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璽引文收錄於《乾隆寳藪》(圖一),及《清代帝后璽印譜─乾隆卷─卷二》,北京,2013年,頁140(圖二)。
關於乾隆帝白玉「嚮用五福」璽
郭福祥
乾隆皇帝的一生經歷了諸多對他自己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刻,比如乾隆四十五年的七十萬壽、乾隆四十九年的喜得玄孫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的八十萬壽、乾隆六十年的頤養歸政等等,對於每一個這樣的歷史時刻乾隆帝似乎都進行過精心的安排,留下了大量可供後人追述的文獻和遺物。在這些文獻和遺物當中,乾隆帝的寶璽無疑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的許多寶璽就是以這些歷史時刻為背景,以其當時自身的狀態和心理為表達物件的特殊產物。而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即將拍賣的「嚮用五福」璽就是乾隆帝於乾隆五十四年為慶祝自己即將到來的八十萬壽而特別製作的。
此璽白玉質地,通高4.9釐米,印面縱2.6釐米,寬1.5釐米。印文為陰文「嚮用五福」四字。印鈕圓雕雲龍戲珠,龍身細勁,龍鱗清晰,雲紋纏繞于龍身之間,是非常典型的乾隆時期雲龍鈕的風格。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寶藪》中有明確著錄。將實物與《寶藪》對比,無論是印材的質地、大小,還是印文的篆法、佈局都與該書中的著錄相符合。根據《寶藪》,此璽是乾隆時期製作的三方組璽中的一方,作為引首章使用,與之相配的壓腳章分別是「八徵耄念」和「自強不息」璽,這是乾隆時期御用組璽中較為固定的一種組合形式,反映出乾隆御用璽印的特點。那麼,這方璽到底有怎樣的價值呢?恐怕還要從它製作的背景談起。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對乾隆帝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不僅其在位已經五十五年,而且將要迎來他的八十壽辰。按照慣例,每到紀年逢五,即是所謂的「正壽」之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在乾隆帝看來,紀元五十五年又恰逢八十整壽,實與天地之數自然會合,是昊蒼眷佑的結果,值得大慶特慶。因此,早在乾隆五十四年的中秋,乾隆帝就開始了對慶典活動的籌畫,包括御殿受賀的地點、規模、各地及藩屬國萬壽貢品等等。而製作相應的寶璽則是活動籌畫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事項。
實際上,乾隆帝逢十萬壽製作寶璽以為紀念的做法是有例可循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隨著康熙在位六十周年和七十聖壽的臨近,康熙打算刻制一通用小璽,命內廷翰臣擬文,皆不稱意,於是乃自定「戒之在得」四字,刻成小璽多方。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在聖壽七十時,同樣沿襲康熙帝的做法,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和「猶日孜孜」璽,在紀念聖壽的同時,也表明自己不敢怠政的想法。而現在,整整十個年頭又過去了,以乾隆帝的行為方式,依例刻制相應的寶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那麼這一次,乾隆帝又會有怎樣的想法,選擇什麼樣的璽文呢?
這一次,乾隆帝將視線落在了《尚書》「洪範」篇上。據《尚書》「洪範」篇記載:武王克商後,向箕子請天道之義,箕子便以洪範九疇相告。這洪範九疇分別為:「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得、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乾隆認為箕子所陳洪範九疇是「萬世帝王制治之源……無一不關於為君者之一身一心」。而九疇中第八「念用庶徵」與乾隆當時的想法正相一致,於是,據此擬定「八徵耄念之寶」的寶文。關於為什麼要用「八徵耄念之寶」這幾個字刻製寶璽,乾隆帝自己在《八徵耄念之寶記》中是這樣解釋的:「思有所以副八旬開袠之慶,鐫諸璽,以殿諸御筆,蓋莫若《洪範》‘八徵’之念。且予夙立願八十有五,滿乾隆六十之數,即當歸政。今雖八十,逮歸政之歲尚有六年。一日未息肩,萬民恒在懷。庶徵之八,可不念乎?念庶徵即所以念萬民。《曲禮》:‘八十曰耄’,老而智衰之謂。茲逮八十,幸賴天佑,身體康強,一日萬機,未形智衰,不可不自勉也」。可以說,八徵耄念之寶的刻製既是對八十萬壽的紀念,也是對自己的戒勉。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八徵耄念之寶成為乾隆君臣間經常性的話題,與乾隆八旬萬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備受矚目。以至於乾隆五十五年新正在重華宮舉行的大型茶宴上,乾隆帝與廷臣及內廷翰林之間的聯句就是以「八徵耄念之寶」為題的。乾隆帝自己也屢次提及八徵耄念之寶的製作情況。「予因來歲八旬正壽,鐫八徵耄念之寶,冬仲即已鐫成,於立春吉日遂行鈐用」。「予於上年長至月,因開歲壽躋八袠,思複鐫璽以資鈐用,宜莫若洪範八徵之念,命選和闐良玉,刻為八徵耄念之寶。蓋予仰荷天庥,康強猶昔,而勤政愛民,固不敢一日不自勉也」。可知最早的八徵耄念之寶刻製於乾隆五十四年冬天,質地為和闐玉,並於第二年的立春日開始鈐用。需要說明的是,「八徵耄念之寶」只是一方主寶。除主寶之外,乾隆帝還同時選取另外兩種寶文,刻製成副寶和引首,與主寶相配,成為一組。其中副寶為「自強不息」,引首為「嚮用五福」。乾隆帝在《八徵耄念之寶聯句》序言中特別談到了這三方寶璽的關係:「得壽偕宣鼓之成,計字協羲爻之畫。引之嚮用,副以健行。佩押紐以交龍,座侑觴而稱兕。」並注明副章曰自強不息,引首曰嚮用五福。按「自強不息」語源《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嚮用五福」則同樣取自洪範九疇中的第九「嚮用五福,威用六極」。乾隆帝之所以要選取這兩方寶文與「八徵耄念之寶」相配,就是要表明他在歸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為念,孜孜求治,勤於政事的意旨。
