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RESERVE-DECORATED 'PEONY' DISH
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RESERVE-DECORATED 'PEONY' DISH
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RESERVE-DECORATED 'PEONY' DISH
6 更多
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RESERVE-DECORATED 'PEONY' DISH
9 更多
士紳珍藏
明宣德 藍地白花牡丹花果紋大盤 六字楷書橫款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IN A LIN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細節
明宣德 藍地白花牡丹花果紋大盤 六字楷書橫款
15 ¼ in. (38.6 cm.) diam.
來源
Guy de Villelume (1908-1991) 男爵珍藏,拉戈爾格城堡,法國,至1988年
法國私人珍藏
《Ming: The Intervention of Imperial Taste》,紐約蘇富比,2017年3月15日,拍品編號6

榮譽呈獻

Rufus Chen (陳嘉安)
Rufus Chen (陳嘉安) Head of Sale, AVP, Specialis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View Condition Report

拍品專文

滄浪瑤英: 宣德藍地白花牡丹紋盤

蘇玫瑰 獨立學者

此藍地白花盤清雅絕塵,霽藍釉深濃,白牡丹瑩澈,屬法國基.杜菲勒林(Guy de Villelume,1908-1991)男爵舊藏,2017年3月15日經紐約蘇富比於拍賣,拍品編號6。與本盤成對的另一盤於2022年11月3日經倫敦邦瀚斯拍賣,拍品編號110。兩盤不僅紋飾罕見,尺寸更比同類宣德盤大。兩盤昔日藏身杜菲勒林男爵位於法國北部拉戈爾格古堡(Château de la Gorgue)的著名大宅,映照極具氣派的華麗裝潢。古堡歷史悠久,在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前是男爵家族祖居。男爵博雅廣藏,愛好中國瓷器,更鍾情水彩畫,所藏名作曾展出於1933年的法國藝術家沙龍 (Salon des Artistses Français) 。

明宣德(1426-1435年)御製青花瓷歷來備受推崇。此時鈷藍釉料色清質純,發色沉實,霞光吐艷,是故藍釉單色瓷亦大放異彩,可與青花之美平分秋色。此盤藍釉絢麗奪目,與疏朗灑落的白花圖案相互拼凑,對比鮮明。此盤紋飾清麗細緻,巧用暗花技術勾勒花瓣、葉脈、果實等輪廓與細節,並罩施一層透明釉。

這類色地白花瓷,可上溯至元代景德鎮。元青花大盤時見盤壁以藍地襯白花圖案,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有一例,其中央紋飾即採用類似技術(見《Splendors in Smalt - Art of Yuan Blue-and-white Porcelain》,上海,2012,頁 110-111,編號 26);偶見盤壁模印留白牡丹圖案,青花線描密滿海水紋地,伊朗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例(同上,頁138-139,編號39)。與本盤製作技術相若者,有一組罕見圓盤及諸類器物,其白花為游龍戲珠紋,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珍藏一例(見蘇玫瑰,《Harmonious Form and Elegant Decoration - 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倫敦,1992年,頁24,編號9)。該盤的白龍是以薄胎塑貼,再蓋透明釉,底層的藍釉在白龍紋下若隱若現。

1980年代,景德鎮官窯明永樂層出土了極少數銅紅地白花瓷。其一為永樂晚期地層出土的小型執壺,見《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窰瓷器展覽》,香港藝術館,香港,1989年,頁152-153,編號35(《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作者視其為釉裏紅,台北,1996年,頁278-279,編號108)。及至宣德時期,宮廷對御器的需求有增無減,景德鎮御窯產量提升,紋飾研發愈趨蓬勃。諸如本盤所飾的花果圖案,即瓷匠畫師實踐對比雙色的流行主題。因此,景德鎮官窯明宣德層出土了各種顏色組合的花果紋盤,涵蓋白地青花、藍地白花、黃地青花、松石綠地青花、白地棕花等豐富品種(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台北,1998年,頁83-89)。

