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宋 花卉紋鋬耳金盃
此例宋代 (公元960至1279年) 金盃工藝精湛,將自唐 (公元618至907年) 至宋薪火相傳、出神入化的金器工藝詮釋得淋漓盡致。盃的內底精心鏨刻枝繁葉茂的折枝蓮紋,枝上結一蓮蕾和兩朵綻放的蓮花,鋬耳或板沿表面平鏨對稱葉紋,中段綴一果實。盃身光素且拋光柔和,將紋飾構圖襯托得益發清新雅潔。口沿一側出菱花邊月牙板沿,下接一垂直環耳,與另一半的細窄盃沿上下呼應。此盃妙不可言,它常現身各大展覽,且時有發表,其經手藏家無不赫赫有名,諸如通運公司的張人傑先生 (1877至1950年),以及洪默思夫人 (Mrs. Christian R. Holmes,1871至1940年) 及美國參議員史柯特 (Hugh Scott,1900至1994年) 等。
有人認為,此盃當年或許是天子或大臣的文房筆洗,蓋因明 (公元1368至1644年)、清 (公元1644至1911年) 二代文人的書桌之上,間或也有形制雷同的陶瓷筆洗。[一] 誠然,此類金器製作之時的具體用途仍有待商榷,但至少有一部份考古學家相信,這批作品應是宮中的飲器。[二]
誠如本季的精美金盃所示,宋代金銀器的紋樣地子大多光素無紋,較諸唐代器物精美繁縟但略為刻板的紋樣,及其排列細密的經典陰線小圈 (英文常形容為「珍珠地 (ring-mat ground)」,中文多稱之為魚子紋),兩者可謂大異其趣。事實上,宋代金銀器的紋飾題材脫胎於當時的紙本和絹本花鳥畫,並細意模仿後者精巧之構圖、寫實之畫風和行雲流水般的線條。
內蒙古曾出土若干近似金盃,而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亦珍藏一例近似之作 (館藏號M.30-1935),[三] 紐約J.J. Lally & Co.於2002年3月舉辦「Chinese Porcelain and Silver in the Song Dynasty (中國宋代瓷器與銀器展)」展覽,展品中也一件類似的金盃 (圖錄編號11)。[四] 2019年9月12日,紐約佳士得拍出一件卡爾‧凱波 (1884至1967年) 舊藏銀盃,其器形與本拍品相若,內底亦刻同一類型的蓮花紋 (拍品編號583)。[五]
宋金時期,鈞窯和耀州窯均有仿燒此類形制的陶瓷版本;無論其燒造時的原始用途,明清文人的確經常以之充當筆洗。就知名度最高的鈞窯實例而言,一者出自紐約亞洲協會 (館藏號1979.138),此乃洛克菲勒三世伉儷舊藏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 Collection);其二為英格朗爵士舊藏 (Sir Herbert Ingram Collection),現已入藏牛津大學艾希莫林博物館 (館藏號EA1956.1326);另一例源自大維德爵士舊藏,今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館藏號PDF.67)。北京首都博物館也有一件形制相若的耀州器,它是北京一座金代古墓的出土文物,該館專家稱之為洗。另一例耀州窯月白釉近似例為陝西耀州窯博物館藏,它同樣定名為洗,屬於 1988年4月在陝西銅川耀州區柳林鎮出土的一批36件金代窖藏文物。[六]
此例極品金盃的造型美不勝收,而且設計別出心裁,器壁拋光細膩,再襯以精心鏨刻的紋飾,洵為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金器。再者,這件作品身世顯赫,且屢屢現身於各大展覽和學術鉅著,足證此乃宋代珍品中的巔峰之作。
毛瑞 (Robert D. Mowry )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一] 羅啟妍著作《如銀似雪 —— 中國晚唐至元代白瓷賞析:羅啟姸收藏精選》頁120 (香港:雍明堂,1998),譯者為李惠玲。
[二] 王建琪、邵清隆主编的《成吉思汗: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第1版頁270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三] Susan Whitfield編著的《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頁239圖版169 (芝加哥:Serindia Publications,2004)。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記錄顯示,此盃原斷代為唐代作品,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於2009年9月22日更訂為元代作品,齊教授為中國金銀器專家。另可參見:https://collections.vam.ac.uk/item/O93536/cup-unknown/。
[四] J.J. Lally & Co.編著的《Chinese Porcelain and Silver in the Song Dynasty, March 18–April 8, 2002》圖錄編號11 (紐約: J.J. Lally & Co.,2002)。
[五] 紐約佳士得編著的《 Masterpieces of Early Chinese Gold and Silver, 12 September 2019》頁155拍品編號583 (紐約:佳士得,2019)。
[六] 文物出土之際,該地仍稱陝西銅川市耀縣柳林鄉。
