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ARVED LIMESTONE RELIEF FRAGMENT OF VIMALAKIRTI
士紳珍藏
北魏 石灰岩雕維摩詰居士像

NORTHERN WEI DYNASTY (AD 386-535)

細節
北魏 石灰岩雕維摩詰居士像
14 ½ in. (37 cm.) high, wood stand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舊藏
《Junkunc: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紐約蘇富比, 2018年9月12日,拍品9號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維摩詰菩薩(梵語為Vimalakīrti)是大乘佛教中極受歡迎《維摩詰經》的 中心角色,主導「不二論」思想,追求超越人生中的相對「二元」而達到絕 對的境界。維摩詰菩薩妙語如珠、舌燦蓮花,往往與諸高僧眾弟子對談、辯 才、相與推敲而道盡機鋒,語驚四座,其無盡的知識及智慧泉源亦對中國歷 代貴族及文人思想影響至深。《維摩詰經》代代相傳,內容受到大眾喜愛與 推崇而屢屢被轉化成繪畫、壁畫、石雕等藝術形式呈現,其中維摩詰菩薩多 被刻畫為側身臥躺姿以重現、演繹經文中「文殊問疾」的著名橋段。此尊深 色石灰岩雕佛像五官立體、衣冠層疊,風格源自河南省洛陽以南北魏(386- 534)時期的龍門石窟造像。由石雕尺寸大小可推斷此像原於神廟或石碑一 隅,其內容極大可能是描述《維摩詰經》中「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 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的片段,亦即前述「 文殊問疾」,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率眾探病、探討佛法的橋段。

雲岡六號石窟中有一相似例,亦為「文殊問疾」片段中的維摩詰菩薩像, 載於水野清一《雲岡石窟 : 西歷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京 都,1951-1956,卷3,圖版31。此維摩詰菩薩像的詮釋風格還保留著西方 文化的氣息,祂頭戴佛里幾亞無邊便帽,腳踩高筒靴,手執以鹿尾製成的扇 子,不同於中國工匠擅長演繹的羽毛扇。單憑藉雲岡石窟內的石像雕刻, 亦能察覺其風格的演變及漸漸中國化的現象。到六世紀,從扇子的樣式、 人物的衣著……等元素中都能發現其詮釋方法逐步遠離西方傳統。到了唐 代,「文殊問疾」片段多以繪畫形式呈現,數量甚至超越石雕作品,演繹的 風格更有了進一步發展。

此外,龍門石窟中能見相似樣式之三菩薩思惟佛像,載於《中國美術全集. 雕塑編.11.龍門石窟雕刻》,上海,1988年,圖版53-5。亦可見另一相似例 演繹維摩詰菩薩被諸弟子和天使般半懸浮於空中的仕女圍繞之石雕,載於 《龍門石窟》,北京,1980年,圖版112以及李文生《龍門石窟裝飾雕刻》, 上海,1991年,圖版139。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