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關於乾隆帝田黃“幾暇鑒賞之璽”
郭福祥
紫禁城不僅是帝后的起居之所、朝政重地,同時還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典藏的寶庫。尤其是其中所藏中國歷代書畫作品以及古籍文獻之精,遠遠高出民間收藏。這些書畫和古籍文獻有的是直接從前朝內府收藏中承繼過來的,有的是自民間徵集而來,有的是當時臣工的創作,還有的則是皇帝的御筆。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在研習鑒賞書畫之餘,常常要在其上鈐蓋收藏印記,累朝迭加,有的作品上的鑒藏印可多達幾十方甚至上百方,這也成為宮藏書畫和文獻的一大特點。與之相應,清代皇帝寶璽中亦可見大量鑒藏璽印。通過這些鑒藏璽,我們可以瞭解清宮收藏尤其是書畫及古籍文獻的著錄流傳情況。因此清帝的這些鑒藏璽也就成為我們鑒別清宮書畫和典籍文物的重要依據。佳士得香港徵集到的此方田黃雲龍鈕“幾暇鑒賞之璽”即是乾隆皇帝重要的鑒藏寶璽之一。
該璽為田黃質地,隨形雕雙龍戲珠雲龍紋鈕。通高4.4釐米,印面2.05釐米見方。印文為陽文“幾暇鑒賞之璽”六字。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均有明確著錄,經與實物比對,無論是材質、體量,還是篆法佈局都與《寶藪》中的記載完全相合,可以確定此璽為乾隆皇帝寶璽的真品。作為乾隆皇帝重要的鑒藏璽,要充分理解此璽的價值,就必須對清宮特別是乾隆時期與宮廷收藏密切相關的鑒藏璽情況進行考察,對其製作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
書畫典籍歷來是中國皇室收藏的重要品類,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內府書畫典籍收藏最為鼎盛的時代之一,因此從康熙皇帝開始,幾乎每位清朝皇帝繼位後都要刻制鑒藏璽,鈐蓋於御覽或御鑒過的作品之上。根據現有資料,可知清代製作鑒藏璽最多的皇帝當屬乾隆皇帝,這與當時清宮藝術收藏的鼎盛有密切關係。乾隆皇帝對古代藝術品鍾愛之至,搜集不遺餘力,在他統治的六十餘年中,內府收藏堪稱宏富,歷代珍品無不囊括府庫。特別是書畫收藏,可謂空前絕後。針對這些內府收藏,乾隆帝不但欽命廷臣還編纂了較為詳實的著錄典籍,成為後人研究十分重要的資料,而且他自己也經常觀摩鑒賞,品評題識,不斷加鈐鑒藏璽印於其上。由於乾隆帝本人喜歡炫耀和張揚的性格,使他的鑒藏璽及其鈐用也顯示出他自己的習慣和特點。一是數多量大。據載,乾隆“逐年御題書畫巨幅長卷,每條皆鈐有小璽,其文往往相同,甚有重至一百九十餘璽者”,是在各類作品上留存印跡最多的皇帝。二是大璽多,組合鈐用多。從乾隆璽印的實物來看,大璽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皇帝,尤其是殿名璽。這些大型璽印經常被鈐蓋于宮藏書畫之上。我們知道,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能活到七十歲、八十歲的皇帝已是少之又少,而他居然壽登耄耋,並創造了文治武功鼎盛的時代,最後在位滿六十年時又傳位給嘉慶,成為太上皇帝。所有這些,都成為乾隆一生中值得驕傲,值得炫耀的亮點。因此,他在七十歲時刻“古稀天子之寶”,八十歲時刻“八徵耄念之寶”,成為太上皇後又刻“太上皇帝之寶”,而且一刻就是幾十方。這種狀況體現在書畫上則是這三個階段的璽印相互組合鈐用的大量出現。儘管每一璽印的具體位置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此三階段代表璽印的相互組合則是乾隆鑒藏璽印鈐用的常態。三是突顯自我。鈐印時不免總是將自己置於突出的位置,通觀全幅,往往他的印記給人的觀感最為醒目。綜觀宮廷收藏的書畫典籍,便會發現鈐蓋鑒藏璽最多的就是乾隆皇帝。根據《乾隆寶藪》的著錄,乾隆皇帝自繼位開始,便刻制了大量鑒藏鈐用的寶璽,這些璽印多用凍石刻制,精緻而富有韻味。此方“幾暇鑒賞之璽”即是乾隆早期製作的鑒藏璽之一。
