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IT POT À PINCEAUX EN JADE BLANC
PETIT POT À PINCEAUX EN JADE BLANC
PETIT POT À PINCEAUX EN JADE BLANC
2 更多
V.W.S.先生珍藏山川白虹——論乾隆時期玉器 陳以昕博士 獨立學者渾然天成的玉石溫潤堅固,晶瑩透亮,備受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愛戴,如 紐西蘭毛利人及中美洲瑪雅人。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華夏子孫對美玉 的鍾愛與崇拜廣為人知,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迄今亦然, 並無其他世界文明能及。古時,玉象徵長生不朽,被賦予神性;後來,「玉 德」更成為中國人根深柢固的價值思想,與中國文化和中國人身份認同 息息相關。孔子曾引用玉的特質來比喻有德行的君子,並提出玉有十一 種美德。當孔子被門生子貢詢問玉為何受到重視,孔子解釋說:「夫昔者 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 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絀然,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 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珪璋 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 君子貴之也。」東漢許慎編纂的字典《說文解字》將玉的美德歸納為五 種:仁、義、智、勇、潔。《說文解字》是讀書人案頭必備的辭書,玉有五 德的概念得以廣泛流傳。 清代滿族皇帝繼承中國歷代傳統,於宮廷祭祀禮儀中使用玉器,更採用 玉製寶璽,用於聖旨詔書等文告,象徵至高無上的皇權。宮廷及富庶家 庭經常選用玉材作服裝飾物、文房四寶、祭祀用品、家具、實用器皿及 其他裝飾品。乾隆盛世時期,玉雕藝術得以蓬勃發展,於1750年代,清 廷成功征服于闐(和田)地區,該地的玉石資源從此被朝廷大量採用。 雖然朝廷早已擁有各色各樣品質上乘的玉材,但在于闐被納入清代版 圖後,乾隆宮廷才能定期採用大量色澤均勻,瑕疵或雜質極少的大塊玉 石。從1760年起,每年都有重約二千公斤的玉石進貢到乾隆宮廷(祁美 琴,《清代內務府》,瀋陽,2008年,第127頁;轉引自Nicole Chiang, 《Emperor Qianlong’s Hidden Treasures: Reconsider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ng Imperial Household》,香港,2019年, 第29頁)。玉石的天然色彩繁富,有純白(被譽為「羊脂白玉」)、青白、 黃、碧綠、棕、灰和黑色等。和田白玉是最著名的玉石品種之一,其純淨 的顏色完美襯托出玉石溫潤亮麗的光澤。此次拍賣的白玉或青白玉器清 芬脫俗,充分體現出這一點。乾隆皇帝一生撰寫了大量詩文,其中多達 八百首提及或讚美玉器(He Li,〈Chinese Jade Ar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Later Chinese Jades: Ming Dynasty to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2007年,第22頁。) 白玉受到乾隆宮廷的推許,而色調迷人的黃玉亦聞名遐邇。黃玉與白玉 相比,或許更受歷代鑒藏家青睞。明代作家高濂在《燕閒清賞箋》中指 出,「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本次拍賣中的黃玉精品(拍品 533- 537, 615)雕工細緻,造型俊秀。其中一件黃玉駱駝(拍品533)在工匠 的精雕細琢下,呈現出駱駝生動的形態。駱駝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運輸 功臣,負責運送貴重貿易貨物,當中包括玉雕製品,更負責將玉石原料運 送至京城。前朝所製的玉駱駝顯然讓乾隆皇帝為之傾慕。例如,臺北故 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的白玉駱駝(見《敬天格物》, 臺北,2011年,第5-4-12號),神態俊俏,底部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 紫檀底座上也以銀線嵌上同一首七言絕句詩:「拳足昂頭曲肖奇,土華 璘縟卯金遺。