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QIAN (1899-1983)
1 更多
頌德堂珍藏(編號757)
張大千(1899-1983)

觀音造像

細節
張大千(1899-1983)
觀音造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二年作
112.2 x 65.2 cm. (44 1⁄8 x 25 5⁄8 in.)
題識:壬午(1942年)九月十九日,蜀郡清信弟子張大千爰敬造於莫高窟。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註:農曆九月十九日乃觀音誕,“觀音三會”中的涅槃成佛出家之日,大千特意在此日為觀音菩薩誠心造像,對於曾為百日和尚的大千來說別具深意。據現藏家介紹,本幅由畫家自藏多年,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割愛售予李化導演。後來作品經由澳門名書畫中介人蔣超先生介紹,於七十年代初轉讓給頌德堂收藏。

李化(1909-1975),祖籍廣東新會,為粵語片大導演、編劇、製片。與李鐵、胡鵬等為香港電影初年“十大導”的一批,李氏於六十年代創辦峨眉影片公司,曾執導多部金庸和梁羽生筆下的黑白武俠片,是香港製作武俠電影的先驅。1968年李導演移居澳門,並於1975年離世。
來源
香港電影導演李化舊藏。
頌德堂珍藏。
出版
《佳士得亞洲三十年1966-2016》,佳士得,第232頁。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40年代初,張大千得到葉恭綽的鼓勵,促成他前往敦煌臨摹和學習壁畫,是其打破明清畫風的枷鎖,上溯唐代、北朝高古繪畫氣息的重要轉折點。謝家孝曾寫:“張大千的世界中,敦煌是最重要最輝煌的一章,正如敦煌在文藝歷史中佔著高峰地位,敦煌在張大千個人藝術生命中,也是最結實的一環!”

在敦煌長達兩年七個月期間,張大千一共臨摹莫高窟壁畫作品約276幅。本幅《觀音造像》題識上註明是一九四二年農曆九月十九日造於莫高窟中,應為上述作品其中之一,也是他這類型較早期的代表作品。《觀音造像》的衣紋線條飄逸,能看到當中筆觸與毛筆提按的變化。為了更接近壁畫原作,他所用的顏料是特別聘請藏族畫師準備,色彩與原來的壁畫非常相似。畫家因此也學習到對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顏料的運用方法,對他後來色彩的發展定下基礎。造像有鼓胸、細腰、寬胯、身軀豐滿健康的體型特徵。此外,其頭身比例適度,上半身和和下半身基本各佔一半。造像本是讓世人仰望膜拜,這種身材比例配合從下向上的角度更能表現出佛像莊嚴肅穆的形象。

農曆九月十九日乃觀音誕,“觀音三會”中的涅槃成佛出家之日,大千特意在此日為觀音菩薩誠心造像,對於曾為百日和尚的大千來說別具深意。據現藏家介紹,本幅由畫家自藏多年,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割愛售予李化導演。後來作品經由澳門名書畫中介人蔣超先生介紹,於七十年代初轉讓給頌德堂收藏。

張大千分別於1955年及1969年捐贈了336幅及62幅寫於莫高窟及榆林窟的敦煌臨摹作品與四川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千捐贈與四川博物院的人物畫中亦見有相同畫風的人物仕女可做參考。另一幅可參見孔祥熙家族舊藏的《飛仙》(香港佳士得2010年11月30日編號2641)(圖)。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