在乾隆帝諸多鑒藏璽中,此方“幾暇鑒賞之璽”鈐蓋的頻率很高,僅《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著錄的作品就不下30件。包括:元趙孟俯尺牘冊、唐閻立本王會圖卷、明邊景昭胎仙圖卷、明仇英水仙臘梅寫生軸、明董其昌書陰符經冊、宋趙伯駒漢宮圖軸、宋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卷、明董其昌戲鴻堂墨刻冊、明仇英雙駿圖軸、明文徵明竹菊圖軸、明丁雲鵬掃象圖軸、清張照臨米芾別譯心經冊、張照書普門品冊、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丁觀鵬畫飲中八仙圖卷、丁觀鵬摹丁雲鵬掃象圖軸、王原祁仿董源踈林浮黛軸、王原祁仿米友仁雲山新霽軸、王原祁仿惠崇江南春色軸、王原祁仿趙孟俯桃源春畫軸、王原祁仿黃公望翠岑精舍軸、王原祁仿吳鎮溪山無盡軸、董邦達畫靜宜園二十八景冊、李世倬畫靜寄山莊十六景冊、張若靄書高宗純皇帝御制喜雨賦並圖卷、高宗純皇帝御臨文徵明書蘇軾赤壁二賦卷、高宗純皇帝御筆玉蘭花軸、高宗純皇帝御臨王寵書出師二表卷、高宗純皇帝御筆仿宋人梅花詩意圖卷、高宗純皇帝御筆仿宋人歸去來辭圖卷等。當然,這還不是鈐蓋此璽的內府收藏書畫的全部,就筆者所知,在清宮所藏的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宋蘇軾渡海帖、元盛懋江楓秋艇圖卷上也都鈐蓋有此方鑒藏璽。通過對以上作品鈐用狀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此璽的鈐蓋或者是作為御筆書法和題記上的壓腳章使用,單獨或與其他小璽配合鈐用;或者是在乾隆皇帝的御筆題簽中鈐用;或者是根據書畫上的空餘之處相機鈐蓋,在位置上沒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不管如何,此璽在乾隆內府收藏的書畫作品上大量鈐用確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此方“幾暇鑒賞之璽”,還有以下值得關注之點:一是田黃材質。此璽材質在《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都標注為“洞石”。“洞石”是清宮對通靈溫潤的石質印材的通常稱謂,包括現在被認為頂級材質的田黃、芙蓉石等,在清宮多被稱之為洞石。田黃石產于福建福州壽山鄉壽山溪兩旁的水田之下,是壽山石中極珍貴的品種,素有石帝之美譽。此璽的材質色如蒸栗,晶瑩剔透,溫潤綿密,光射之下均勻純淨,筋絡明顯,極為通靈可愛,確是典型的壽山田黃凍石,這也與《寶藪》的著錄相符合。二是印鈕的雕刻技法。此璽下半部分材質規整,上半部分隨形雕雙龍戲珠。正面綿延不斷的雲霧之中,兩條龍頭探出雲端,伸向中間的寶珠。龍頭和寶珠採用高浮雕技法,成為整個印紐經營的重點。其餘三面則採用平地陰線淺浮雕技法,刻畫出疏疏的幾縷雲紋和山石,與正面雲霧相銜接,給人以雲蒸霞蔚之感。整體佈局繁簡有致,層次分明,體現出高超的經營佈局和雕刻技藝,具有相當的典型性。