宣德花果紋盤的紋飾佈局可分三類。其一是盤心飾一株石榴花,周邊綴蟠桃、荔枝、枇杷、柿子四果,外壁綴四組折枝蓮紋(見霍吉淑,《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頁140,編號4:41)。(圖一)其二是盤心飾一株梔子花,周邊綴石榴、柿子、葡萄三果,外圍環繞一圈纏枝蓮紋,外壁飾山茶花卷草紋(黃地青花例子見景德鎮出土的宣德御瓷,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頁 89, 編號 88)。(圖二)本盤屬其三,即最為罕見的一類,多見於大盤,盤心飾一株牡丹,周邊綴石榴、枇杷、櫻桃、柿子、蟠桃與荔枝六果,外壁綴滿一周菊花卷草紋(1983年出土兩例,分別是白地青花及黃地青花,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同上,頁86,編號85-2及頁87,編號85-3。另一黃地青花例子見《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窰瓷器展覽》,同上,頁278-279,編號98) 。各例尺寸與本盤相若。

縱觀所有同類牡丹紋盤,盤心牡丹與周邊花果的佈局如一,順時針排序為石榴、枇杷、櫻桃、柿子、蟠桃、荔枝。這與景德鎮官窯陶匠所遵循的指引相符。礙於手繪設計,各器紋飾略有不同,但整體排列一致。以本盤爲例,個別花葉或花瓣的輪廓綫條稍有差異,牡丹花的方也不拘一格。若比較本盤與杜菲勒林男爵舊藏之另一盤,可見本石榴與左邊兩葉並列,該石榴則在一組兩葉及上方一葉之間。

大阪東洋陶磁博物館藏有一件宣德藍地白花牡丹紋大盤,尺寸、紋飾皆與本盤雷同,屬日本重要文化財產,見《東洋陶瓷之展開》,1990年,頁 51,編號 26。(圖三)作者另引述三盤,其一、二屬其他珍藏,三為景德鎮御窯出土。另一例見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北京,1988年,頁64,圖111。(圖四)

景德鎮御窯宣德層出土若干藍地白花瓷,包括1983年出土一盤,盤心飾萱草花,周邊綴卷草紋,以及1993年出土一荷塘游魚紋盤(見《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窰瓷器展覽》,同上,頁84,編號82-83及頁85,編號83)。(圖五及圖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同類魚紋盤、盌各一(見《明代宣德官窰菁華特展圖錄》,台北,1998年,頁416-417,編號181,頁318-319,編號132)。這類藍地白花瓷器雖以盤、盌居多,亦偶有其他形制,譬如1984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官窯宣德層出土的一件荷塘游魚高足盃(見《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北京,2008年,頁180,編號180)。其足底書有青花四字款,上蓋透明釉。這類盌、盤底大多施釉,但如本品之大盤底部通常無釉,窯燒後多呈褐紅色,或因入窯前塗薄料所致。

及至成化時期,藍地白花瓷依然風潮未退,例見1987年景德鎮官窯遺址出土的一件雲鳳紋碗(見《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同上,頁206,編號206)。其雙圈六字款同採藍地白字、白紋。成化以後,隨著釉下彩逐漸興起,藍地白花日久式微。即便如此,風格灑脫的宣德藍地白花瓷,其後備受清代皇帝推崇。清宮檔案曾有相關記錄,乾隆年間《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作活計清檔》載:「三月十八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毛團交……宣窯藍地白花大盤一件……天字五彩蓋罐一件……各配座,亦送進。……四月十七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宣窯藍地白花大盤一件配得紫檀木座……」(圖七)

宣德藍地白花盤受清帝珍賞,故被清宮御窯奉爲模範推陳出新。雍正年間,同類藍釉白紋盤再度登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一例(見S. Valenstein,《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紐約,1989年,圖版248),另一例2013年5月14日經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189。有別於宣德盤的暗花技術,雍正盤的花葉圖案採塑貼形式。按筆者推測,雍正時期的透明釉較薄,可增強浮雕線條效果,宣德時期的透明釉則較厚並隱約泛藍,有助渲染陰刻紋理的虛實層次。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