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BLO PICASSO (1881-1973)
PABLO PICASSO (1881-1973)
PABLO PICASSO (1881-1973)
1 更多
PABLO PICASSO (1881-1973)
4 更多
重要私人珍藏
巴布羅·畢加索 (1881-1973)

女子半身像

細節
巴布羅·畢加索 (1881-1973)
女子半身像
油彩 畫布
80.8 x 65 cm. (31 7⁄8 x 25 5⁄8 in.)
1944年3月5日作
款識:Picasso(左下)
來源
紐約 庫茲畫廊(1947年或之前直接購自藝術家)
紐約 私人收藏
紐約 William Beadleston Fine Art
倫敦 Waddington Galleries(購自上述來源)
東京 Zen International Fine Art(1989年7月購自上述畫廊)
1999年5月11日 紐約 蘇富比 編號144
亞洲 私人收藏(購自上述拍賣)
亞洲 私人收藏(2018年購自上述來源)
現藏者繼承自上述來源
出版
1940年代《Design and Paper》第25期 紐約(圖版,封面)
1962年 《Pablo Picasso, Oeuvres de 1943 et 1944》 C. Zervos著 第13冊 巴黎 編號229(圖版,圖號113)
展覽
1947年4月 洛杉磯 Stendahl 畫廊
1947年8月「Picasso: Painting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Samuel M. Kootz Gallery」紐約 庫茲畫廊 (圖版,標題列為《Woman in Red》)
1948年1月 - 2月「The First World-showing of Paintings of 1947 by Picasso」紐約 庫茲畫廊 編號11 (標題列為《Portrait de D.M.》)
1991年9月 - 10月「Six Masterpieces of Twentieth Century」東京 Zen International Fine Art (圖版)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畢加索的繆斯朵拉・瑪爾端坐於扶手椅中,目光如炬,彷彿穿透畫布,直抵時空深處。這幅完成於1944年3月5日的《女子半身像》,是二戰期間畢加索為朵拉創作的肖像畫中最具張力的作品之一。畫中她戴著標誌性的時尚禮帽,展現出多重身份:既是成功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又是個性鮮明、情感豐富的先鋒女性。畢加索不僅捕捉了她的神韻,更將巴黎被佔領末期的緊張氛圍凝練於畫布之上。「我從不刻意描繪戰爭,」佔領結束後畢加索曾說,「因為我不是那種像攝影師一樣四處尋找題材的畫家。但我確信,戰爭就潛藏在这些作品中。或許未來會有歷史學家發現,我的風格在戰爭影響下已然改變——雖然我自己並未察覺。」(《畢加索與戰爭年代1937-1945》展覽圖錄,史蒂文·A·納什編,紐約,1998年,第13頁)這段自白恰為《女子半身像》作了最佳註解。

朵拉活躍於畢加索在1930年代中期曾密切來往的超現實主義群體之中。相比之前戀人瑪麗-特蕾莎・沃爾特的陽光活力,朵拉的睿智知性與深沉情感與之形成了強烈對比。畢加索後來的伴侶弗朗索瓦絲・吉洛記述了藝術家回憶與朵拉在雙叟咖啡館的初次相遇:「她戴著綴有粉紅小花的黑色手套。脫下手套後,她拿起尖刀,在張開的指縫間快速刺擊,試探能多接近指尖而不傷到自己。偶爾失手,鮮血染紅手指,她卻渾不在意。巴布羅......完全被吸引住了。」(F. Gilot與C. Lake合著,《與畢加索生活》,紐約、多倫多與倫敦,1964年,第85–86頁)

朵拉既優雅從容又神秘莫測,正承載了畢加索在動盪年代的情感投射。「對我來說,朵拉是那個永遠在哭泣的女子。」(安德烈·馬爾羅,《畢加索的面具》,紐約,1976年,第138頁)畢加索在完成此畫次年如此說道。正是這種特質,激發他創作出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與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的《哭泣的女人》在內的一系列傑作。與早期描繪瑪麗-特蕾莎的柔美性感,或是妻子奧爾加・霍赫洛娃的典雅古典不同,朵拉為他的作品注入了一絲不安與暴力,與西班牙內戰及二戰的時代氛圍相呼應。

朵拉在畢加索藝術生涯中有著特殊地位。她不僅能自由進出畫室,更以精準的攝影記錄了《格爾尼卡》的創作全程。她不僅是旁觀者,更是影響者:她提升了畢加索的政治敏感度,促進了其風格的轉變。細看《女子半身像》中朵拉破碎折射的鼻子,不禁令人聯想起她1936-37年創作的自拍蒙太奇——這彷彿是兩位藝術家之間的無聲對話。

創作此畫時,巴黎的戰局已出現轉機,但戰爭陰霾仍未散去。數日前,畢加索的摯友、詩人馬克斯・雅各布不幸被捕——這件事必然重壓在藝術家心頭。雖然他可能不知道雅各布就在作品完成當日離世,但畫中內省的基調與強烈的筆觸,無聲訴說著此刻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畫面中透著一絲希望:藍色斑點如曙光般點亮灰調背景,與戰爭早期作品的沉鬱色調形成對比。衣飾與面容上鮮明的紅綠相應,透過黑色輪廓強化,令人聯想起彩繪玻璃的效果。畫布下方,朵拉的胸部彷彿巧妙地拼出她名字的部分字母,平添幾分諧趣。然而無處不在的壓迫感仍未散去:扭曲的面容讓人想起佔領初期在魯瓦揚創作的畫作,當時畢加索將她的鼻子比作自己的阿富汗獵犬。此時,畢加索與朵拉的關係已近尾聲。正是這種情感的轉折,賦予了作品強大的表現力,使之成為一幅既溫柔又強烈、既複雜又極度個人化的致敬之作。它不僅記錄了兩人之間獨特的藝術對話,更成為那個動盪時代的深刻見證。

《女子半身像》由紐約的著名藝術經銷商森姆·庫茨直接購自藝術家。1946年,庫茨首次將畢卡索的戰時作品引入美國,開啟了現代藝術在美國傳播的重要篇章。隨後,他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推動者,對美國戰後當代藝術的版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作首次於1947年4月在加州展出,展覽由庫茨與另一位於美國西岸極具影響力的藝術經銷商厄爾·斯坦達爾合作舉辦,斯坦達爾為歐洲現代藝術在美國西海岸的主要推手。該作品隨後於1947年8月在紐約的庫茨畫廊展出,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現代藝術跨大西洋傳播中的重要地位。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