乾隆帝於乾隆五十四年擬定了這三方寶文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製作。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員外郎大達色、催長舒興、筆帖式福海來說:太監鄂魯裡交青白玉三塊,上畫做引首寶墨蹟,隨引首寶紙樣三張,三方一分刻字本文八分。內引首系‘嚮用五福’,寶系‘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單寶二方,本文二件,內一件系‘五福五代堂八徵耄念寶’、一件系‘八徵耄念之寶’。傳旨:發往蘇州照樣成做三方一分引首寶八分,單寶二方。要急,做得一分即先行送來。欽此。青白玉三塊,系啟祥宮交出,內一塊重三十四斤、一塊重二十斤、一塊重四斤八兩。於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將蘇州送到青白玉引首寶八分,單寶二方,呈進交懋勤殿訖。」從這條檔案可知,僅這一次就製作了八徵耄念之寶組寶八套之多,而且工期只有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可以想見乾隆帝當時急迫的情狀。很顯然,這是專門為其八旬萬壽特別準備的,必須要按時完成。而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即將拍賣的這方璽就是這一次製作的八套組寶中的一套中的引首章,而且是當時製作的所有八套寶璽中體量最小的一套。印體雖小,但製作卻極為精細,充分顯示出蘇州宮廷玉雕匠人的極高超的藝水準。
此璽是由當時製作御用寶璽實力最雄厚的蘇州工匠完成的,儘管工期很短,催之甚急,但雕刻卻一絲不苟,精准到位,顯示出製作者嫺熟的技藝和高超的水準。通過這方寶璽,使我們瞭解到乾隆帝一貫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晚年真實的心理狀態,這恐怕是比寶璽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情。
關於乾隆帝白玉「嚮用五福」璽
郭福祥
乾隆皇帝的一生經歷了諸多對他自己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刻,比如乾隆四十五年的七十萬壽、乾隆四十九年的喜得玄孫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的八十萬壽、乾隆六十年的頤養歸政等等,對於每一個這樣的歷史時刻乾隆帝似乎都進行過精心的安排,留下了大量可供後人追述的文獻和遺物。在這些文獻和遺物當中,乾隆帝的寶璽無疑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的許多寶璽就是以這些歷史時刻為背景,以其當時自身的狀態和心理為表達物件的特殊產物。而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即將拍賣的「嚮用五福」璽就是乾隆帝於乾隆五十四年為慶祝自己即將到來的八十萬壽而特別製作的。
此璽白玉質地,通高4.9釐米,印面縱2.6釐米,寬1.5釐米。印文為陰文「嚮用五福」四字。印鈕圓雕雲龍戲珠,龍身細勁,龍鱗清晰,雲紋纏繞于龍身之間,是非常典型的乾隆時期雲龍鈕的風格。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寶藪》中有明確著錄。將實物與《寶藪》對比,無論是印材的質地、大小,還是印文的篆法、佈局都與該書中的著錄相符合。根據《寶藪》,此璽是乾隆時期製作的三方組璽中的一方,作為引首章使用,與之相配的壓腳章分別是「八徵耄念」和「自強不息」璽,這是乾隆時期御用組璽中較為固定的一種組合形式,反映出乾隆御用璽印的特點。那麼,這方璽到底有怎樣的價值呢?恐怕還要從它製作的背景談起。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對乾隆帝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不僅其在位已經五十五年,而且將要迎來他的八十壽辰。按照慣例,每到紀年逢五,即是所謂的「正壽」之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在乾隆帝看來,紀元五十五年又恰逢八十整壽,實與天地之數自然會合,是昊蒼眷佑的結果,值得大慶特慶。因此,早在乾隆五十四年的中秋,乾隆帝就開始了對慶典活動的籌畫,包括御殿受賀的地點、規模、各地及藩屬國萬壽貢品等等。而製作相應的寶璽則是活動籌畫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事項。
實際上,乾隆帝逢十萬壽製作寶璽以為紀念的做法是有例可循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隨著康熙在位六十周年和七十聖壽的臨近,康熙打算刻制一通用小璽,命內廷翰臣擬文,皆不稱意,於是乃自定「戒之在得」四字,刻成小璽多方。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在聖壽七十時,同樣沿襲康熙帝的做法,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和「猶日孜孜」璽,在紀念聖壽的同時,也表明自己不敢怠政的想法。而現在,整整十個年頭又過去了,以乾隆帝的行為方式,依例刻制相應的寶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那麼這一次,乾隆帝又會有怎樣的想法,選擇什麼樣的璽文呢?