郭福祥
紫禁城不僅是帝后的起居之所、朝政重地,同時還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典藏的寶庫。尤其是其中所藏中國歷代書畫作品以及古籍文獻之精,遠遠高出民間收藏。這些書畫和古籍文獻有的是直接從前朝內府收藏中承繼過來的,有的是自民間徵集而來,有的是當時臣工的創作,還有的則是皇帝的御筆。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在研習鑒賞書畫之餘,常常要在其上鈐蓋收藏印記,累朝迭加,有的作品上的鑒藏印可多達幾十方甚至上百方,這也成為宮藏書畫和文獻的一大特點。與之相應,清代皇帝寶璽中亦可見大量鑒藏璽印。通過這些鑒藏璽,我們可以瞭解清宮收藏尤其是書畫及古籍文獻的著錄流傳情況。因此清帝的這些鑒藏璽也就成為我們鑒別清宮書畫和典籍文物的重要依據。佳士得香港徵集到的此方田黃雲龍鈕“幾暇鑒賞之璽”即是乾隆皇帝重要的鑒藏寶璽之一。
該璽為田黃質地,隨形雕雙龍戲珠雲龍紋鈕。通高4.4釐米,印面2.05釐米見方。印文為陽文“幾暇鑒賞之璽”六字。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均有明確著錄,經與實物比對,無論是材質、體量,還是篆法佈局都與《寶藪》中的記載完全相合,可以確定此璽為乾隆皇帝寶璽的真品。作為乾隆皇帝重要的鑒藏璽,要充分理解此璽的價值,就必須對清宮特別是乾隆時期與宮廷收藏密切相關的鑒藏璽情況進行考察,對其製作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
書畫典籍歷來是中國皇室收藏的重要品類,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內府書畫典籍收藏最為鼎盛的時代之一,因此從康熙皇帝開始,幾乎每位清朝皇帝繼位後都要刻制鑒藏璽,鈐蓋於御覽或御鑒過的作品之上。根據現有資料,可知清代製作鑒藏璽最多的皇帝當屬乾隆皇帝,這與當時清宮藝術收藏的鼎盛有密切關係。乾隆皇帝對古代藝術品鍾愛之至,搜集不遺餘力,在他統治的六十餘年中,內府收藏堪稱宏富,歷代珍品無不囊括府庫。特別是書畫收藏,可謂空前絕後。針對這些內府收藏,乾隆帝不但欽命廷臣還編纂了較為詳實的著錄典籍,成為後人研究十分重要的資料,而且他自己也經常觀摩鑒賞,品評題識,不斷加鈐鑒藏璽印於其上。由於乾隆帝本人喜歡炫耀和張揚的性格,使他的鑒藏璽及其鈐用也顯示出他自己的習慣和特點。一是數多量大。據載,乾隆“逐年御題書畫巨幅長卷,每條皆鈐有小璽,其文往往相同,甚有重至一百九十餘璽者”,是在各類作品上留存印跡最多的皇帝。二是大璽多,組合鈐用多。從乾隆璽印的實物來看,大璽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皇帝,尤其是殿名璽。這些大型璽印經常被鈐蓋于宮藏書畫之上。我們知道,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能活到七十歲、八十歲的皇帝已是少之又少,而他居然壽登耄耋,並創造了文治武功鼎盛的時代,最後在位滿六十年時又傳位給嘉慶,成為太上皇帝。所有這些,都成為乾隆一生中值得驕傲,值得炫耀的亮點。因此,他在七十歲時刻“古稀天子之寶”,八十歲時刻“八徵耄念之寶”,成為太上皇後又刻“太上皇帝之寶”,而且一刻就是幾十方。這種狀況體現在書畫上則是這三個階段的璽印相互組合鈐用的大量出現。儘管每一璽印的具體位置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此三階段代表璽印的相互組合則是乾隆鑒藏璽印鈐用的常態。三是突顯自我。鈐印時不免總是將自己置於突出的位置,通觀全幅,往往他的印記給人的觀感最為醒目。綜觀宮廷收藏的書畫典籍,便會發現鈐蓋鑒藏璽最多的就是乾隆皇帝。根據《乾隆寶藪》的著錄,乾隆皇帝自繼位開始,便刻制了大量鑒藏鈐用的寶璽,這些璽印多用凍石刻制,精緻而富有韻味。此方“幾暇鑒賞之璽”即是乾隆早期製作的鑒藏璽之一。
