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2 更多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5 更多
亞洲顯赫私人珍藏
尚· 米榭· 巴斯奇亞 (1960-1988)

星期六的夜晚

細節
尚· 米榭· 巴斯奇亞
尚· 米榭· 巴斯奇亞 (1960-1988)
星期六的夜晚
壓克力 絲網印刷 油畫棒 紙本拼貼 畫布
195.6 x 223.5 cm. (77 x 88 in.)
1984年作
款識:Jean Michel 1984 - "SABADO POR LA NOCHE” (畫背)
來源
蘇黎世 布魯諾·比紹夫貝爾格 / 紐約 瑪麗·布恩
巴黎 Galerie Yvon Lambert
巴黎 Galerie Daniel Templon
歐洲 私人收藏(1993年購自上述畫廊)
2019年6 月25 日 倫敦 佳士得 編號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2年《尚.米榭.巴斯奇亞,回顧展》展覽圖錄 馬賽 康提尼博物館(圖版,第135頁)
1996年 《尚.米榭.巴斯奇亞》第二卷 R. Marshall 與 J. L. Prat著 巴黎 Galerie Enrico Navarra (圖版,第118頁;著錄,第119頁,編號6)
2000年《尚.米榭.巴斯奇亞》第二卷 Galerie Enrico Navarra 編輯 巴黎(圖版,第196頁;著錄,第197頁,編號6)
2010年《尚.米榭.巴斯奇亞:附錄》Galerie Enrico Navarra編輯 巴黎(著錄,第36頁)
2019年《尚.米榭.巴斯奇亞:全錄》展覽圖錄 紐約 Nahmad Contemporary(圖版,第33頁,編號45;提及,第32頁)
展覽
1992年7月4日-9月20日「尚.米榭.巴斯奇亞,回顧展」馬賽 康提尼博物館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他是一位畫家,同時也是一名搖滾明星。他渴望如同邁爾斯·戴維斯、約翰·柯川和吉米·亨德里克斯那樣點燃人們的神經。他希望將畢加索從非洲面具中汲取的視覺靈感,用布魯斯音樂的能量來引爆。—— 格倫·奧布萊恩

《星期六的夜晚》(1984年作)是一件活力四射且層次豐富的作品,代表了了尚·米榭·巴斯奇亞創作生涯中的重要階段。這幅大尺幅作品融合了多種媒材,包括丙烯、油畫棒、絲網印刷以及紙本拼貼,交織出文字、圖像與人物形象共存的豐富畫面。明艷耀人的洋紅、黃色與翠綠色縱橫交錯,勾勒出作品的整體結構,兩個形似「吟遊詩人」面具的頭像佔據了視覺焦點——這一面具形象在巴斯奇亞1984年創作的多件重要作品中均有出現,包括《金色吟遊詩人》(現藏於洛杉磯布洛德博物館)及《格裡洛》(現藏於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畫面中嵌入的紙張上布滿了與太陽系、斐波那契黃金比例等概念相關的符號、以及「知識」、「真理」及「誕生」的塗鴉字元,甚至還有象徵人類基因的雙旋渦與螺旋圖案。畫面左下方,一個浸潤在粉色中的第三個面具頭像幻化出三位女性形象,周圍環繞著紅、綠、金三色光暈——這正是泛非洲主義旗幟的色彩。儘管這些細節反映出巴斯奇亞對非洲精神信仰與歷史產生了日益濃厚的興趣,畫中亦可見他從多種不同文化中汲取的靈感,例如畫面右側人物手持的卡通風格狼頭,以及一幅絲網印刷的漫畫拳擊場景(配以「BIP!」字樣,為美國俚語,意指「擊碎」)——以反轉形式再現了藝術家本人的另一幅繪畫作品。在《星期六的夜晚》中,巴斯奇亞將多種觀念與技法交融,開啓了一場光彩奪目的視覺對話。

1984年對巴斯奇亞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一年。1983年8月,他搬入了安迪·沃荷名下的一處公寓,隨後不久,兩人共同創作了首批絲網印刷與繪畫作品。隨著兩人之後兩年內持續的藝術交流,巴斯奇亞的作品在材質與主題上愈發豐富且複雜。1984年8月,巴斯奇亞迎來了其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時刻——他的首場個人美術館展覽首先在愛丁堡 Fruitmarket 畫廊開幕,並隨後巡展至倫敦當代藝術學院。

他的運筆迅捷而自信,筆下的圖像徬彿是從一輛疾馳的平板卡車上迸射出的煙火,劈啪作響,絢爛炸裂。—— 羅伯特·斯托爾

在西非文化中,「吟遊詩人」是社會中肩負口述傳統的重要詩人和說書人。巴斯奇亞筆下的吟遊詩人形象,以明亮的油畫棒線條勾勒出鮮明突出的五官輪廓,仿佛閃爍著電光般的活力。這一形象深受羅伯特·法裡斯·湯普森於1983年出版的著作《靈光乍現:非洲與非裔美國藝術與哲學》的影響。巴斯奇亞很可能是在1984年與友人申吉·卡·法拉的交往中接觸到這本書的,他也在同年成為巴斯奇亞的助手。而巴斯奇亞對這本書熱愛至深,甚至邀請湯普森為他1985年在紐約舉辦的個展撰寫圖錄文章。在該文中,湯普森將巴斯奇亞的作品比作巫毒祭司的魔法,發掘出兩者之間的音樂或聲音性共同處,認為他的藝術展現出一種後現代的「克裡奧」感性,並贊嘆道:「他將顏料化作咒語……他吟唱著繪畫,吟唱著身體,並華麗的重復吟誦著它們」(引自羅伯特·法裡斯·湯普森,《尚· 米榭· 巴斯奇亞:1985年3月2日至3月23日》,展覽圖錄,瑪麗·博恩/邁克爾·維爾納畫廊,紐約,1985年,無頁碼)。