這一次,乾隆帝將視線落在了《尚書》「洪範」篇上。據《尚書》「洪範」篇記載:武王克商後,向箕子請天道之義,箕子便以洪範九疇相告。這洪範九疇分別為:「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得、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乾隆認為箕子所陳洪範九疇是「萬世帝王制治之源……無一不關於為君者之一身一心」。而九疇中第八「念用庶徵」與乾隆當時的想法正相一致,於是,據此擬定「八徵耄念之寶」的寶文。關於為什麼要用「八徵耄念之寶」這幾個字刻製寶璽,乾隆帝自己在《八徵耄念之寶記》中是這樣解釋的:「思有所以副八旬開袠之慶,鐫諸璽,以殿諸御筆,蓋莫若《洪範》‘八徵’之念。且予夙立願八十有五,滿乾隆六十之數,即當歸政。今雖八十,逮歸政之歲尚有六年。一日未息肩,萬民恒在懷。庶徵之八,可不念乎?念庶徵即所以念萬民。《曲禮》:‘八十曰耄’,老而智衰之謂。茲逮八十,幸賴天佑,身體康強,一日萬機,未形智衰,不可不自勉也」。可以說,八徵耄念之寶的刻製既是對八十萬壽的紀念,也是對自己的戒勉。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八徵耄念之寶成為乾隆君臣間經常性的話題,與乾隆八旬萬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備受矚目。以至於乾隆五十五年新正在重華宮舉行的大型茶宴上,乾隆帝與廷臣及內廷翰林之間的聯句就是以「八徵耄念之寶」為題的。乾隆帝自己也屢次提及八徵耄念之寶的製作情況。「予因來歲八旬正壽,鐫八徵耄念之寶,冬仲即已鐫成,於立春吉日遂行鈐用」。「予於上年長至月,因開歲壽躋八袠,思複鐫璽以資鈐用,宜莫若洪範八徵之念,命選和闐良玉,刻為八徵耄念之寶。蓋予仰荷天庥,康強猶昔,而勤政愛民,固不敢一日不自勉也」。可知最早的八徵耄念之寶刻製於乾隆五十四年冬天,質地為和闐玉,並於第二年的立春日開始鈐用。需要說明的是,「八徵耄念之寶」只是一方主寶。除主寶之外,乾隆帝還同時選取另外兩種寶文,刻製成副寶和引首,與主寶相配,成為一組。其中副寶為「自強不息」,引首為「嚮用五福」。乾隆帝在《八徵耄念之寶聯句》序言中特別談到了這三方寶璽的關係:「得壽偕宣鼓之成,計字協羲爻之畫。引之嚮用,副以健行。佩押紐以交龍,座侑觴而稱兕。」並注明副章曰自強不息,引首曰嚮用五福。按「自強不息」語源《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嚮用五福」則同樣取自洪範九疇中的第九「嚮用五福,威用六極」。乾隆帝之所以要選取這兩方寶文與「八徵耄念之寶」相配,就是要表明他在歸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為念,孜孜求治,勤於政事的意旨。
乾隆帝於乾隆五十四年擬定了這三方寶文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製作。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員外郎大達色、催長舒興、筆帖式福海來說:太監鄂魯裡交青白玉三塊,上畫做引首寶墨蹟,隨引首寶紙樣三張,三方一分刻字本文八分。內引首系‘嚮用五福’,寶系‘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單寶二方,本文二件,內一件系‘五福五代堂八徵耄念寶’、一件系‘八徵耄念之寶’。傳旨:發往蘇州照樣成做三方一分引首寶八分,單寶二方。要急,做得一分即先行送來。欽此。青白玉三塊,系啟祥宮交出,內一塊重三十四斤、一塊重二十斤、一塊重四斤八兩。於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將蘇州送到青白玉引首寶八分,單寶二方,呈進交懋勤殿訖。」從這條檔案可知,僅這一次就製作了八徵耄念之寶組寶八套之多,而且工期只有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可以想見乾隆帝當時急迫的情狀。很顯然,這是專門為其八旬萬壽特別準備的,必須要按時完成。而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即將拍賣的這方璽就是這一次製作的八套組寶中的一套中的引首章,而且是當時製作的所有八套寶璽中體量最小的一套。印體雖小,但製作卻極為精細,充分顯示出蘇州宮廷玉雕匠人的極高超的藝水準。
此璽是由當時製作御用寶璽實力最雄厚的蘇州工匠完成的,儘管工期很短,催之甚急,但雕刻卻一絲不苟,精准到位,顯示出製作者嫺熟的技藝和高超的水準。通過這方寶璽,使我們瞭解到乾隆帝一貫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晚年真實的心理狀態,這恐怕是比寶璽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