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類玉柄形器名「瓚」,與觚成套使用。為鬯酒禮時攪動觚中溫酒,使之散發酒香的工具(圖一)。觚為宋人所定名,於西周初期時名為「同」。「瓚」與「同」在儀式中一起使用,表示贊同之意。天津博物館藏一玉柄形器,為「瓚」自名器之實例,見《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江蘇,2023 年,頁126(圖二) 。
柄形器與觚一起使用,亦透過圖像表現。見一件鑄有圖像銘文之青銅尊,載於梅原末治《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卷2,圖版138號(圖三),其圖像為一個兩膝著地,跪坐的人像,仰首,手持一件束腰喇叭口長筒,筒內插著一件有柄的直柱物。類似的圖像亦見於「井父戊」觚,見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18,第09754號。
柄形器與觚一起使用,亦透過圖像表現。見一件鑄有圖像銘文之青銅尊,載於梅原末治《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卷2,圖版138號(圖三),其圖像為一個兩膝著地,跪坐的人像,仰首,手持一件束腰喇叭口長筒,筒內插著一件有柄的直柱物。類似的圖像亦見於「井父戊」觚,見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18,第097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