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乾隆花園印象》中,劉丹巧妙地將一小角御花園賞石化作成豐富且錯綜複雜的山水結構,並以柔和線條勾勒出抽象空間。作品中描繪的賞石稜角輪廓鮮明,而石體的縫洞則隱於濃墨之中。劉丹筆法爽利,將紋理凸顯出來,再配以不同筆法皴法在宣紙上經營古石之形,整畫不沾一絲渾濁,可謂明淨非常。賞石歷經風吹雨打,其獨特的肌理渾然天成,從右到左,高低錯落,形狀千變萬化,極富動感。
如此一絲不苟的作品非單是劉丹對賞石精細入微的描繪,更是他早年鍾情文藝復興素描藝術的印證。十五及十六世紀的歐洲畫家皆需精通解剖學,才可精準地繪畫出對象的形貌及細節。畫面上部分的賞石似是劉丹藉解剖學去大膽探索和定義的形態。劉丹所繪的花園場景,顯示了處理工筆畫作與大尺幅作品同樣具有挑戰性。而劉丹所畫的到底是石,還是人呢?或是他對乾隆花園所摻入的部分印象?抑或是此畫是用於喚起觀者對乾隆皇帝漫步花園的想像呢?
“無形”是劉丹的藝術語言。 “無形”非指劉丹繪畫無形之物,反之其畫作涉獵主題甚廣:文石、山水、花卉、動物及人物。無形之形乃是超越事物的表象,正如《道德經》中以“有名”和“無名”來分辨事物的表現與本質,本幅亦可循此角度欣賞,亦即“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如此一絲不苟的作品非單是劉丹對賞石精細入微的描繪,更是他早年鍾情文藝復興素描藝術的印證。十五及十六世紀的歐洲畫家皆需精通解剖學,才可精準地繪畫出對象的形貌及細節。畫面上部分的賞石似是劉丹藉解剖學去大膽探索和定義的形態。劉丹所繪的花園場景,顯示了處理工筆畫作與大尺幅作品同樣具有挑戰性。而劉丹所畫的到底是石,還是人呢?或是他對乾隆花園所摻入的部分印象?抑或是此畫是用於喚起觀者對乾隆皇帝漫步花園的想像呢?
“無形”是劉丹的藝術語言。 “無形”非指劉丹繪畫無形之物,反之其畫作涉獵主題甚廣:文石、山水、花卉、動物及人物。無形之形乃是超越事物的表象,正如《道德經》中以“有名”和“無名”來分辨事物的表現與本質,本幅亦可循此角度欣賞,亦即“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