在乾隆帝諸多鑒藏璽中,此方“幾暇鑒賞之璽”鈐蓋的頻率很高,僅《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著錄的作品就不下30件。包括:元趙孟俯尺牘冊、唐閻立本王會圖卷、明邊景昭胎仙圖卷、明仇英水仙臘梅寫生軸、明董其昌書陰符經冊、宋趙伯駒漢宮圖軸、宋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卷、明董其昌戲鴻堂墨刻冊、明仇英雙駿圖軸、明文徵明竹菊圖軸、明丁雲鵬掃象圖軸、清張照臨米芾別譯心經冊、張照書普門品冊、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丁觀鵬畫飲中八仙圖卷、丁觀鵬摹丁雲鵬掃象圖軸、王原祁仿董源踈林浮黛軸、王原祁仿米友仁雲山新霽軸、王原祁仿惠崇江南春色軸、王原祁仿趙孟俯桃源春畫軸、王原祁仿黃公望翠岑精舍軸、王原祁仿吳鎮溪山無盡軸、董邦達畫靜宜園二十八景冊、李世倬畫靜寄山莊十六景冊、張若靄書高宗純皇帝御制喜雨賦並圖卷、高宗純皇帝御臨文徵明書蘇軾赤壁二賦卷、高宗純皇帝御筆玉蘭花軸、高宗純皇帝御臨王寵書出師二表卷、高宗純皇帝御筆仿宋人梅花詩意圖卷、高宗純皇帝御筆仿宋人歸去來辭圖卷等。當然,這還不是鈐蓋此璽的內府收藏書畫的全部,就筆者所知,在清宮所藏的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宋蘇軾渡海帖、元盛懋江楓秋艇圖卷上也都鈐蓋有此方鑒藏璽。通過對以上作品鈐用狀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此璽的鈐蓋或者是作為御筆書法和題記上的壓腳章使用,單獨或與其他小璽配合鈐用;或者是在乾隆皇帝的御筆題簽中鈐用;或者是根據書畫上的空餘之處相機鈐蓋,在位置上沒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不管如何,此璽在乾隆內府收藏的書畫作品上大量鈐用確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此方“幾暇鑒賞之璽”,還有以下值得關注之點:一是田黃材質。此璽材質在《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都標注為“洞石”。“洞石”是清宮對通靈溫潤的石質印材的通常稱謂,包括現在被認為頂級材質的田黃、芙蓉石等,在清宮多被稱之為洞石。田黃石產于福建福州壽山鄉壽山溪兩旁的水田之下,是壽山石中極珍貴的品種,素有石帝之美譽。此璽的材質色如蒸栗,晶瑩剔透,溫潤綿密,光射之下均勻純淨,筋絡明顯,極為通靈可愛,確是典型的壽山田黃凍石,這也與《寶藪》的著錄相符合。二是印鈕的雕刻技法。此璽下半部分材質規整,上半部分隨形雕雙龍戲珠。正面綿延不斷的雲霧之中,兩條龍頭探出雲端,伸向中間的寶珠。龍頭和寶珠採用高浮雕技法,成為整個印紐經營的重點。其餘三面則採用平地陰線淺浮雕技法,刻畫出疏疏的幾縷雲紋和山石,與正面雲霧相銜接,給人以雲蒸霞蔚之感。整體佈局繁簡有致,層次分明,體現出高超的經營佈局和雕刻技藝,具有相當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