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CHANG (1934-1991)
TANG CHANG (1934-1991)
1 更多
陳壯 (1934-1991)

無題

細節
陳壯
陳壯 (1934-1991)
無題
環氧船舶漆 畫布
97.5 x 198.5 cm. (38 3⁄8 x 78 1⁄8 in.)
1963年作
款識︰1963 藝術家泰文簽名 (畫背)
來源
藝術家舊藏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唐昌,又名Chang Sae-tang,是泰國最早的抽象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現了抽象藝術的發展,摒棄了傳統的繪畫風格,創造出獨特的「詩意畫」──一種對泰國詩歌的重新解讀,通過不同的圖案和形狀重複詞語。他的創作深受佛教禪修實踐的影響。

從在小紙張上的習作到豐富多彩的繪畫作品,《無題》是陳壯20世紀60年代的一件獨樹一幟的作品,標誌著藝術家職業生涯中向國際展覽過渡的重要時期。

唐昌出生於華裔移民家庭,在泰國曼谷長大。他大約十歲時離校,成為一名肖像畫家。他完全是自學成才,在街頭自學肖像創作。由於資源極其有限,他早期的作品是在小紙張上用炭筆繪製的。後來在二十世紀50年代末期,他拋棄了現實主義圖像,開始嘗試抽象藝術。他停止使用畫筆,轉而使用身體、手指、雙手和手臂進行創作——這種「詩意畫」風格被認為是姿勢性和書法性的。他還熱衷於在紙上畫草稿,並對重複的線條、形狀和抽象筆觸極度癡迷。

作為華裔移民的後代,他將對佛教和中國哲學的研究融入繪畫中。在混合顏料進行創作時,他會專心致志,這被稱為「一境性」(ekaggata),這是他繪畫時的禪修行為。他解釋說:「我甚至忘記了每天路過的冰淇淋小販的叫賣聲。我甚至忘記了自己的雙腳與地面的接觸。」(唐昌,引自奧利維婭·卡奇奧內編輯的《唐昌:用詩歌繪製的畫作深刻而美麗》,芝加哥,2018年,第5頁)。

唐昌接受了泰國森林佛教和達摩教的傳統訓練,這激發了他將繪畫視為佛教禪修的興趣。他最初的詩作是在小紙張上完成的,後來逐漸演變為更加複雜的形狀,占據了更多的空間。他的風格後來從控制畫筆的細節中解放出來,變得完全非具象。他依賴雙手、手指和手臂在畫布上製造蔓延、彎曲的線條,從而創作出姿勢性和書法性的繪畫。受到中國文化和傳統的啟發,他的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相似,線條迅速形成,代表情感,同時又展現出寬廣的畫面,呈現出抽象感。

唐昌的願景是將藝術視為生命使命,通過達摩和自然的概念來講述中國哲學、語言和傳統。《無題》揭示了陳壯視野中的知識和經驗:一種由獨特線條和色彩構成的純粹形式。線條在他迅猛的筆觸下呈現出疾速的動態。他在日記中觀察到:「用詩歌繪製的畫作深刻而美麗。」(唐昌,引自奧利維婭·卡奇奧內編輯的《唐昌:用詩歌繪製的畫作深刻而美麗》,芝加哥,2018年,第6頁)。陳壯用自己的感受來設定畫面的構成,直接、明確、堅定,反映了佛教禪修的精髓。他選擇使用黑色是因為它符合自然。其目的是反映「每種顏料一旦混合就會變成黑色」和「每種自然顏料的真實顏色都是黑色」的事實。

在單件作品中,藝術家嘗試將不同類型的線條和筆觸結合成獨特的平面和色塊。這些筆觸既暗示了泰文書寫,也暗示了中文字符。他將身邊的一切——屋外的田野、日常生活、社會和政治——轉化為線條和色塊,以捕捉時間的瞬間。這些參照物通過書法、詩歌、色彩、運動和筆觸展現出對泰國政治變革和社會變化的回應。

後來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期,唐昌開始根據他周圍的世界創作詩歌。他一生中的寫作都使用重複、簡單的詞語來在畫布上創造圖案和形狀。陳壯從未出售過他的作品,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會被否認。他去世後,所有的藝術作品都留在了他的工作室裡,從未在公共空間展出過。後來,他的家人在他的家中建立了一個小型私人博物館來展示他的作品。他的畫作是在從泰國當地展出向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國際展覽過渡的時期創作的。《無題》將是他首次參加拍賣的畫作。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