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HUI (1632-1717)
WANG HUI (1632-1717)
WANG HUI (1632-1717)
8 更多
WANG HUI (1632-1717)
11 更多
清 王翬

仿古山水

细节
清 王翬
仿古山水
設色紙本 冊頁八開 一六九八年作
每開 36.2 x 26 cm. (14 ¼ x 10 ¼ in.)
題識:

1. 竹溪高逸。倣李晞古。
2.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倣大癡道人畫。
3. 山川出雲。倣方壺外史。
4. 南浦歸帆。倣趙承旨。
5. 觀王駙馬真跡,筆法嚴重,全是摹倣唐人。設色古淡,不以穠麗為工。山麓小樹、水面菱葉、點綴踈密,一一入妙,真墨苑之奇珍也。又見白石翁撫本,絕不露本家筆。皴法精簡,用色極清潤可愛閑窓追憶寫此。王翬。
6. 黃鶴山樵秋山蕭寺圖。王翬。
7. 霜林激澗。倣黃寉山樵。
8. 漁莊雪意。倣許道寧。康熙戊寅(1698年)春日,耕煙散人王翬。

鈐印:王翬(兩次)、石谷子(四次)、王翬之印(兩次)、 上下千年、王翬印、石谷、王翬之印(三次)、 滄江白髮(兩次)
藏印:
岳禮(1688-1771):崑江岳氏珍藏書畫印(兩次)、海棠書屋、 蕉園圖書、蕉園印信(兩次)、海棠書屋賞藏 (三次)、海棠書屋珍藏、蕉園岳禮圖書、 岳禮之印、蕉園珍藏書畫圖記
渠本翹(1862-1919):曾在山右渠楚南處、渠楚南鑑藏印
其他:靜寄、蕉園圖書、真賞、寄觀(兩次)、鐵行心賞、 韜光樓、一印漫漶、澂懷館印
題簽:烏目山人仿古八幀。渠楚南藏。
鈐印:楚南
註:岳禮,滿洲正白旗人,一作鑲白旗人,那木都魯氏,字會嘉, 號蕉園。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累官陝西漢興兵備道。與 宗室曉亭等結詩社,頗著聲聞。又工畫,因久宦秦、蜀,故其 畫多似川北溪山峰巒之態,筆致雅秀,氣運幽雋。有《蘭雪堂 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翬秋林圖》,左下角亦有一方鑒藏 印為「蕉園鑒賞珍藏」。可見岳禮對王翬畫作比較情有獨鍾, 亦為同時代人。
渠本翹,原名本橋,字楚南。祁縣城內人。清光緒進士,著名 山西早期實業家。山西省祁縣人。曾留學日本,後出任山西大 學堂監督
更多详情
山水清暉:王翬山水畫聖之路

董其昌(1555-1636)是南北宗畫論的倡議人,努力推動南宗畫向元四家學習,而王時敏(1592-1680)、王鑑(1609-1677)則是繼承宣揚此一理論。1651年秋,王鑑在常熟見王翬所畫成扇,稱譽“三百年所僅見”,王翬乃執弟子禮相見。同年十月,王鑒函約王時敏、吳偉業介紹予王翬相識,為吳梅村譽為“畫聖”。自此,王翬在二王的幫助下,開啟了他的畫聖之路。
王翬祖上五代以繪畫為業,無論家學和天賦都是極佳,因此初識之時,王時敏便盡出所藏宋元名跡巨構,任其臨摹學習,打開了王翬宋元繪畫的世界。王時敏還為王翬延譽四方,引薦予大江南北藏家,及後又有“五百年來從未之見,惟吾石谷一人而已”的崇高評語。數十年間,王翬經由不同途徑,臨摹唐、宋、元、明畫家約有四十人,名跡數以百計,其中臨摹董源作品20件,巨然作品27件,黃公望作品18件,王蒙作品最多有29件。王翬臨古摹古,一是受董其昌的理論影響,二是由於二王的提攜,三是通過摹古打破當時畫壇畫派淺學陋習,四是學古成己——唐宋元明畫的“集大成者”。
1690年冬,王翬受王原祁之邀攜弟子楊晉赴京,1691年王掞、宋駿業之薦,出任《南巡圖》領銜畫師。1695年《南巡圖》完成,1696年獲太子召見並賜“山水清暉”四大字,至1698年6月乃“束裝歸虞”,前後留京8年,9月抵達常熟,乃將“山水清暉”懸榜草堂,用清暉主人為號。至此,王翬通過摹古學習,成為清初繪畫正統派的關鍵人物,也是他個人聲譽的巔峰。
是次所見《仿黃鶴山樵山水》(編號888),乃王翬第三次入京前所仿王蒙山水,牛毛皴法在畫圖發揮的純熟淋漓,山水林木蒼翠蔥鬱。日本天保(1830-1844)年間已流傳日本。1840年,由日本蔣潭𩹨侶淺野長祚收藏,歷時十餘年遍邀同好另冊題跋,以木盒包裹,尤見珍護。上世紀由閑趣軒主人購存,細心珍藏數十年。
第二件《深柳讀書堂》手卷(編號889),乃王翬回鄉後畫於“清暉閣”中,柳、松遍布山林水岸之間,屋閣或讀書或閑坐,頗得閑逸靜心之旨。
第三件《仿古山水》八開冊(編號890),為清末山西鉅富渠本翹收藏,分別仿臨李晞古、黃公望、王蒙、許道寧等古代春夏秋冬山水,雲煙山居,漁舟望雪,可見王翬深厚的摹古功力。
第四件《擬巨然山水》手卷(編號828),為敬修堂收藏系列之一。畫卷寫雪景寒松,山深樓閣,卷末惲壽平題詩二首,以及王撰題跋,乃王翬中壯年精品之作。
清初王翬處於“右雲間深譏浙派,祖婁東者輒詆吳門”之時,臨摹古畫向古人學習,是一條畫學必經之路。王翬數十年潛心苦志,轉益多師,學古求變,《清暉畫跋》自言:“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可視為王翬一生畫學之宗旨,實踐了董其昌提倡的南宗畫理論。


更多来自 中国古代书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