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CÉZANNE (1839-1906)
PAUL CÉZANNE (1839-1906)
PAUL CÉZANNE (1839-1906)
PAUL CÉZANNE (1839-1906)
3 更多
保羅·塞尚(1839 - 1906)

女孩

細節
保羅·塞尚(1839 - 1906)
女孩
油彩 畫布
16.5 x 13.4 cm. (6 1⁄2 x 5 1⁄4 in.)
1872-1873年作
來源
巴黎 奧古斯特·佩勒林
巴黎 雷尼·勒孔特女士 (繼承自上述收藏)
法國 私人收藏 (繼承自上述收藏); 1999年11月8日 紐約 佳士得 編號134
英國 私人收藏 (購自上述拍賣); 2011年2月9日 倫敦 佳士得 編號39
私人收藏 (購自上述拍賣); 2013年5月9日 紐約 佳士得 編號212
亞洲 私人收藏 (購自上述拍賣)
現藏者繼承自上述來源
出版
1936年《Cézanne: Son art - son oeuvre》L. Venturi 著 巴黎 第I冊 編號1520B 第332頁 (圖版, 第II冊 圖號387; 1871至1872年作)
1976年《The Complete Paintings of Cézanne》S. Orienti 著 紐約 編號244 第96頁 (圖版, 第97頁; 標題列為《Girl in a White Apron》, 1871至1872年作)
1996年《The Paintings of Paul Cézanne: A Catalogue Raisonné》J. Rewald著 紐約 第I冊 編號181 第143頁 (圖版, 第II冊, 第62頁)
2025年准入權 《The Paintings of Paul Cézanne, An Online Catalogue Raisonné》 W. Feilchenfeldt,J. Warman及D. Nash著 編號FWN 617
展覽
1954年7月-10月「 Hommage à Cézanne」巴黎 橘園美術館 編號21 第8頁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保羅·塞尚的《女孩》如靜水深流,悄然見證了藝術家事業初期風格與心境的蛻變。《女孩》最初由著名藏家奧古斯特·佩勒林(Auguste Pellerin)珍藏。其顯赫來源不僅彰顯了作品歷久彌新的價值,更映照出其深遠的藝術影響力。佩勒林與維克多·肖凱(Victor Chocquet)、安布魯瓦茲·沃那(Ambroise Vollard)同為塞尚市場的重要推手。此作被佩勒林家族典藏逾七十載,後易手至勒孔特夫人(Madame René Lecomte)。

《女孩》創作於 1872 至 1873 年間,正值塞尚的轉型關鍵時期。畫面中已隱約可見向印象派轉變的痕跡——色調明亮清新,筆觸自由流動,自然率性。與此同時,塞尚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亦悄然浮現:幾何化的結構、色彩間的和諧對話,以及一種引人沉思的靜謐氛圍。這些元素日後逐漸演化、凝鍊,成就了他成熟時期的藝術語言。這幅小尺幅的精緻作品,不僅記錄了技法與風格的蛻變歷程,更將他的藝術精神傳遞於那些極具慧眼的藏家與支持者手中。

《女孩》的構圖溫婉而引人遐思:一名小女孩靜靜地坐在戶外一隅,身旁散落著幾件玩具。色調柔和,氛圍沉靜,地上的球用鮮明的一抹紅色打破畫面的靜謐,成為視覺焦點。如珍寶般的精巧構圖,與塞尚早期那些充滿掙扎與心理張力的畫作形成鮮明對比。在此作中,他轉向明亮與細膩的情緒表達方式,展現出更為抒情的藝術實踐。塞尚曾說:「繪畫自然,不是複製物象,而是實現自身的感受。」此作正體現了這種理念,它所捕捉的不僅是一個場景,更是一個靜謐深思的瞬間與情緒。

當 1871 年塞尚回到巴黎時,他發現昔日緊密聯繫的畫家友人們已因普法戰爭而四散各地。城市的喧囂與躁動令他難以久留,他渴望在鄉間度過部分時光,卻又不願離開摯愛的奧坦絲與初生的兒子保羅。但他遲遲沒有居家南遷,因為想避免父親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因此,1872 年,他決定攜帶奧坦絲與幼子搬至奧維爾(Auvers),一個位於瓦茲河畔、距巴黎約二十英里的村莊。這一選擇部分受到與塞尚志趣相投的卡密爾·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的影響。畢沙羅當時與家人住在鄰近的蓬圖瓦茲(Pontoise)。其後兩年,塞尚頻繁拜訪畢沙羅,對方熱情相迎,待他如同家人。在畢沙羅的指導下,塞尚開始採用更明亮的色彩與更自由的筆觸,逐步走出早期作品中陰鬱而戲劇化的色調。《女孩》正是這一風格轉變的縮影:既展現了他向印象派過渡的瞬間,又保留了塞尚獨特敏銳的藝術感知。

印象派藝術家以明亮而富光感的色彩取代了沉悶的褐與灰,為畫面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然而,他們對瞬間光影效果的專注,往往犧牲了形式與結構。塞尚在吸收這些技法的同時,又進一步超越,重建了自然色彩與空間深度的重要性。他借鑒畢沙羅的方法,採用純淨而明亮的色彩,以細小筆觸表達亮度。但塞尚並不滿足於僅呈現光影的表象,而是渴望揭示萬象之下恆久不變的本質形態。其成熟時期的雛形亦顯現於此作:黃、藍、綠的標誌性調色,配合結構化的背景與幾何化的形狀,預示著他日後標誌性的嚴謹構圖與和諧色彩。這些元素,揭露了他畢生對形狀、色彩與空間關係不懈探索的起點。

時至今日,藝術機構對塞尚的熱情仍熾。日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近日舉辦了以塞尚與雷諾瓦為主的重要展覽,再次引發公眾對其藝術的熱烈關注。同時,塞尚的故鄉——普羅旺斯地區的格拉內博物館(Musée Granet, Aix-en-Provence)亦在舉辦塞尚專題展覽,再次印證他對現代藝術持久不衰的深遠影響。

《女孩》不僅捕捉了塞尚藝術發展的關鍵時刻,更見證了他對現代藝術進程的深遠影響。作為印象派與後印象派之間的橋樑,塞尚在色彩調和、空間建構與形式探索上的創新,為畢加索、馬蒂斯及立體派藝術家提供了新的視覺語言基礎。他對幾何結構與畫面整體性的堅持,至今仍啟發著當代藝術家在抽象、感知及繪畫物質上的探索。因此,《女孩》並非只是一幅早期作品,更是一道靜謐而有力的前奏,預示著視覺語言的深層轉變。塞尚的藝術精神從十九世紀至今仍熠熠生輝。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