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該作細膩描繪了當時越南河內或順化富裕階層居所簡穆、樸素的傳統建築內飾。受法式影響設計的硬木扶手椅、橫向疊蕩的奢華帷幔、實木立柱及清化石雕柱礎都並未淡化彼時盛行的森嚴儒家禮教氛圍。
梅忠恕在前景置一排鏤空雕花的圍欄正面頂部結構,橫向貫通整個畫面,將觀者與畫面場景相區隔,仿佛將我們刻意拉遠,迫使觀者以更加殷切的目光,懇求其屬意。原配模制鍍金畫框,即為羅曼內畫廊當時使用的款式,進一步烘托、加強了畫面主題。此後,梅忠恕會精心製作自己的畫框,並上漆點綴,使其更好地呈現作品,而非簡單的配飾。
畫中兩個女人身著奧黛。左側戴傳統越式頭巾的女性,肩披一條雙色絲絨繡花帔帛;另一位髮絲後攏,頸間戴一條簡素項鍊。這兩款奧黛的樣式皆由極具革新精神的女裝設計師阮吉祥(1912-1946年),化名黎穆,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河內設計首創。阮於1933年畢業於印度支那藝術學院,是民族主義文學團體——「自力文團」(成立於1932年)的成員。黎穆不僅掀起了一股新的時尚潮流,還賦予越南都市女性身體與心理的解放。服飾在此化為社會革命的武器。與幾乎所有越南藝術家一樣,梅忠恕對這場民族主義解放運動表達了堅定支持。畫中右側的孩童從髮型到衣服等諸多特徵都反映了其所處的社會環境。
該作中描繪的場景與人物均取材自越南富裕階層,亦即畫家本人的家庭背景。梅忠恕的父親,梅忠桔(1857-1945年)任阮朝高級官員。
縱觀其整個創作生涯,值得注意的是,梅忠恕極少在畫面中描繪三個人物。而此作中,他似乎需要以群像構圖著力傳達該作的深刻意涵。
藝術家傾注心力刻畫的這些人物面龐,無疑展現出其卓然非凡的肖像畫功底。梅忠恕早期在越南研習繪畫;1937年,赴法;從法軍退伍後,於1940至1941年,遷居法國馬孔。在這裡,他以當地人為主題創作了多幅肖像畫。如繪於1941年的「N.D夫人與女兒」便是一幅代表其天賦巔峰的優雅之作。伴隨戰爭的結束,他筆下人物面部輪廓愈發柔和、圓潤,風格漸趨一致。于梅忠恕而言,隱姓埋名即是對身份的背棄。
在這幅繪於1943年的作品中,三張面容流露出的彷徨、遲疑,也恰似畫家的心路寫照。
畫中兩位年幼的人物都以單手輕托面頰,扭頭望向相反方向;身體則微微側轉,相互靠近;肉體似是在與精神抗爭拉鋸。而該作的全部意涵都聚焦於坐在椅中的女性(可能是他們的母親)的雙手。相較於另兩位凝眸遠望,若有所思;她是唯一直視觀者的人物,姿態中帶有一絲越南女性獨有的纖細卻又堅定的權威。她雙手懸至胸前,仿佛施無畏印,以明示世俗誘惑的存在,且亟待解答。其他兩個人物另外一隻空手則分別自然地搭在硬木椅背與圍欄上。
1937年抵達法國時,梅忠恕便刻意放棄了油畫,轉而使用水墨及水粉於絹帛之上作畫。這是一種外來的繪畫技法,自越南河內美術學院成立之初,便已開課教授(官方課程中的「絹上繪畫」),且迅速成為一種極具越南身份標識的風格,被阮潘正堅守追隨,被黎譜和武高談逐漸拋棄。這無疑是對其身份的一種確認。
梅忠恕真的在法國找到歸宿了嗎?演奏著古老的越南樂器獨弦琴(丹包),是在與人分享?亦或是將自己隔絕在一個藝術大同(特別是音樂)是絕對標準的理想國度?