在《星期六的夜晚》中,那些吟遊詩人面具在巴斯奇亞肆意奔放的筆觸中浮現,展現出多種藝術語言的交融:非洲文化的形式感與抽象表現主義的鮮艷色彩相互交叉,後者在巴斯奇亞所處的紐約藝術圈仍具有巨大影響力。作品的西班牙語標題本身亦承載著多重文化聲音。巴斯奇亞成長於一個多語言環境的海地—波多黎各家庭,他精通西班牙語,並時常在作品中使用這門語言。同時,畫面中還散佈著關於神秘知識與神聖圖解的幾何式符號,展現了他對百科全書、象徵圖鑒及其他文獻的濃厚興趣。與此同時,電視卡通與漫畫等通俗視覺元素也穿插其間,形成鮮明對比。巴斯奇亞從紛繁多元的文化與觀念中汲取靈光,提煉並編織這些元素,最終在畫布上譜寫出一場活力四溢、充滿張力的視覺交響。

與巴斯奇亞最負盛名的眾多作品一樣,《星期六的夜晚》中的面孔讓人不禁開始尋找某些自畫像的元素。這些面具散髮著神秘而炫目的光輝,明暢的線條仿佛勾勒出皮膚下的骨骼與肌肉。巴斯奇亞筆下的諸多面孔往往會化作骷髏——他早年深受醫學教科書《格雷氏解剖學》及達·芬奇人體解剖圖冊的影響。童年時,巴斯奇亞住院期間曾獲贈過這些書籍,而此類圖像也成為他作品中關於死亡主題的重要象徵。然而,在這幅作品中,畫面中的面孔卻充滿了靈性與歡慶的活力。如果巴斯奇亞當真在吟遊詩人的形象中投射了自我,或許他正試圖將自己塑造為一位多面向的畫家兼吟遊詩人,在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編織出刻意模糊而多層次的敘事。

巴斯奇亞不僅將各種材料融入藝術之中,更將風格各異的圖像與語言元素加以整合。這些元素既具有百科全書般的廣度,同時又極具個人性。—— 德摩斯提尼·達維塔斯

談及自己對非洲藝術意象的運用時,巴斯奇亞曾表示:「我從未去過非洲。我是一名受到紐約環境影響的藝術家。但我擁有一種文化記憶。我不需要刻意去尋找它,它就在那裡,在非洲。這並非意味著我必須去那裡生活過才行。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的文化記憶都會隨我們同行」(尚·米榭·巴斯奇亞,引自德·達維塔斯,<尚·米榭·巴斯奇亞>,《新藝術國際》,1988年10-11月,第63頁)。的確,像《星期六的夜晚》這樣的作品,與其說是巴斯奇亞個人身份的直接映射,不如說更折射出當代文化那種流動而混雜的特質。紐約——巴斯奇亞的生活與創作中心——是一個視覺與聽覺資訊如颶風般交錯碰撞的都市。在這裡,巫毒信仰與電視廣告、畢加索與地鐵塗鴉、達·芬奇與沃霍爾的影響交匯共鳴,一切元素都輪番登場、觸手可及。巴斯奇亞的作品宛如一艘艘容納萬象的船舶,他將所見所感提煉為圖像與文字,撰寫出一幅幅充滿活力的視覺詩篇,徬彿下東區的一位吟遊詩人,以畫布為舞臺,訴說著當代都市生活的脈動。

在《星期六的夜晚》中,繪畫、拼貼、絲網印刷等多種媒材交匯,構成豐富廣闊的思想維度。巴斯奇亞的非凡之處,在於他那迅捷而看似隨意的構圖手法。儘管畫面中資訊密集、元素繁多,卻依然秩序井然,絲毫不顯雜亂。藝術家以本能般的敏銳感知,將色彩與形式駕馭得遊刃有餘。大膽突破的筆觸、光怪陸離的符號、充滿力量的人物形象,共同和諧演繹出他的思想。正如達維塔斯所言,巴斯奇亞的作品「與其說是一面鏡子,不如說是一隻眼睛與一個聲音:作為『眼睛』,它觀察並解讀生活,蒐集所見之物並將其有序地組織在自身之中;而一旦有了這種組織性,它便成為『聲音』,以清晰的語言表達出所見之物」(德·達維塔斯,<線條、章節與詩段:尚·米榭·巴斯奇亞的藝術>,引自艾·納瓦拉編輯,《尚·米榭·巴斯奇亞》,第3版,巴黎,2000年,第59頁)。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