此例宋代 (公元960至1279年) 金盃工藝精湛,將自唐 (公元618至907年) 至宋薪火相傳、出神入化的金器工藝詮釋得淋漓盡致。盃的內底精心鏨刻枝繁葉茂的折枝蓮紋,枝上結一蓮蕾和兩朵綻放的蓮花,鋬耳或板沿表面平鏨對稱葉紋,中段綴一果實。盃身光素且拋光柔和,將紋飾構圖襯托得益發清新雅潔。口沿一側出菱花邊月牙板沿,下接一垂直環耳,與另一半的細窄盃沿上下呼應。此盃妙不可言,它常現身各大展覽,且時有發表,其經手藏家無不赫赫有名,諸如通運公司的張人傑先生 (1877至1950年),以及洪默思夫人 (Mrs. Christian R. Holmes,1871至1940年) 及美國參議員史柯特 (Hugh Scott,1900至1994年) 等。
有人認為,此盃當年或許是天子或大臣的文房筆洗,蓋因明 (公元1368至1644年)、清 (公元1644至1911年) 二代文人的書桌之上,間或也有形制雷同的陶瓷筆洗。[一] 誠然,此類金器製作之時的具體用途仍有待商榷,但至少有一部份考古學家相信,這批作品應是宮中的飲器。[二]
誠如本季的精美金盃所示,宋代金銀器的紋樣地子大多光素無紋,較諸唐代器物精美繁縟但略為刻板的紋樣,及其排列細密的經典陰線小圈 (英文常形容為「珍珠地 (ring-mat ground)」,中文多稱之為魚子紋),兩者可謂大異其趣。事實上,宋代金銀器的紋飾題材脫胎於當時的紙本和絹本花鳥畫,並細意模仿後者精巧之構圖、寫實之畫風和行雲流水般的線條。
內蒙古曾出土若干近似金盃,而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亦珍藏一例近似之作 (館藏號M.30-1935),[三] 紐約J.J. Lally & Co.於2002年3月舉辦「Chinese Porcelain and Silver in the Song Dynasty (中國宋代瓷器與銀器展)」展覽,展品中也一件類似的金盃 (圖錄編號11)。[四] 2019年9月12日,紐約佳士得拍出一件卡爾‧凱波 (1884至1967年) 舊藏銀盃,其器形與本拍品相若,內底亦刻同一類型的蓮花紋 (拍品編號583)。[五]
宋金時期,鈞窯和耀州窯均有仿燒此類形制的陶瓷版本;無論其燒造時的原始用途,明清文人的確經常以之充當筆洗。就知名度最高的鈞窯實例而言,一者出自紐約亞洲協會 (館藏號1979.138),此乃洛克菲勒三世伉儷舊藏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 Collection);其二為英格朗爵士舊藏 (Sir Herbert Ingram Collection),現已入藏牛津大學艾希莫林博物館 (館藏號EA1956.1326);另一例源自大維德爵士舊藏,今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館藏號PDF.67)。北京首都博物館也有一件形制相若的耀州器,它是北京一座金代古墓的出土文物,該館專家稱之為洗。另一例耀州窯月白釉近似例為陝西耀州窯博物館藏,它同樣定名為洗,屬於 1988年4月在陝西銅川耀州區柳林鎮出土的一批36件金代窖藏文物。[六]
此例極品金盃的造型美不勝收,而且設計別出心裁,器壁拋光細膩,再襯以精心鏨刻的紋飾,洵為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金器。再者,這件作品身世顯赫,且屢屢現身於各大展覽和學術鉅著,足證此乃宋代珍品中的巔峰之作。
毛瑞 (Robert D. Mowry )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一] 羅啟妍著作《如銀似雪 —— 中國晚唐至元代白瓷賞析:羅啟姸收藏精選》頁120 (香港:雍明堂,1998),譯者為李惠玲。
[二] 王建琪、邵清隆主编的《成吉思汗: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第1版頁270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三] Susan Whitfield編著的《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頁239圖版169 (芝加哥:Serindia Publications,2004)。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記錄顯示,此盃原斷代為唐代作品,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於2009年9月22日更訂為元代作品,齊教授為中國金銀器專家。另可參見:https://collections.vam.ac.uk/item/O93536/cup-unknown/。
[四] J.J. Lally & Co.編著的《Chinese Porcelain and Silver in the Song Dynasty, March 18–April 8, 2002》圖錄編號11 (紐約: J.J. Lally & Co.,2002)。
[五] 紐約佳士得編著的《 Masterpieces of Early Chinese Gold and Silver, 12 September 2019》頁155拍品編號583 (紐約:佳士得,2019)。
[六] 文物出土之際,該地仍稱陝西銅川市耀縣柳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