事實上,這幅華麗的作品印證了梅忠恕心中的憂懣。去國萬里,他似乎無法像另外兩個朋友——黎譜和武高談那樣,在異國他鄉紮根、生長。或許他們奔赴西方的旅程承載著不同的意義?梅忠恕只是為了逃避過去的愛情嗎?他曾為這位「芳小姐」創作了一系列精湛絕倫的油彩、炭筆、色粉筆畫作,直至1937年(赴法國)。法國于他而言,與黎譜和武高談在此尋獲的歸屬感不同,只是他鄉異夢?當黎譜和武高談期待法國帶給他們驚喜的同時,梅忠恕則試圖要法國理解他。追求的不同最終導致境遇狀態的迥異。
梅忠恕明白,所有圖像終將湮滅:目之所及,轉瞬即逝;心之所至,如餘音繞梁而不絕。然而,那些依稀隱沒於幽夢的人事呢?在這一年(1943年),透過三位分別代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畫中人,梅忠恕以一位學者的優雅做出了回答:那是任何人都無法切斷的對往昔的感懷。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
梅忠恕在前景置一排鏤空雕花的圍欄正面頂部結構,橫向貫通整個畫面,將觀者與畫面場景相區隔,仿佛將我們刻意拉遠,迫使觀者以更加殷切的目光,懇求其屬意。原配模制鍍金畫框,即為羅曼內畫廊當時使用的款式,進一步烘托、加強了畫面主題。此後,梅忠恕會精心製作自己的畫框,並上漆點綴,使其更好地呈現作品,而非簡單的配飾。
畫中兩個女人身著奧黛。左側戴傳統越式頭巾的女性,肩披一條雙色絲絨繡花帔帛;另一位髮絲後攏,頸間戴一條簡素項鍊。這兩款奧黛的樣式皆由極具革新精神的女裝設計師阮吉祥(1912-1946年),化名黎穆,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河內設計首創。阮於1933年畢業於印度支那藝術學院,是民族主義文學團體——「自力文團」(成立於1932年)的成員。黎穆不僅掀起了一股新的時尚潮流,還賦予越南都市女性身體與心理的解放。服飾在此化為社會革命的武器。與幾乎所有越南藝術家一樣,梅忠恕對這場民族主義解放運動表達了堅定支持。畫中右側的孩童從髮型到衣服等諸多特徵都反映了其所處的社會環境。
該作中描繪的場景與人物均取材自越南富裕階層,亦即畫家本人的家庭背景。梅忠恕的父親,梅忠桔(1857-1945年)任阮朝高級官員。
縱觀其整個創作生涯,值得注意的是,梅忠恕極少在畫面中描繪三個人物。而此作中,他似乎需要以群像構圖著力傳達該作的深刻意涵。
藝術家傾注心力刻畫的這些人物面龐,無疑展現出其卓然非凡的肖像畫功底。梅忠恕早期在越南研習繪畫;1937年,赴法;從法軍退伍後,於1940至1941年,遷居法國馬孔。在這裡,他以當地人為主題創作了多幅肖像畫。如繪於1941年的「N.D夫人與女兒」便是一幅代表其天賦巔峰的優雅之作。伴隨戰爭的結束,他筆下人物面部輪廓愈發柔和、圓潤,風格漸趨一致。于梅忠恕而言,隱姓埋名即是對身份的背棄。
在這幅繪於1943年的作品中,三張面容流露出的彷徨、遲疑,也恰似畫家的心路寫照。
畫中兩位年幼的人物都以單手輕托面頰,扭頭望向相反方向;身體則微微側轉,相互靠近;肉體似是在與精神抗爭拉鋸。而該作的全部意涵都聚焦於坐在椅中的女性(可能是他們的母親)的雙手。相較於另兩位凝眸遠望,若有所思;她是唯一直視觀者的人物,姿態中帶有一絲越南女性獨有的纖細卻又堅定的權威。她雙手懸至胸前,仿佛施無畏印,以明示世俗誘惑的存在,且亟待解答。其他兩個人物另外一隻空手則分別自然地搭在硬木椅背與圍欄上。
1937年抵達法國時,梅忠恕便刻意放棄了油畫,轉而使用水墨及水粉於絹帛之上作畫。這是一種外來的繪畫技法,自越南河內美術學院成立之初,便已開課教授(官方課程中的「絹上繪畫」),且迅速成為一種極具越南身份標識的風格,被阮潘正堅守追隨,被黎譜和武高談逐漸拋棄。這無疑是對其身份的一種確認。
梅忠恕真的在法國找到歸宿了嗎?演奏著古老的越南樂器獨弦琴(丹包),是在與人分享?亦或是將自己隔絕在一個藝術大同(特別是音樂)是絕對標準的理想國度?
事實上,這幅華麗的作品印證了梅忠恕心中的憂懣。去國萬里,他似乎無法像另外兩個朋友——黎譜和武高談那樣,在異國他鄉紮根、生長。或許他們奔赴西方的旅程承載著不同的意義?梅忠恕只是為了逃避過去的愛情嗎?他曾為這位「芳小姐」創作了一系列精湛絕倫的油彩、炭筆、色粉筆畫作,直至1937年(赴法國)。法國于他而言,與黎譜和武高談在此尋獲的歸屬感不同,只是他鄉異夢?當黎譜和武高談期待法國帶給他們驚喜的同時,梅忠恕則試圖要法國理解他。追求的不同最終導致境遇狀態的迥異。
梅忠恕明白,所有圖像終將湮滅:目之所及,轉瞬即逝;心之所至,如餘音繞梁而不絕。然而,那些依稀隱沒於幽夢的人事呢?在這一年(1943年),透過三位分別代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畫中人,梅忠恕以一位學者的優雅做出了回答:那是任何人都無法切斷的對往昔的感懷。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