詎同唐帝過街日,疑共明君出塞時」。 乾隆宮廷尚古之風也體現於仿古玉器上,這些玉器在皇帝嚴密監督下大 量製作。武功顯赫使乾隆宮廷獲得上乘于闐玉,而玉石切割技術的突飛 猛進,亦促使宮廷作坊可更迅速地生產各種各樣不同形狀、設計及用途 的玉雕作品。雕琢玉石的技術難度減低,工匠便能更輕易製造紋樣複雜 的仿古設計。1755年出版的《西清古鑑》,記錄乾隆宮廷收藏的古代銅 器,有多達1436件禮器和93面鏡子。文獻紀錄顯示,工匠遵照乾隆皇帝 的指導,以《西清古鑑》所錄的銅器為樣版,製造出仿古玉器。《西清古 鑑》所載的銅器有尊(圖1)、罍(圖2)、瓶(圖3)、壺(圖4)等,在商周 禮儀中用來盛酒。清代仿古玉尊、罍、瓶、壺的變化多樣,紋飾細節各 異,經常添加湛新的形狀和圖案——此中有描繪吉祥瑞獸的例子,包括 龍(拍品540)、鳳(拍品535)和象(拍品554)等。《西清古鑑》也記 載了另一種禮器,是商代所用的觥(圖5)。自西周晚期開始使用的匜, 就是由觥改編而來。宋至清代編纂的銅器圖譜往往不區分兩器,故《西 清古鑑》將觥歸為匜。許多現存的觥,包括銅器和仿古玉器,都缺原蓋。 本拍賣中的黃玉鳳紋仿古觥式瓶,原蓋仍存(拍品535),實屬罕見。此 器造型典雅修長,瓶身大部分沒有多加雕刻,素身凸顯出玉石天然的亮 麗色澤與溫潤質感。器側、柄和蓋鈕上的鳳凰、松樹(象徵長壽)和夔龍 為器皿增添吉祥寓意 。 許多玉雕作品均採用富有吉祥寓意的紋飾圖案,以白玉福壽喜慶洗(拍 品561)為例,洗中央透雕帶有「雙喜」字樣的流蘇吊飾,繫於磬上。「 磬」與「慶」同音,象徵「吉慶」。玉洗雙耳呈靈芝形,代表「如意」。白 玉福壽紋奩(拍品555)亦飾靈芝,圍繞蓋鈕一周。奩口及蓋上飾如意雲 紋,蓋鈕刻「壽」字,這奩作為賀壽禮,再也合適不過。奩是用來盛放梳 妝品或香物的器皿,唐朝到清朝的詩文中都有提及,宋代詩人秦觀的作 品中,至少有四次提到玉奩。秦觀是蘇軾弟子,高郵(今屬江蘇)人,江 蘇省揚州和蘇州一帶是歷史悠久的玉器生產地,出品專供朝廷或達官貴 人享用。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件玉奩,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 物珍品全集-42-玉器(下)》,香港,1995年,第197和198號。 此外,清朝玉器也有採用宗教題材及圖案。由於清朝疆域遼闊,乾隆皇 帝統治的地域蘊含多元民族、文化及宗教思想。藏傳佛教是清宮主要的 宗教信仰,銅製佛像因而大量生產。乾隆皇帝乃虔誠的藏傳佛教徒,會 修習禪定。一尊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製作的青白玉佛陀坐像(拍品543) ,描繪釋迦牟尼雙手結禪定印,盤坐於蓮瓣座上。此佛像很有可能是依 照銅造像而製。其他清中期玉雕佛像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白玉佛 像,圖見楊伯達,《華夏古玉:鑑賞篇》,卷12,香港,1997年,103號。 除了佛教人物,道教人物也經常出現在清代藝術中。一件白玉蓋盒(拍 品562)飾有道教神話中的八仙,盒壁光滑平整,淺浮雕八仙,可清楚辨 認出每一位仙人——呂洞賓背著劍,鍾離權手執扇子,何仙姑拿著一朵 蓮花,李鐵拐捧著葫蘆及拐杖,􀀀湘子􀀀著笛子,張果老手執魚鼓,曹國 舅拿著笊籬,藍采和蹲在花籃旁。 這組傳世美玉充分彰顯清中期豐富多樣的玉雕,無論色澤、形製、設計 或題材都各有特色,盡顯中國玉雕藝術的盛世輝煌。乾隆皇帝特別鍾愛 玉雕,在宮廷大力推動下,清代玉雕製作登峰造極,巧奪天工。
清十八/十九世紀 白玉四季花卉紋方筆筒

CHINE, DYNASTIE QING, XVIIIÈME-XIXÈME SIÈCLE

細節
清十八/十九世紀 白玉四季花卉紋方筆筒Hauteur : 9,8 cm. (3 7/8 in.)
來源
V.W.S. 先生之父 (1890-1977) 於1930年代購自中國
V.W.S.先生 (1918-1974)珍藏
更多詳情
A SMALL WHITE JADE SQUARE BRUSH POT
CHINA, QING DYNASTY, 18TH-19TH CENTURY

榮譽呈獻

Camille de Foresta
Camille de Foresta Senior Specialist, Deputy Chairman of Christie's France

更多來自 當北京遇見凡爾賽- V.W.S.珍藏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