”與“藏”是兩回事,有些人有法收而無力藏,有些人有力藏卻無法收;而財富並不能保證收藏的品質與長久,因此當確定了收藏目的後,便要研究“收”與“藏”的方法。王南屏中國古代書畫收藏之成就確是達到了他那個世代的頂點,他的收藏品味和為人處事的態度也反映出他的內在特質,體現出一種樂善好施、慷慨、高雅以及無私的人生面貌。他超越了收藏家、鑒賞家、行家、文人、藝術家與學者的身分界線,獨樹一幟的人格特質,深受親朋好友、學術界及收藏圈的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