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約瑟夫·恩桂波提:《村莊集市》,1927年作,與《東京灣的池塘》,1928年作——藝術才華最純粹的閃現
任何語言都無法充分表達對約瑟夫·恩桂波提的讚賞——無論是對他的品格、才華、慷慨,抑或那份嚴於律己的正直精神,以及他對越南文化的深摯熱愛。
1925年,恩桂波提來到河內,任教於中南半島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他迅速被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風貌所吸引,這份迷戀深深根植於他的藝術創作中,尤其體現在此次呈現的兩幅畫作之中。二者皆完成於他旅居越南初期的幾年,而他在越南的生活則持續至1946年。
這兩幅作品均由慧眼獨具的藏家們直接購自藝術家,至今仍保留著当时的鍍金木框。
恩桂波提作畫於亞麻布上,並親手將畫布塗白作底。在上世紀20年代,這種講究的工藝頗為罕見——當時大多數畫家使用的是工業化量產的成品畫布。這種對材質的細緻考究,彰顯了約瑟夫·恩桂波提作為藝術家對於材料的嚴謹與執著。
畫框內部所配備的楔形插銷系統,可用於調節畫布的張力。這種技藝自17世紀末以來在歐洲普遍使用,我們可以推測恩桂波提也將這種裝裱技法帶到越南。
在這兩幅畫作中,恩桂波提有意識地節制色彩的使用,意在營造一種親密、寧靜的氛圍,更強調用畫面的氛圍、而非依賴敘事衝突來構建視覺張力,從而賦予作品一種如冥想般的特質。
畫面中冷調的藍(天空與湖水)、綠(樹木)與柔和的灰色彼此交融,構成和諧靜謐的色彩基調。這種色彩的簡化讓觀者的目光更專注於光影的微妙變換;而屋頂、天空與池塘中的明亮白色,與人物、動物及植被的沈穩褐色之間的對比,又在畫面中構建出一種細膩的平衡。
正是在冷暖、明暗交織的色彩張力之中,恩桂波提營造出一種內斂卻充滿生命力的動態。這種動態不破壞整體的和諧,反而增強了畫面的精緻均衡。他在後期作品中繼續深化這一對比技巧,尤其借由更明亮的白色而得以昇華畫面的質感。
最後,恩桂波提在技法中融合了平塗與肌理的筆觸。他常以相近色調的明度差異區分物體的輪廓與形體,卻鮮少依賴混色來描繪陰影或高光。他通常先以底色奠定畫面基調,後數度回返,在其中加入陰影或光亮,以強化視覺層次。
人物及明暗色塊多由寬大的筆觸勾勒而成,而調色刀則被用來塑造顏料的厚度與肌理感。
畫面中的一切元素——房屋、樹木、池塘、人群、動物、籃筐與農具——皆出自一雙細緻入微、飽含深情的藝術家的眼睛。
日後,阮嘉治、蘇玉雲、梁春爾等在各自的創作中,也多能看到恩師恩桂波提的影子。
在這兩件作品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實的。不同於恩桂波提晚年偶有擺拍金蓮模特而繪制的作品,這兩張畫面毫無雕琢與造作,彷彿日常生活靜靜流淌的片段。
作為審美意境與情感深度的凝結,這兩幅分別創作於1927年與1928年的畫作,可視為恩桂波提藝術才華最純粹的體現。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
任何語言都無法充分表達對約瑟夫·恩桂波提的讚賞——無論是對他的品格、才華、慷慨,抑或那份嚴於律己的正直精神,以及他對越南文化的深摯熱愛。
1925年,恩桂波提來到河內,任教於中南半島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他迅速被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風貌所吸引,這份迷戀深深根植於他的藝術創作中,尤其體現在此次呈現的兩幅畫作之中。二者皆完成於他旅居越南初期的幾年,而他在越南的生活則持續至1946年。
這兩幅作品均由慧眼獨具的藏家們直接購自藝術家,至今仍保留著当时的鍍金木框。
恩桂波提作畫於亞麻布上,並親手將畫布塗白作底。在上世紀20年代,這種講究的工藝頗為罕見——當時大多數畫家使用的是工業化量產的成品畫布。這種對材質的細緻考究,彰顯了約瑟夫·恩桂波提作為藝術家對於材料的嚴謹與執著。
畫框內部所配備的楔形插銷系統,可用於調節畫布的張力。這種技藝自17世紀末以來在歐洲普遍使用,我們可以推測恩桂波提也將這種裝裱技法帶到越南。
在這兩幅畫作中,恩桂波提有意識地節制色彩的使用,意在營造一種親密、寧靜的氛圍,更強調用畫面的氛圍、而非依賴敘事衝突來構建視覺張力,從而賦予作品一種如冥想般的特質。
畫面中冷調的藍(天空與湖水)、綠(樹木)與柔和的灰色彼此交融,構成和諧靜謐的色彩基調。這種色彩的簡化讓觀者的目光更專注於光影的微妙變換;而屋頂、天空與池塘中的明亮白色,與人物、動物及植被的沈穩褐色之間的對比,又在畫面中構建出一種細膩的平衡。
正是在冷暖、明暗交織的色彩張力之中,恩桂波提營造出一種內斂卻充滿生命力的動態。這種動態不破壞整體的和諧,反而增強了畫面的精緻均衡。他在後期作品中繼續深化這一對比技巧,尤其借由更明亮的白色而得以昇華畫面的質感。
最後,恩桂波提在技法中融合了平塗與肌理的筆觸。他常以相近色調的明度差異區分物體的輪廓與形體,卻鮮少依賴混色來描繪陰影或高光。他通常先以底色奠定畫面基調,後數度回返,在其中加入陰影或光亮,以強化視覺層次。
人物及明暗色塊多由寬大的筆觸勾勒而成,而調色刀則被用來塑造顏料的厚度與肌理感。
畫面中的一切元素——房屋、樹木、池塘、人群、動物、籃筐與農具——皆出自一雙細緻入微、飽含深情的藝術家的眼睛。
日後,阮嘉治、蘇玉雲、梁春爾等在各自的創作中,也多能看到恩師恩桂波提的影子。
在這兩件作品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實的。不同於恩桂波提晚年偶有擺拍金蓮模特而繪制的作品,這兩張畫面毫無雕琢與造作,彷彿日常生活靜靜流淌的片段。
作為審美意境與情感深度的凝結,這兩幅分別創作於1927年與1928年的畫作,可視為恩桂波提藝術才華最純粹的體現。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